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采取“嚴精準、嚴標準、嚴程序、嚴質量、嚴規范”,尊重群眾意愿,鎖定搬遷對象、鎖定搬遷區域,以進城安置為主、小集鎮和分散安置為輔的“五嚴、一意愿、兩鎖定、一主一輔”措施,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及“后半篇文章”,實現3630人搬出了大山,住進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
一、下山進城筑安居樂業之基
西疇縣樹牢“打贏一場仗,做活一盤棋”意識,聚焦“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資金從哪里來、房子如何建、收入如何增”作戰略思考和總體布局,結合全縣土地(林地)總體規劃和城鄉發展實際,以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為前提,圍繞縣城、重點鄉(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和中心村科學選址,確保安置點后續增收有潛力,奠定搬遷群眾能搬出、穩得住、能致富根基。建立工期質量、目標任務“雙倒逼”和工程督導“雙點長”工程管理推進機制。組織搬遷群眾對未來居住點規劃設計、就業創業、就醫就學等開展實地考察和了解,增強搬遷動力。在房子分配過程中,除特殊人員外,召開3次抽號選房大會消除搬遷顧慮。至2018年12月底,建成集中安置點5個(安置小區8個),集中安置住房724套,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42人,搬遷群眾全部搬遷入住,實現了搬遷戶生產、生活、就業、就學、就醫方面質的跨越。
二、綜合施策穩脫貧致富之源
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對貧困群眾來說,搬遷不僅僅是一套房、換一個生活環境,更重要的過上好日子。為了保證搬遷群眾能穩定增收,西疇縣更注重搬遷戶后續發展,著力構建“搬遷+”脫貧模式,采取“七個一批”的方式,拓展就業門路和增收渠道。產業發展一批。在5個集中安置點及分散安置戶建立烏骨雞、柑橘、中藥材等后續產業扶持項目庫,統籌整合的財政涉農資金優先支持搬遷戶產業發展。在民俗工藝傳統的興街新興社區發揮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泡花刺繡”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搬遷婦女參加刺繡品制作。在西灑瓦廠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線上銷售蜂蜜、香米、柚子、柑橘、土雞蛋等農特產品,帶動貧困戶200余戶增收1000元。目前,實施退耕還林2024畝、發展特色農業和發展高效林業產業(種植經濟林果)2386.4畝,享受產業發展增收3630人。外出務工一批。建立搬遷戶勞動力就業需求清單,做到搬遷戶轉移培訓和就業“三摸清”(轉移就業地點清、就業單位清、聯系方式清)。以就業需求清單為依據,開展與崗位直接對應的訂單式、定向培訓。精準關愛外出務工搬遷戶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消除搬遷戶外出務工顧慮。目前,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69期3935人次,實現1373人務工增收。就近就業一批。探索“企業+搬遷戶”模式,通過“送工廠(車間)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政策到家”,實現603名搬遷群眾務農、務工、顧家“三不誤”。自主創業一批。對有創業意向的搬遷群眾開展自主創業培訓,免費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一條龍”服務,開展創業培訓700人次,對自主創業的搬遷戶給予2年最高貸款10萬元的貼息政策支持,引導創業經商12戶24人。入股合作一批。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鼓勵引導外出務工搬遷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流轉給專業合作社或種養大戶,盤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塊地”,740戶搬遷戶入股合作發展增收。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針對“三無”(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搬遷戶,合理開發保潔員、垃圾清運員等崗位安置搬遷貧困戶178人,實現人均年增收0.6萬元以上。社會救助一批。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方式脫貧搬遷戶著力實施精準兜底計劃,鼓勵搬遷到新老縣城的搬遷戶家庭辦理農轉城手續,同步享受城市低保。目前,703戶搬遷戶1643人繼續享受農村低保,41戶搬遷戶43人享受城鎮低保,2戶2人分別享受農村城市特困,99戶344人實施保障兜底。
三、優質服務圓幸福生活之夢
搬進新城,有了產業,還需要有歸屬感,更需要化解鄉愁。一是建班子強組織,讓群眾搬得安心。以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為重點,在5個集中安置點設立管委會和村組班子,引導搬遷群眾有序參與搬遷點自治管理。
二是活機制強服務,讓群眾遷得放心。完善配套公共設施,解決好水電、通信、交通、金融等便民服務,搬遷農戶道路通暢率達100%,通水率達100%,通電率達100%。整合部門資源,完善便民服務體系。做好搬遷群眾遷出地遷入地低保、醫療、養老、就學等銜接工作,117名搬遷戶子女轉入安置地入學。“一戶一策”制定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實施方案,幫助搬遷戶盤清和處置生產生活工具。推廣實施“5分錢工程”,鼓勵通過自己的雙手既改善居住環境衛生,又通過勞動獲得報酬。探索建設“幸福超市”,實行全民“工分行動”,打造以勞動換取工分,再以工分換取商品的扶貧扶志新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三是抓穩定強治理,讓群眾過得順心。全面推進“天眼”工程建設,結合實際配備必備的警務力量。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抓好社會風險防范,保持安置點的團結穩定。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定期在安置點召開法制宣講會、民情懇談會,推動法治精神走進群眾、融入生活。細化網格化管理措施,實行樓長管理制度,由樓長負責本棟樓居住群眾出入登記、矛盾糾紛調處等日常管理工作,讓群眾過得順心。
四是搭平臺強載體,讓群眾處得暖心。充分利用老年人活動中心,組織喜聞樂見的棋牌等娛樂活動,讓搬遷老年人老有所樂。組建志愿舞蹈隊,精選倡導文明新風、建設美麗家園等舞蹈題材,到集中安置點開展巡演。同時,在展演過程中,帶領群眾學跳歌頌美好新生活的舞蹈,既教育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又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組織志愿者開展“心連心”志愿服務活動,組織搬遷群眾互相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