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堅 魏梅紅
摘 要 文章以“內環境滲透壓”復習教學為例,闡述“發揮信息技術高效診斷測評功能,了解學情、精準定位教學;信息技術與學科 教學深度融合,互動分享提高教學成效;延伸網絡技術搭建個性化學習平臺,跟蹤幫教促進理解與內化”等信息技術環境 下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策略。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復習教學;精準定位;互動分享;個性化學習
2018年,《中國青年報》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 改變命運》刷屏了,引發信息技術如何提升教學質量 的廣泛討論。為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高效與便捷的 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有效結合, 筆者嘗試實踐與研究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中運用信 息技術的方式,以期提高復習教學效果。
一、發揮信息技術的診斷功能,了解學情、精 準定位復習教學
高三生物學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容易陷 入“題海”,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復習效果不佳。利用 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數據、分析與診斷等功能,如科大 訊飛公司開發的智學網可以收集、統計學生學習過程 中生成的數據,幫助教師精準地找到學生學習中的薄 弱點,從而有效地組織針對性強的復習策略。又如, 課堂測驗互動式教學應用系統IRS,通過對學生學習 數據的分析,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準 確把握教學方向。[1]
如“內環境滲透壓”復習教學時,先應用智學網分 析學生高二階段有關滲透壓知識的課后作業、課堂小 測及單元測試等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存在的有關滲 透壓的錯誤概念,以及難于從本質上解釋滲透壓的調 節機制等共性問題。因此,本節復習教學基于“以學 生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教育,利用學生已有的 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化體檢報告單分析入 手 ,思考、討論有關血漿的組成成分、報告單的“滲透 壓”指標Na+濃度及生理鹽水濃度等,幫助學生建立對 滲透壓的正確認識。并讓學生體驗劇烈運動時人體 是如何通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共同維持滲透壓的 平衡,逐步深入地建立與理解滲透壓的調節機制,促 進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相關的生理現象,學 會健康地生活,形成穩態與平衡觀。再應用IRS即時 反饋系統比較分析學生課前微課預習的測評數據及 課堂測評數據,發現學生從原先對滲透壓的組織成分 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理解的偏差性,到能夠較詳 細、正確地解釋“使用一定量的0.9%NaCl溶液靜脈注 射后人體可能出現的生理現象”。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互動分 享提高教學成效
借助信息技術的便捷手段可以營造一種新型的 教學環境,為課堂教學服務,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 學的深度融合。如利用UMU互動學習平臺上傳微 課、文章、習題等學習資源,學生針對某一話題進行發 言,并通過點贊的方式發現認可度最高的話題,也能 第一時間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教師借助UMU的 “詞云動態”進行教學總結,以此打破課堂教學時間的 限制,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例如“內環境滲透壓”復習教學時,課前通過UMU 互動學習平臺上傳相關“滲透壓”的微課等學習資料, 鼓勵學生預習,并開展問題討論“馬拉松運動員飲水 時需要注意什么?為什么?”學生提交的答案主要有 “飲水要適量”“盡量補充淡鹽水”“不能立即飲水”“不 能一下子飲用大量冷水”等。但不明確其中原因。有 的學生認為“激烈運動之后,身體中的無機鹽會隨著 汗液排出,使體內的滲透壓降低。如果不及時補充無機鹽的話,細胞內液的滲透壓會高于細胞外液,形成 濃度差,細胞會吸水膨脹,影響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或“劇烈運動后由于細胞無氧呼吸使血漿中乳酸的含 量升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血管的保水能力下降, 若大量飲水會引起器官水腫,導致各器官功能失調。 大量排汗使無機鹽流失,主要是NaCl,因此要喝淡鹽 水”等等。可見,學生對滲透壓形成的機制掌握得不 是很理想,這給課堂復習教學提供了方向,同時為規 范學生長句文字描述關鍵點、細節的把握等方面提供 了案例,使得原本只能通過試卷反饋學生存在的錯誤 與認識,借助UMU就能及時發現,有利于課堂教學時 幫助學生及時修正,學會正確運用生物學知識及生物 學專業術語分析生命現象、表達對生命活動規律的認 識,領悟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習能力。[2]此 外,學生提交答案后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其他同學的想 法或觀點,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新認識或加深對知識的 正確認識。還能給好的發言點贊,集贊多的觀點被置 頂,以便課堂上師生共同分析、相互補充。最后,教師 借助“詞云動態”進行總結:運動后不能立即飲水,且 飲水要適量、喝淡鹽水,以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相對 平衡。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滲透壓形成的機制,養成健 康的生活方式。
三、延伸網絡技術搭建個性化學習平臺,跟 蹤幫教促進理解與內化
基于“一核四層四翼”的新高考理念,充分發揮網 絡學習平臺何時何地皆可學習的功能,搭建學生個性 化學習平臺,使得學生即時獲取學習反饋信息,教師 針對個性化問題進行跟蹤幫教活動,實施以能力為導 向、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復習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 習生物學知識與方法,提高學生答題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3]
例如“內環境滲透壓”復習教學時,從課堂測評數 據反饋說明學生基本掌握相關知識,于是布置課后思 考與討論題(如圖1)。該題主要考查有關水的平衡與 調節概念,第1 小題主要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內環境 的變化會引發機體的自動調節,以維持內環境的穩 態”這一重要概念,把握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第2小 題以圖表與文字表達的形式,引導學生基于邏輯對結 果進行分析和推理,加深對生命現象的思考,克服畏 懼文字分析表達類試題的心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 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答題中存在的 共性問題在課堂上統一講解。對于個性化的問題如 有些學生基礎知識理解有誤的,借助UMU推送難度 值較低的、檢測基礎知識題目,幫助其糾正錯誤、建立 正確的理解;或推送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促進學 生提高遷移應用能力。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推送 與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試題,如2018全國I卷·9 “探究不同因素對麻醉后的實驗兔尿量的影響”實驗 題,考查學生對“機體通過調節維持滲透壓平衡”的認 識。2018北京卷·29“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干細胞 (iPSC)進行抗腫瘤的免疫學研究”,考查學生是否正 確運用免疫學原理。通過“私人訂制”的個性化學習 平臺,促進學生理解與內化知識,在原有基礎上都能 得到發展。
迪圖中甲是狗尿濃縮賣驗結果.讓狗大量飲水(圖中箭頭a所示)后, 甌排出大量的尿;當5%NaCI溶液10詁注射入頸動脈(箭頭b)后,尿 量暫時減少;當靜脈注射腦垂體后葉提取物(箭頭c)后,尿量也減少.根 據此賣驗,可以推斷:
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了教學手段、教學環境 與教學方法,生物學科教師應與時俱進,根據高中生 物學課程基本理念、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水 平,分課型、分層次、循序漸進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學 教學有機結合,優化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靈 . 及時評量以學定教 促進發展——基于“智慧教 室”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1):30- 31.
[2] 吳成軍.考查生物學核心素養 體現立德樹人的國家 意志——兼評2018年全國高考生物試題[J].中國考試,2018 (10):42-47.
[3] 吳成軍.考查生物學核心素養 體現立德樹人的國家 意志——兼評2018年全國高考生物試題[J].中國考試,2018 (10):42-47.
(責任編輯: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