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發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她認為情感德育歸為兩個要義,第一要義——發育和培養哪些與德性生長相關的情感品質與能力為重,要弄清與哪個年齡段、什么需求相關等;第二要義——利用怎樣的功能和機制開展教育活動才能促進上述重要情感品種、品質和能力的出現、發育、生長。實施有效情感德育,一方面要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看到當下學生所缺乏或急需培養的德行,才能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以促進積極情感和良好德行的出現、發育、生長。
一、目標定位:旨向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
1.滿足學生歸屬和愛的需求,培養人際關系和諧、懂得感恩的學生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歸屬和愛的需求指個體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如結交朋友,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其實質是人們對友情、信任、溫暖、愛的需要。初中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或是二胎家庭但兄弟姐妹間的年齡差距較大,渴望同伴,渴望友情,加上進入初中以后,隨著在校時間的增多,同班同學相處時間相較于與家長、老師相處是最多的,所以要設法給學生們創造更多的共同學習、共同休閑的互動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感受到集體溫暖和關愛的同時,也學會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從而讓他們體會到集體歸屬感,培養人際關系和諧的學生。此外,人際關系除了同學關系,還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等,要引導學生學會與其溝通交流,培養懂得感恩的學生。
2.滿足學生尊重的需求,培養尊師重道、自尊自愛的學生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尊重需求,指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是敏感、多思的,他們渴望被人尊重但有時卻不知如何尊重別人,有時會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或隨意插嘴,有時會在課下給老師和同學起綽號……因而在實施情感德育時,要滿足學生尊重的需求,尊重每一個孩子,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們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如何尊重別人。例如面對后進生時,不要一味地否定他,更不能說其“差生”“笨蛋”等,這樣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其產生挫敗感,甚至會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如果教師能尊重孩子,客觀看待學生的成績,多點耐心,多點微笑,同時多創造一些讓其表現的機會,平常紀律不好的孩子可以試著讓他當一日值日班長,你可能會有意外之喜。
3.滿足學生被關注、被贊美的需求,培養陽光自信的學生
每個學生都渴望被關注,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已經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大成人,獨立自主,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另一方面又極其渴望他人的關注、贊美,需要從他人的肯定中收獲自信,獲得存在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教師期望效應,暗示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因而實施情感德育要滿足學生被關注、被贊美的需求,培養陽光自信的學生。例如,新生剛到校,每個孩子都想給師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便會在課堂上、活動中、下課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力表現自我,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和稱贊。這時老師若能適時、及時地抓住當下他們表現出來的閃光點,并當眾予以鼓勵和夸獎,他們就會感受到:我要繼續保持某個好的德行,并在此基礎上做得更好。不僅如此,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其他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模仿被老師夸獎的榜樣同學的德行,漸漸地,孩子們身上好的德行越來越多,老師對他們的贊美也越來越多,學生便會愈發陽光、愈發自信。
二、策略選擇:優化學校、家庭、社會共育路徑
1.高度重視學校情感德育
(1)抓住課堂教學實施情感德育,樹立道德規范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班會課是實施情感德育的主陣地,政治老師和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節課,貼合我校“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規范意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教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發現自己”為例,教師可先自我暴露優缺點,學生便會萌發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意識,在分享和交流中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2)結合學科教學滲透情感德育,創設情感互動型課堂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情感德育,創設情感互動型課堂,各學科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良好德行的形成。情感互動型課堂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形成一種安全、開放、輕松的氛圍,師生間互相尊重、彼此欣賞。
比如,我校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學生大膽提問,教師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關注每個孩子的疑問,接受多向思維,鼓勵奇思妙想,師生互動中即使出現完全相反的見解,教師也會適當引導,允許學生有所保留,課下再共同探討。這樣的課堂氛圍,滿足了孩子尊重和被關注的需求,孩子們就會潛移默化地學會尊重他人,也因老師的鼓勵和贊賞變得愈發陽光自信。
朱小蔓教授曾說:“不要把道德教育弄得過于狹窄,其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道德教育。”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情感德育的一個有效途徑。無論是心理課或是個體輔導、團體輔導等,心理教師表現出的尊重、熱情、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等,都能給予學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接納自我,提升自信心。基于此,我校成立了“心語心愿暖心坊”,由專職心理教師傾聽煩惱,為其解惑,維護師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并且每月開展一次心理素質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開展課外活動傳遞情感德育,營造平等尊重的氛圍
營造平等尊重的氛圍,可以通過學校各個部門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而不僅僅是德育處,使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處處充盈著平等尊重的氣息,讓學生時時看到、聽到、感受到、體會到,滿足學生歸屬和愛、尊重的需求,有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
以我校為例,在正式開始校本課程時,教務處組織全校師生參加校本課程推薦會,觀看校本課老師們精心準備的推薦內容,有烘焙課、表演課、舞蹈課、篆刻課、茶藝課、樂器課、外教課等,結束后孩子們自愿選擇中意的校本課,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想法,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職業不分貴賤,尊重每一個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熱愛勞動等道德品質,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安排每位同學輪流當食堂服務員,為各班同學打飯菜。再如,為了讓學生形成愛學習、愛閱讀、愛鉆研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舉辦了期中表彰大會,共設立了五個獎項:學習標兵獎、主動學習獎、勤奮學習獎、學習進步獎、博覽群書獎,不僅表彰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還表彰了各類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努力讓每一個有點滴成長的孩子都有被表揚的機會。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慢慢地建立了和諧融洽的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學生、教師、學校都在發生著變化,學生漸漸懂得感恩、尊師重道、自尊自愛,課上睡覺、講話、開小差的現象越來越少,課下辱罵、頂撞老師的不良行為也越來越少,開始試著自我管理,增強了德育管理的效果。
2.密切聯系家庭情感德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時期,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陪伴和更大的耐心。以我校為例,這是一所農村初中,很多家長由于所受教育有限,不太懂得如何教導孩子,我校便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給家長們開設講座,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如一家三口可以通過觀影對相關情節進行交流討論,有的放矢地讓孩子在情感評價的過程中逐步改變或鞏固自身已有的道德情感,重建恰當的道德情感體系。此外,為了實現教育合力,學校也會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如親子運動會滿足了學生歸屬和愛的需求,促進了學生和家長的親密互動。家長會上,學生和家長共同書寫給對方的一封信,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的同時,也促進了彼此的情感交流,種種舉動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3.恰當結合社會情感德育
除了學校和家庭,社會也是踐行情感德育的重要途徑。社會層面可以為開展情感德育創造機會和條件,多方面支持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還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良好品格,增強其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我校實踐證明,以農業、科技、國防、法制教育等德育基地為載體,開展實地參觀、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活動,有助于滲透情感德育。如到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學生感知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法院參觀,幫助學生樹立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到某景區撿垃圾,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和奉獻的快樂等。但開展每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要明確目的性和方向性,注重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的及時點撥,引導學生領悟,從而有所收獲。
綜上所述,情感德育在德育過程中至關重要,是克服德育理論化的重要途徑。實施有效的情感德育,營造了學校尊重平等的氛圍,喚起了學生的感恩心、責任心和自信心,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張 蓉?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高新區中學,中學二級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員。曾獲南京市第三屆“知心杯”優秀心理輔導方案一等獎、南京市2018年度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高淳區第六屆“健心杯”賽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