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大高校大學生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指引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顯得特別重要。文章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狀況實際,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優化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著力點,完善教學內容方法;以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為載體,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以多元主體合力為推動,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新時代大學生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柱,是精神之“鈣”,理想信念問題是一項極端重要的意識形態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類社會誘惑和錯誤社會思潮借助新媒體載體,以更為迅猛的態勢,侵蝕大學生的思想陣地。面對新的挑戰,傳統單向灌輸的理論說教,對大學生的教育已經失去了意義,更不符合時代的要求。為此,牢牢把握新時代的要求,創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成為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一、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應是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為此,要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基礎,引導大學生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從革命、建設、改革及新時代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認清歷史發展趨勢,感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在比較和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堅定“四個自信”,使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在是虛幻的“空中樓閣”,而是大學生發自內心的信仰,這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所在。
加強理想信息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要注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在這一方面,要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從單向、機械的價值灌輸轉變為引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全面的素質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引領。要尊重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生硬的理論說教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還會滋生大學生的“逆反感”。為此,要從實際出發,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期性、滲透性,以素質提升為突破口,既要教學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又要兼學別樣,從整體上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開展本學科的研究,打通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加強與其他學科學習的融會貫通,使大學生真實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夯實理想信念教育基礎。同時要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能動性與自覺意識,鼓勵他們改造現實,將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要建立多元化、動態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評價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只能作為大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參考,而不能視為學生理想信念好壞的指標。為此,要改變“量化”的評價機制,剔除大學生“加分”思想,注重從行為上全面、綜合評價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具體來說,評價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是否能自覺承擔責任。履行國家、社會及個人的責任,是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堅定的表現。遇事推諉,缺乏擔當精神不符合大學生形象,也不好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更不會對社會積極奉獻。二是是否能正確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堅定的理想信念還表現為不計個人得失,懂奉獻,敢擔當,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注重大局。三是能否經得住誘惑的考驗。新時代背景下,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也帶來的很多誘惑,一些大學生對這些“糖衣炮彈”缺乏警惕,陷入之后難以自拔,理想信念也將會會弱化。為此,要在風險與挑戰中考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實現評價機制的由“量化”到“質化”的轉變。
二、以優化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著力點,完善教學內容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息教育的主戰場。但從現實來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強,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起到理想信念的培育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教學的內容及方法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為此,開展大學生理想信息教育,要以優化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為著力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入手。
在教學內容方面,不僅要注重課程教材中的基本理論,還有深扎新時代的社會現實的土壤,挑動當代大學生的“興奮點”。內容要具體、深刻、有針對性,能夠觸動理想信念的神經,深刻地結合新時代的需要。一是將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新時代社會進步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生追求天性,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而不是片面而缺乏溫度的“個人犧牲”。不強迫大學生選擇,不揠苗助長,積極引導大學生將個人進步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鼓勵“盡己所能,奉獻社會”,在“小我”與“大我”的融合中堅定理想信念,勇立時代潮流,與祖國共奮進。二是要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當中。大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初心意識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當中,才能樹立遠大理想,砥礪前行,使大學生的個人榮辱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內化于心,落地生根。事實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內容上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質上是一致的,也是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要將其充實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當中,真正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獲,思想政治受洗禮。三是要社會生活的“正能量”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當中。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和生活脫軌,要及時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帶到課堂,解答存在的思想困惑,讓思想碰撞的火花,在思政課堂綻放。在解讀熱點問題時,要弘揚主旋律,不嘩眾取寵,不刻意獵奇,不追求片面的“眼球效應”,正確擺正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答疑解惑,逐步養成政治鑒別能力,堅定理想信念。
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摒棄傳統的線性灌輸模式,要結合教學內容,立足核心素養,能動地創新灌輸方法,達到理想信念教育“無痕滲透”的效果。為此,要建立“交互式”的課堂模式。缺乏交流的課堂是生硬的,阻礙了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思想碰撞。教與學是雙向互動的關系,學生只有和教師交流起來,才能解決自己的思想困惑,才能夯實理想信念的基礎。單向的理論灌輸,只是內容的傳遞,大學生不容易理解,學習效果有效,結果帶來的是“高分低能”的“殘次品”。同時,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也非常重要,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加深對社會問題的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達到“真學”的目的。
三、以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為載體,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為此,做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要以開展多樣化教育活動為載體,創新思想灌輸的新途徑新方法。
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當要走出課堂,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采用更多能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例如,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閃”等媒體平臺發布與帶有“正能量”的資訊、漫畫、視頻等,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濃厚氛圍。同時,發布的內容要“短小精悍”,適應大學生耐心較差的問題,增強發布內容的“滲透力”,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
從而使正確的理想信念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去。此外,新媒體手段的應用,也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助于開展“線上交互式”思政課堂。
二是要將校園文化活動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當中。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非常豐富,也得到大學生普遍關注和參與。為此,可以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例如,“不忘初心”主題演講比賽、“中國夢”主題詩朗誦、“家風好故事”話劇表演等等。這些活動形式多樣,大學生樂于參與,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不可不搶占的“陣地”。此外,要通過高校團委、學生會、社團聯合會等組織,加強大學生社團的組織建設,在內容上嚴格把關,必須弘揚主旋律,在形式上要大膽創新,鼓勵“大學生搭臺,大學生唱戲”,確保理想信念教育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高位推進。
三是要將社會實踐活動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當中。“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要和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大學生的應有之義。理想信念教育不僅要走出課堂,還要走出校園。為此,可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紅色旅游、到社會公益機構志愿服務、參加社區理論宣講等等,既提升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又使理想信念教育外化于形。
四、以多元主體合力為推動,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關注,形成合力。
社會應當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時代是“出題人”,我們是“答卷人”,有什么樣的社會背景導向,就有什么樣的“社會人”。為此,要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抵制不良的社會思潮。新聞媒體在實事求是的同時,要多做正面宣傳,不追求“流量效應”,不傳播對大學生有誤導的資訊。大學生所接觸的各類單位,要守法經營,積極開展員工思想動員,讓理想信念教育在社會遍地生花,凈化良好的社會風氣。
高校及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下功夫,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經費、設施等方面予以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要做好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須要進一步強化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政教師隊伍和輔導員隊伍建設。要確保課程教師的專業化,結合時代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信息素養。要善于調查研究,深入大學生群體,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知道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升自身的從事技能,為建立“交互式”新型思政課奠定基礎。同時,高校思政教師隊伍應該是一直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高素質群體,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精通業務、作風優良、嚴于律己,不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潮侵蝕,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才能為大學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大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建設,要有意識地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樹立遠大抱負,“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將自身的命運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起來。要努力學習思想理論知識,用心學、用腦學、用實際行動學,對準大學生榜樣的標桿,努力查找不足,努力看齊。此外,還要發揮家庭環境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補充作用,樹立良好家風,構建和睦家庭,言傳身教,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蔡榕津.將紅色家書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4):59-62.
[2] 徐玲.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三結合”模式探討[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64-66.
[3] 任紅杰.圖像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策略[J].高教論壇,2019(12):71-73.
[4] 凌應生.項目成果轉化為法治精神與理想信念教學資源的路徑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06):71-74.
[5] 劉雪東.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探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11(05):8-13.
基金項目:文章為2020沈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DSZ-2020-049。
作者簡介:張笛(1977- ),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