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明軒與同事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個多小時。而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重復一遍。間隔期間,不僅要為患者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而且還要清理排便、擦洗身體等等。他們時時刻刻的努力,都是在與死神拔河!
在人們印象中,護士向來是溫柔細膩的女生們的專利。“粗枝大葉”的男子漢們,似乎不太適宜,就好比張飛繡花、李逵煲湯。但隨著社會發展,男護士會越來越多。他們體質好、力氣大、動作快,心理抗壓能力強,較適合現場搶救、重癥護理等方面的工作。另外,男護士使用醫療器械和電子設備也相對嫻熟。張明軒,就是眾多男護士中的一名。
在“戰場”
新冠肺炎來犯。舉世震驚,聚焦武漢!確診患者與日俱增,全國人民心急如焚。出于職業本能,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護士張明軒敏銳地意識到,那里肯定需要大量醫務人員。張明軒連夜寫下了“請戰書”。
大年初三凌晨4點,河北省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醫療隊未及休整,由國家衛健委專家親自授課的培訓便開始了。培訓內容除了介紹新型冠狀病毒的兇險和防護要訣,專家還著重宣講了醫護人員的緊急自救措施。比如防護服意外破損怎么辦?為患者穿刺時扎傷自己怎么辦?……
張明軒邊聽邊記,卻又有些不以為然:身為醫護人員,如果為患者穿刺時出現扎傷自己的腦殘級失誤,豈不讓人笑話?
第二天早晨8點,張明軒在武漢市第七醫院重癥病房正式上崗。每位護士分管2至3名危重病人。工作強度讓人望而生畏,而困難,更是超乎想象!
進入病房不久,護目鏡鏡片悄然起霧,像冬天里結霧的車玻璃,兩眼蒙眬。為患者輸液或采血穿刺,眼睛看不清楚,用手觸摸又沒有感覺,而患者重度昏迷,也不可能配合。
張明軒摸索著正要進針,不放心,再次用手探摸,進針位置竟然是自己的左手。他不由地倒吸一口涼氣。培訓課上專家所言,絕非玩笑!萬般無奈之際,他發現護目鏡鏡片上的水珠,正亮晶晶地映射著燈光。
水珠不是會產生凸透鏡的效果嗎?把目光集中到一個較大的水珠上,說不定還能把聚焦點放大,看得更清楚呢。他立即俯身。然而,水珠太小了,光線散射,眼前只是麻麻亂亂的一團。
身體前傾,護目鏡幾乎貼在了患者的手腕上。奇跡出現了,一個芝麻大小的暗青色斑點,映現在了水珠上。他屏氣凝神,小心試探,慢慢進針……竟然一次穿刺成功!
分享新發明
夜晚下班后回到駐地,張明軒想想白天的操作,不禁后怕。患者多多,每天輸液、抽血、抽血氣,一遍遍穿刺,不會總是這樣幸運吧?
他立即用手機上網,搜索護目鏡防霧辦法。佩戴護目鏡之前,在鏡片內側涂抹皂液,簡便可行。
第二天進行實驗,效果差強人意。后來他又試用沐浴液、洗發水、洗手液,也不理想。這時,他忽然想到了剃須泡沫。隨后如法炮制,效果明顯。可是,兩三個小時之后,熱汗蒸騰,仍然失效。
年輕人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護目鏡鏡片再次結霧后,他把腦袋伸到紫外線消毒機的風口下,模擬冬季汽車玻璃除霧法。石破天驚,竟然奇效!從此以后,病房里經常會看到這樣怪異的場面:醫護人員把頭伸到消毒機前給護目鏡除霧。
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肺部插管后痰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會引發嗆咳,產生大量的氣溶膠和氣沫,從而導致病毒擴散。必須定時為患者吸痰。吸痰后要對痰液進行采樣,留置標本。
呼吸機與吸痰器是通過軟管相連的密閉系統,所以痰液采樣時,必須將吸痰管斷開,不僅操作程序繁瑣,而且還會致使氣溶膠溢出,病毒擴散風險大大增加。能不能使吸痰器與痰液標本留置裝置直接密閉鏈接呢?
張明軒細細觀察,暗自琢磨。注射器、輸液器、留置針、醫用膠帶、一次性醫用導管等等常用器材,他逐一研究,但無一可用。最終,他驚喜地發現了醫用玻璃接頭和負壓吸引軟管。對吸痰器和標本留置裝置進行簡單改裝,然后用玻璃接頭和負壓吸引軟管進行密閉鏈接。經過反復試驗、改進,竟然有效攻克了這一難題。同事和科室領導見狀,倍加贊賞,笑稱這項技術完全可以申請實用新型技術專利。
張明軒淡淡一笑,隨即將成果在微信群里公開。而后,這項技術從第七醫院出發,飛遍了武漢市全部的重癥治療室。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發明人”是誰。
秘密公開了,“專利”失效了,但整個前線重癥醫療的質量明顯提高了。
與死神拔河
重癥患者,也是病危患者,多數處于重度昏迷狀態,長時間同一姿勢臥床,極易引發血流不暢和壓瘡,因此必須定時為其翻身。
由于患者身上裝有氧氣管、吸痰管、鼻飼管、輸液管、導尿管、生命體征監測儀線路等等管線,為其翻身前后必須妥善整理,仔細檢查,確保正常。接著要為患者拍背,以防引發墜積性肺炎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還要進行吸痰……所以,為患者翻身護理,必須多人通力協作。
張明軒與同事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個多小時。而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重復一遍。間隔期間,不僅要為患者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而且還要清理排便、擦洗身體等等。他們時時刻刻的努力,都是在與死神拔河!
患者病情陸陸續續好轉,從而轉入輕癥病房,從而走向新生。
連日來,張明軒似乎不知疲倦,不僅病房里的工作井井有條,時有創新,而且業余時間還主動擔任起了醫療隊的后勤保障員。交班之后,接連到機場、車站搬運醫療物資。
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張明軒也喜歡電子產品和網絡,能夠熟練使用多款軟件和系統。拍視頻、拍照片、視頻剪輯、制作音樂相冊等,樣樣在行。
業余時間里,他為同事制作小視頻和留念影集,活躍枯燥的生活氣氛,緩解緊張的工作壓力。
他還主動承擔起了對“后方”的請示、匯報,以及與兄弟醫療隊的協作溝通等任務,而且還是醫療隊的“新聞發言人”和戰地宣傳員。
這期間,他先后寫作20余篇稿件,在中央廣播電臺、湖北衛視、河北衛視、河北新聞廣播電臺等媒體播出。
2020年3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張明軒“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3月10日,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黨委宣布任命:張明軒擬任院前急救中心護士長。
2020年3月14日14時46分,張明軒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截止此時,他已在重癥病房工作48天,共護理危重患者80余人次,時間長達200多個小時。最讓人驚奇的是結果:0差錯、0搶救、0死亡!
(水云間薦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