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戰略新興產業萌芽期,產業鏈不完整、自主創新率低,且研發科技力量分散,存在同質化重復研發等情況,導致原本微弱的科技力量形不成“拳頭”,造成全產業鏈自主、主導力量缺失。在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中,沈陽市面向重大戰略新興產業,為打通商業化成熟產業鏈技術難關,政府推動戰略領域內科技主體與產業主體以股權為紐帶,建立“股份制”戰略技術攻關聯盟,推動全產業鏈上不同環節技術優勢單位強強聯合,交互持股,打造“血緣”型技術創新合作網絡關系和利益共同體,共同制定規劃、共同申報項目、聯合技術攻關、共享創新成果、共同開拓市場,形成“共建、共享、共智”的科技力量組織機制。
一是“共建”緊密合作關系。聯盟由遼沈地區從事IC裝備技術研究、整機產品研發、零部件制造以及IC裝備應用等相關的產學研用近20家單位組成,其中聯盟骨干成員均交互參股。聯盟成員覆蓋了IC裝備產業鏈條上的不同環節、不同技術和產品構成,上下游明確分工,技術和產品上相互配套,合作更加緊密,且有效地避免內部惡性競爭。
二是“共享”優質資源。“共享客戶”聯盟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實現客戶共享便成了聯盟的必然產物,由信息共享實現客戶共享,聯盟成員間又互為客戶,聯盟成員彼此之間可提供較好的測試、試驗、驗證的環境和平臺,提升產業化效率;“共享人才”聯盟通過建立國際人才中心和國際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平臺,為聯盟企業引進海外高端人才團隊;“共享平臺”聯盟搭建“集成電路裝備精密零部件加工制造與檢測服務平臺”為聯盟內半導體裝備企業及零部件加工企業提供零部件配套、檢測服務,通過建立聯盟“專利池”、形成“遼寧半導體裝備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推動知識產權共享。
三是“共智”聯合研發創新。圍繞國家02專項的方向與政策,聯盟充分利用集聚優勢,發揮各自技術優勢,聯合申報承擔重大專項,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與研發合作,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瓶頸,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成果,擁有了一批重大自主知識產權,有效推進了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形成了具有高度創新活力的企業集群。
沈陽市以股份制為紐帶的IC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以來,一是聯合承擔國家重大專項—02專項。有6家IC骨干企業聯合申報國家重大專項15項,累計獲得國家資金支持7.44億元;二是成員企業發展呈現協同放大效應。2019年12月16日,芯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鳴鑼上市,成為遼寧省科創板“第一股”。中科儀系列干泵產品已在12吋主流IC生產線產業化應用2000余臺,2019年獲得國家大基金領投融資3億元。富創公司成為唯一一家被世界排名前兩位的裝備廠商美國應用材料與日本東京電子認證的戰略供應商;三是推動產業裂變式增長。沈陽IC聯盟握指成拳,充分發揮聯盟群體優勢、共同開拓市場,打造聯合品牌、通過組團參展、媒體宣傳、統一公關、聯合投標,塑造整體形象,提升綜合市場競爭力,形成品牌合力。依托聯盟,IC裝備產業形成了“一項控制系統技術、一批關鍵單元部件、八類重要整機裝備和一個關鍵零部件支撐平臺”的產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