甘建芳
【摘要】農村黨建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的實施,影響著農村農業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就城鎮化對農村黨建的影響和要求做了簡單梳理,分析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黨建的現狀,提出了幾點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開展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社區;黨建工作;黨組織
城鎮化的建設和推進,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縮小了城鄉間的差距。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可有效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加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基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一、城鎮化對農村黨建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村開始向流動化、開放化、多元化的社會結構轉變,這就需要黨組織建立開放、民主、協調、統一的城鄉一體化模式,建立以群眾為根本,一切為群眾工作、為群眾服務的服務型黨組織,并不斷提升黨建成員的素質和資源整合能力,創建城鄉統籌、科學管理和服務人民的黨建新格局。
二、城鎮化對農村黨建的要求
城鎮化進程中,多元化的農村社會結構對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凝聚黨建整體合力,實現城鄉之間黨建要素的流動,合理優化配置黨建資源。二是改變過去的黨建管理模式,統籌城鄉資源,實行民主管理,增強黨的凝聚力,建立開放、民主、服務的黨建新形式。三是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壯大黨建合力,建立協調、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工作機制,科學、合理地設置組織形式,實現黨組織的全面覆蓋。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黨建的現狀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城鎮化進程中,通常由政府引導將數村合并,通過資源整合,形成設備健全、服務完善、有凝聚力和歸屬感的共同生活體。但有些黨組織對農村黨建工作認識不足,不能完全嵌入新社會形式中,無法吸納新的力量、壯大組織;有些黨組織對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功能定位等認識不夠,沒能配合相應的社會轉型;有些黨員擔心自己的影響力和地位受到威脅,對社區管理不夠積極、盡心,甚至反對建立社區;還有些群眾對農村社區缺乏認同感,不贊同社區建設,不支持社區黨組織工作。
(二)組織方式不先進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面對流動化、開放化、多元化的農村城鎮化社區,基層黨組織應依據外界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的運作方式。如摒棄傳統的單位制設置形式,將農業逐漸滲透到其他產業中,實現跨村、跨行業的新型經濟模式。黨組織還應針對農民外出務工、流動人口增多的現象,改變組織方式,避免黨建工作出現盲點,無法實現黨組織的完全覆蓋。
(三)工作機制不合理
農村社區大多是數村合并,在原先村黨支部和新建黨組織的關系方面,存在著關系不清、權責不明等問題,在工作中權力運用不當,協調、配合不夠,影響了黨建工作的發展進程。農村流動人口增多,黨員身兼數職,黨建工作沒有科學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文件指導,使農村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主體形勢。當前,農民居住形式、生活方式不斷改變,職業和身份越來越多樣化,黨組織需更加關注農村居民的民主權利及利益關系,建立科學的黨組織工作運行機制,構建和諧社會。
(四)黨組織功能得不到發揮
農村結構的轉變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對社區黨組織的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黨組織工作體制、活動方式、組織形式等不健全,弱化了社區黨組織的功能。第一,部分黨組織仍然以單一領導為主,不考慮新形勢下農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工作方法單一、落后。第二,部分黨組織的黨建工作辦法保守、思路狹窄,缺乏理念和形式上的突破、創新,不能有效地發動群眾、推動發展。部分領導素質和能力偏低。第三,黨建組織形式落后,不能充分發揮領頭作用,難以整合社會和黨內資源,無法實現全覆蓋。
四、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開展策略
(一)轉變思想,建設服務型黨組織
隨著社會的轉型,農村結構變得日益復雜化、多樣化,群眾對社區黨建服務的需求增加了,也給黨組織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農村社區黨組織為滿足群眾的需求和新農村的發展,需從工作、領導、管理等方面增加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將服務寓于管理和領導之中,建設為群眾服務、為民生服務、為黨員服務、為改革服務、為發展服務的服務型黨組織。因此,黨組織要把農村社區作為載體,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不斷擴大服務領域,貫徹群眾路線,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
(二)全面覆蓋,創新社區黨組織設置方式
第一,為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應打破以往的組織關系或地域的限制,進一步優化基層人員的配備、對接,整合黨組織資源,實現城鄉互補。將黨員及黨組織融合到農村新形態組織和鄉鎮企業中,使他們在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中積極帶領群眾,實現一方歸屬、多方帶動。第二,社區黨組織應將重心放在基層發展上,建立資源共享的開放型體系,定期開展以城帶鄉的基層活動,不斷把先進的技術、經驗和優勢資源引進農村,促使農村更好地全面發展。第三,建立基層服務體系,擴大社會組織服務的覆蓋面,成立流動服務黨支部,實現社區與黨組織同步化,哪里有農村社區,哪里就有黨組織。社區黨組織需為農村社區配置服務能力強的成員,為農村社區建設工會組織、婦聯組織、團組織等,并科學地對它們的職能和地位進行定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建設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今后,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需主動適應流動化、開放化、多元化的農村社區新形勢,調整黨建工作方法和領導方式,組建跨村、跨行業的新經濟模式,提高黨組織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進而統籌城鄉,擴大農村黨建覆蓋面,創建黨建新格局,更好地為農村居民服務。
參考文獻:
[1]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區黨建中的理論問題[J].探索與爭鳴,2000(11):16-19.
[2]潘躍.《2016年中國社區發展報告》發布全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達66.2萬[N].人民日報,2017-12-05(09).
[3]梁妍慧.從“行政化”到“社會化”——農村城市社區黨建領導方式[J].理論視野,2012(11):50-53.
[4]林尚立.基層組織:執政能力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資源[J].理論前沿,2006(9):5-8.
[5]劉冀瑗.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的互動是構建和諧城市社會的重要途徑[J].北京社會科學,2006(S1):86-91.
(作者單位:中共鐘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