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易地搬遷對門山集中安置點是東川區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位于銅都街道祥和社區,項目共占地103畝,項目總投資8.5億元,安置銅都街道、湯丹鎮、因民鎮和舍塊鄉4個鄉鎮(街道)2322戶9483人,其中建檔立卡1389戶5815人,同步搬遷933戶3668人,已全部搬遷入住。易地扶貧搬遷是擺脫貧窮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之一。搬離了“窮窩”,居住環境、生活質量、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哎呀,在這里好住得很,環境又好,離城里面又近,買什么都方便了,找工作的機會也多了。”這是搬遷群眾茶余飯后的心聲。
一、質量好設施全,群眾舒心又放心
(一)建設群眾放心安置房
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重,時間緊的難點問題,在項目建設模式上采用EPC,邊設計、邊拆遷、邊建設,克服了征地難、抗震等級專審難等一系難題。規劃設計優,共建設抗震為“9+1”設防、“17+2”的高層住房21棟,住房為60、80、100、120四種戶型。狠抓質量搶工期,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搶晴天、戰雨天抓建設進度,創造了一個月建設七層樓房的“東川”速度,于2017年10月17日開工建設,2018年9月底竣工,2018年12月30日群眾已全部搬遷入住,僅用時一年就實現搬遷入住。
(二)搬家全過程“一條龍”服務
建立鄉鎮(街道)黨政主要領導、科級干部包村,村委會干部包村民小組,村組干部、駐村隊員、掛鉤幫扶責任人包戶包人三級包保搬遷責任制,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搬家服務隊,解決搬遷群眾多、涉及區域廣,運輸距離遠等搬家難題,“一條龍”幫助搬遷群眾土地流轉、種養托管、牛羊寄養,確保搬遷工作平穩有序推進。
(三)配套完善,群眾舒心
配套設施全,安置點內水、電、路、訊等設施全部配套到位,村史館、社區服務中心、商業停車娛樂等配套設施功能齊全,安置點美化亮化、舒適宜居。宣傳氛圍濃厚,新建活動小廣場,墻體制作風格多樣的宣傳標語,建立文化宣傳欄,群眾性文化活動逐漸活躍。就醫就學解民憂,安置點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379人,已安排就近就學,并爭取資金開辦學生食堂,協調公交公司免費開通安置點到就讀學校公交車,進一步減輕搬遷家庭經濟負擔。后續服務好,統籌規劃就醫、就學,突出就業、產業發展工作,無縫銜接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類保障”,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二、多渠道帶動增收,著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一)抓實就業,確保搬遷群眾有工資性收入
一是精準培訓,結合市場需求,根據未就業人員的年齡性別、文化結構、培訓意愿等精準開展技能培訓,增加就業渠道。區內就業的,聯合用工企業結合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共同開展崗前培訓;區外就業的,組織開展外出務工常識、求職技巧、禁毒防艾等知識培訓;自主創業,組織創業培訓。培訓內容和時間更靈活,以實際操作或以工代訓為主,確保每月至少組織2期;年內計劃組織17個工種培訓52期2600人。二是精準開展就業推薦,結合年齡性別、就業意愿和勞動力狀況等情況進行分類管理。已就業人員做好政策服務保障,穩崗就業;達成就業意向人員,同步做好面試、體檢、入職手續辦理等對接服務工作,切實提高就業幫扶成功率;未就業人員結合就業意愿及企業招用需求,分類因戶施策推薦就業。針對青年戶(18至45歲)以輸送到區外就業為主;針對大齡戶以及確實難以外出就業的,通過扶貧車間建設、定向招用、整合崗位資源等實現就地就近就業;針對文化偏低、家庭成員中有殘疾人或患重病等情況,通過安排在安置小區從事保潔、門衛等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119人。三是豐富招聘形式。送崗上門服務,加強與區外對口幫扶地區、區屬職能部門、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和重點用工單位的溝通對接,做好崗位需求和用工信息摸排,及時發布招工信息,在安置點逐幢逐戶上門走訪,“面對面”將用工企業崗位信息送到搬遷戶家中供選擇,做到戶均送崗送政策上門不低于3次。日常求職登記管理,做好群眾就業意愿統計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就業創業服務站公共就業服務窗口和人力資源市場等功能,利用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企業用工信息、政策宣傳。組織供需見面會,于每周五在東川區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服務站開展就業供需對接,通過現場面試并體檢合格后,即刻安排上崗。舉辦招聘會,于每月25日開展現場招聘,積極對接省內外用工企業攜大量優質崗位赴東川區開展現場招聘活動,達成就業意愿的積極跟蹤對接,做好服務,確保轉移就業和提高組織化輸出。遠程招聘,針對一些省外用工企業距離遠,不方便現場招聘的情況,利用網絡遠程控制功能,實現遠程招聘,讓用工企業與求職者進行遠程面試,達到用工需求的組織轉移輸出。
(二)加強政策保障
一是充分發揮政策撬動作用,制定《東川區易地搬遷人員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實施辦法(試行)》,從易地搬遷人員開辦個體工商戶、企業招用易地搬遷勞動力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搬遷群眾就近創業就業。二是落實務工補貼等優惠政策,促進已就業的搬遷群眾穩定就業。三是建設東川區易地搬遷就業創業服務站,采取“服務窗口+勞務公司+企業(合作社、扶貧車間)+易地搬遷農民工”的模式,由勞務中介企業統一對易地搬遷人員統一管理和組織安排就業。通過建設“一園多區、一區多戶”的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搭建易地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服務平臺。
(三)建立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易地搬遷就業工作“五級”責任體系(移民新區黨工委的領導責任,區人社局的指導責任,行業部門的幫扶責任,鄉鎮(街道)黨委的主體責任,村級黨組織的直接責任)和“三包”(區級領導包村、部門包崗、干部包人)落實制度,確保工作責任壓實、無縫對接、強力推進,取得實效。二是建立每月“逢五”就業工作日制度,即每周五開展就業供需對接、每月5日開展區級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調度、每月15日開展鎮級就業工作站調度培訓、每月25日開展現場招聘。
(四)做實產業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有經營性收入
實施“5+3”增收計劃〔5項到戶增收措施:一畝土地流轉(托管)、一名家庭人員務工、一份合作股份、一項自主發展的種養殖業、一項增收項目”;3項產業發展保障:金融服務保障、銷售服務保障、技術服務保障〕,按戶均3000元的標準發放產業發展補助資金,與龍頭企業建立長期利益聯結分成機制,保證搬遷群眾每年可獲得不少于10%的利益分成。采取自主流轉和兜底流轉的方式,對具備流轉條件的土地進行流轉,支持種養殖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和種養殖大戶實施土地流轉,每畝流轉土地平均增收500元。
三、創新方式方法,規范社區治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始終用心用情、設身處地為搬遷群眾著想,統籌搬遷前、搬遷中、搬遷后各個環節,真心工作、真情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適應城市生活。
(一)加強黨的建設,建設和諧家園
成立移民新區黨工委和移民新區管委會,托管新成立的移民搬遷居民社區,在原有村級行政體系不變的基礎上,設置片區管理員、樓層長、樓棟長,理順“移民新區黨工委—社區黨委—樓棟黨支部—樓層黨小組”四級組織體系建設,把黨員組織起來、群眾發動起來、思想動員起來、人心凝聚起來。按照“便于黨員活動、便于發揮作用、便于加強管理”的原則,移民新區黨工委下設3個社區黨委、27個樓棟黨支部、119個樓層(單元)黨小組,管理黨員606名,聯系群眾6660戶,并制定了《東川區移民新區黨工委黨員聯系群眾五項制度》,實現了黨員聯系群眾全覆蓋。
(二)把服務送到家門口,實現服務保障全覆蓋
按照一站式服務的標準要求,組建銅源社區為民服務站,為搬遷群眾就業、社保、就醫、教育等提高全方位服務。抓好搬遷對象遷出地到遷入地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的轉移銜接工作,整合各方資源,從高從優落實政策,織牢低保、醫保、養老保障網。截至目前,完成農村低保轉城鎮低保204戶325人,城鄉醫療保險實現100%全覆蓋。
(三)推進“新時代新民風”建設,注重行為習慣養成
建立激勵獎懲機制,以“五星家庭”“法治文明小區”創建為載體,把握申報、評定、兌換三個環節,通過開展積分制管理星級化評定工作,建立“五星超市”平臺,實行積分兌換商品制,調動搬遷群眾參與積極性。截至目前,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3000余份,設置“五星家庭”門牌2000余個。對門山搬遷小區2個“五星超市”已全部正式營運,“五星家庭”積分評定及積分按月上卡,并進行物資兌換。通過開展“新時代新民風”建設試點工作,群眾“感黨恩、講誠信、講法治”意識明顯增強,無違法亂紀、斗毆等事件發生,社會秩序良好;群眾“愛護家園、鄰里和諧、愛護公益設施”意識明顯增強,無鄰里糾紛發生;群眾“主動適應城市生活、積極就業、內生動力”意識明顯增強,積極參加就業培訓、主動創業、外出就業。“新時代新民風”建設贏得了搬遷群眾廣泛好評和真心擁護,不斷深入人心,社會風氣持續好轉。
如今,東川區對門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的臉上時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一起玩耍,現場時不時傳來愉悅的笑聲,構成一幅和美、和諧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