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4月25日,求職者在蘇州市人才市場線下招聘會上尋找崗位。
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新冠疫情帶來了近年來最為嚴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為破局紓困,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青團中央六部門在5月初啟動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包含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十大專項行動”。
“百日沖刺”“十大專項”,該怎樣落實到高校師生具體的工作中?
“專業老師在大四第一學期就幫助我們到單位實習,這直接促成了我的順利就業。”上海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王以瑩說。她目前已經簽約地處上海的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即將成為一名設計助理。
學校和各學院強調讓專業老師負責畢業生的就業,這件事已經抓了很多年了,今年的力度尤其大。
她說,實習的信息來源于他們的專業老師,通過輔導員再通知到每個同學。在三個月的實習里,她第一次體驗到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也讓用人單位對她有所了解。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暴發后,她也一度緊張自己的就業。經歷了一些“云招聘”后,她感覺網上招聘時她和用人單位的互相了解不如線下招聘深入,求職的氛圍也比不上線下。
正當王以瑩有些著急時,4月,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主動打電話來找她,因為已經在之前的實習階段充分了解了她的能力,就跳過了簡歷投遞的流程,直接詢問她是否愿意參加入職面試。通過網上的視頻面試后,王以瑩順利簽約。她說,當時一同去這家單位實習的同學有六七位,通過和她一樣流程簽約的還有三四名,實習對就業的成功促進率非常高。
“學校和各學院強調讓專業老師負責畢業生的就業,這件事已經抓了很多年了,今年的力度尤其大。”上海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黃志強告訴《新民周刊》記者:不管是“百日沖刺”“十大專項”里的升學擴招吸納行動、充實基層專項計劃行動、擴大畢業生參軍入伍行動、開拓科研社區醫療基層崗位行動等一系列促進就業的信息、優惠政策,還是常規的行業招聘信息,這些要落到畢業生身上,需要高校教師起到橋梁作用。傳統的思路中,學生的就業一般是由輔導員或者班主任來主抓,但他們不一定直接和業界接觸,對用人單位的熟悉程度通常不如各個專業老師;而讓專業老師參與就業促進工作并成為主力,就是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優勢。
他說,有的專業教師和業界單位有產學研合作項目,有的在從教前本來就在專業領域的單位就職,讓他們來溝通就業的供需兩方,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上述土木工程專業的例子中,提供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實習信息的教師,就是之前在該單位有任職的經歷,熟門熟路。
既是學生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同時也是該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教師,責任清晰地分到了每個專業教師身上。該校環境與建筑學院副教授李秀君說,基于今年的就業形勢,學校要求每個專業老師每一周要摸排匯總一次自己負責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填表上報。“實際上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關心他們的就業進度,及時把情況變化動態更新到表格里,每個學生走到哪一步了都掌握得很清楚。”她說,情況摸清楚了之后,老師就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幫助。
“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就業難度確實明顯比往年增大,所以我們都會不斷提醒學生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也不是說為了圖快,‘隨便找一個工作就行,畢竟今年就業的整體節奏是延后的,接下來還有機會;但是如果一直猶豫不決,那機會還是會被消耗掉的。”李秀君表示:今年對專業老師來說,輔導學生就業的壓力大了不少。比如以前大多學生的就業是不用愁的,今年就未必了,需要老師提供“全方位跟蹤式服務”。

5月16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20 屆畢業生防疫期間現場招聘會在校區體育場進行。
“我指導的5名應屆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已經全部在今年春節前完成畢業設計和就業簽約,他們已經開始到工作單位報到了。”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副教授谷雪蓮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她一直要求研究生要早早實習、盡快讓用人單位熟悉自己。“如果你們能在春節前把畢業設計答辯和就業簽約都完成,就可以跟家人安安心心地過一個年、放松一下,為什么不這樣呢?”在她的倡導下,幾個應屆碩士畢業生真的都趕在過年前完成了這些事項,沒想到還就此完美地避開了新冠疫情對就業的沖擊。
在谷雪蓮看來,學生應該享受到“科研幸福感”,而要獲取這種幸福感,得靠盡早下手準備。她同時兼任專業里本科生“卓越班”的班主任。本來“卓越班”就是從專業里挑出來的成績靠前的學生組成,她在學生進入大一下學期時提議給他們十個做科研課題的名額,用“饑餓教育”讓他們再開展一輪競爭。這樣,有能力的學生在大一大二時就開始接觸本來可能要大三才碰得到的課題。
在這樣的指導思路下,她帶的這一屆本科生“卓越班”已經有8人保研成功,其中有4人分別保研到了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對于“卓越班”的其他畢業生的就業,她也一直緊盯著。“我們連填寫三方協議該注意什么這樣的細節問題也自己先去學習,為的就是盡可能地多幫學生解決一些問題。”
重點幫扶支持湖北高校的就業,是“百日沖刺”里的重要一環。
2020年5月14日,復旦大學與中南民族大學簽署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合作協議。特殊的條件下,這場儀式在線上舉行,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與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宋發軍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簽署協議,“隔空”交換。
復旦大學是4月8日教育部啟動的首批與湖北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幫扶行動中的48所高校之一。在簽約之前,兩校已經圍繞開拓就業渠道、共享就業崗位信息,利用優質資源、共享就業指導服務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雙方利用兩校在優勢學科方面的共通點,積極調動復旦的優質資源力量,相互協同交流學生就業工作經驗,建立協同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努力促進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

杭州小伙高鈺毅從大一開始到麥當勞餐廳,今年5月,還未畢業的他升職為麥當勞餐廳學生總經理,管理著杭州西湖邊一家年營收上千萬的餐廳。
復旦大學已建設推出學生就業信息網-中南民族大學專區、聯合舉辦綜合類線上雙選會,依托上海市高校畢業春季網絡招聘會復旦-中南民大專屬入口,累計吸引用人單位4500余家,共享崗位信息12000余條,參與投遞簡歷的中南民大畢業生近600人次;依托“復旦生涯”等公眾號矩陣,共享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類課程40門,生涯教育、就業輔導、應聘技巧等推送60余篇;組織了復旦大學在鄂校友為兩校學生講授行業領域、求職力提升等3場菁英“云課堂”。
根據協議,復旦大學正進一步整合各類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平臺和優勢資源,組建生涯咨詢師團隊、拓展校內外生涯教育和隊伍培訓資源、落實院系層面“一對一”結對幫扶。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說:在畢業生就業創業“百日沖刺”之際,學校將認真按照協議各項內容,抓緊、抓實、抓細,與中南民大攜手打好這場特殊時期“一幫一”合作的協同戰。
在簽約儀式上,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宋發軍表示:希望以此次“一幫一”行動為契機,探索建立兩校多渠道長效幫扶合作機制,共同為畢業生“穩就業”交出滿意答卷。
復旦大學就業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復旦大學也正積極推動將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等合作的用人單位的崗位資源、招聘機會也同步提供給中南民大畢業生,共同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符合這樣條件的用人單位,我們就把他們引入與中南民大的合作平臺中。”
為推動“一幫一”行動深入實施,實現對湖北120多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全覆蓋幫扶,教育部近日啟動實施第二批“一幫一”行動,確定76對高校開展幫扶。
對青年人才的共同培養也屬于兩校合作的內容。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之際,兩校已經在此方面做了嘗試。5月6日下午,復旦大學與中南民族大學共同舉辦了“傳承五四精神,綻放戰‘疫青春”線上主題團日活動暨青年代表交流會。兩校師生共聚云端,共聽青年人的奮斗故事,共話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
交流會上,首先發言的是中南民族大學的劉同學。她是一名新冠肺炎治愈者,講述了從最初感染新冠肺炎的恐慌到被治愈的心路歷程。她說,在住院的過程感受到了安心,因為國家的關心和支持、醫護人員的負責與堅持一刻也沒有缺席。
楊茉作為中南民族大學的教工醫護人員,在疫情發生后第一時間主動請纓,申請回校參與戰“疫”。抗擊疫情期間她在各醫院、方艙投入一線工作,并參與了籌集醫療防護物資,擔任后勤保障聯絡志愿者等,踐行著一名醫者的責任擔當。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研究生彭詩琪分享了自己戰“疫”期間三個身份背后的三個故事。她是“鵝旦夢”志愿者,在疫情期間為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的孩子進行線上輔導,陪伴、鼓勵孩子的成長;她是戰“疫”志愿者,積極參與武漢居家戰“疫”線上后援服務,鼓勵武漢的居家戰“疫”居民們,幫助大家渡過難關;她也是留校學生黨員,主動加入校園戰“疫”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你去守護前線,我來守護你”這句話的力量。

4月8日,求職者在安徽合肥現場就業招聘會電子信息屏幕前觀看有關招聘信息。
交流會上,兩校青年互相探討、共同成長;在會后,他們也成為了好朋友,緊密連接在一起。
教育部公布的信息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自“一幫一”行動啟動以來,首批高校已共同召開就業工作遠程會議近800次,陸續舉辦聯合網上招聘活動223場,共享崗位信息50多萬個,吸引招聘單位5萬多家,受援高校畢業生投遞簡歷7.5萬人次、目前直接受益簽約4000多人,為促進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積極作用。
為推動“一幫一”行動深入實施,實現對湖北120多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全覆蓋幫扶,教育部近日啟動實施第二批“一幫一”行動,確定76對高校開展幫扶。
除了湖北高校,在其他省市高校就讀的湖北籍畢業生的就業也面臨實際的挑戰。上海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四畢業生張強(化名)是湖北襄陽人,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他暫時還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返校,這讓他有些苦惱。一方面,他的畢業設計還未完成,希望能回到學校,利用那里的便利學習條件加快設計進度;另一方面,他想留在上海工作,也希望能盡快返校,以便在求職時能讓供需雙方更好地彼此了解。“之前在家里悶了好幾個月,心情也不是很好,還是想回到學校的環境中,跟老師同學在一起學習和求職。”他說,他在家里的生活已經基本恢復到正常節奏,接下來就等返校了。
然而,湖北籍學生的返校還沒有時間表。對此,學校和學院、專業加強了對他們的關心,輔導員專門拉起了湖北籍學生的微信群,定向地把一些就業信息發送過去。“專業老師、輔導員也一直在鼓勵我,讓我保持信心。他們說,畢業設計和找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告訴他們。我提出后,老師們也都很快給我做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