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梅
【摘 要】目的:淺析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負面情緒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109例醫院收治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4例)與對照組(5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心理護理模式,觀察組則實施心理護理模式。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以及生活質量的變化。結果:觀察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改善幅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模式在老年心房顫動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心理護理模式;老年心房顫動;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進步,多數老年心房顫動患者能夠維持較長的生存時間,但是在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治療過程中容易伴隨多種并發癥,導致患者出現身心應激反應,對于治療效果造成了影響[1]。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出現影響機體的抵抗能力,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其他并發癥,影響了患者的療效和治愈的信心[2]。因此在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治療期間需要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從而樹立患者治愈的信心,提高對臨床治療的配合,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109例醫院收治老年心房顫動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4例)與對照組(55例)。觀察組54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6例;年齡為72~85歲,平均為(75.6±5.6)歲;病程為2~12年,平均為(3.3±0.7)年;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性有30例,女性有25例;年齡為70~89歲,平均為(76.3±5.1)歲;病程為3~13年,平均為(3.5±0.6)年。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則實施心理護理模式,具體措施為:首先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與患者和家屬溝通,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同時要做好患者與家屬的心理護理模式。具體措施為:①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的發生機制與誘因,讓患者認識心理護理的作用和意義,同時說明心房顫動治療期間需要關注的各個事項,例如形成健康的衛生習慣,均衡飲食以及合理運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病情的食品或藥品。②與患者和家屬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家屬溝通,熱情對待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苦悶,從而緩解心理壓力。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從而增強患者對治愈的信任感。有些患者認為自身的疾病無法治愈,加上代謝紊亂引起的頭痛、關節痛、瘙癢、失眠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患者出現悲觀、厭世的心理。針對患者心理壓力的差異,給予患者針對性的疏導方式,利用自身專業知識指導患者如何處理老年心房顫動的常見并發癥,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治愈的信心;鼓勵患者自我疏導,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避免過分依賴他人;此外,護理人員還要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加強與家屬的溝通,讓家屬多關心和陪伴患者,從而樹立治愈的信心。家屬需要學習相關知識,從而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配合各項預防措施,做好自我管理,提高對臨床治療的配合[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以及生活質量的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焦慮抑郁評分變化
見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變化
見表2。
3 討論
根據心房顫動的發作特點,將其分為三類: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及永久性房顫。陣發性房顫:指持續時間<7d的房顫,一般<24h,多為自限性,可自行轉復。持續性房顫:指持續時問>7d的房顫,一般不能自行復律,藥物復律的成功率較低,常需電復律[4]。永久性房顫;指不能維持竇性心律或沒有復律適應證的房顫。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加強心理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負性心理,穩定情緒,提高認知功能,最終起到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
通過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壓力。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了常規心理護理模式措施,主要是通過給予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同時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交流,做好其指導工作,幫助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并且表現出了一定的效果,對照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有所下降,且生活質量評分有所提高,這說明心理護理模式在老年心房顫動患者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價值。而本次觀察組則給予了心理護理模式措施,主要是通過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模式措施,讓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的病情狀況,從而更好的配合治療,從而提升治療效果[5]。同時要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干預,患者由于病程長,情緒波動大,存在較高的心理應激反應,加上長期透析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家屬的態度對于患者的治療欲望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對家屬做好指導工作,讓家屬能夠理解患者的過激反應,鼓勵和安慰患者,從而幫助患者堅持治療。此外,可以鼓勵患者回歸社會,做一些自身狀況運行的工作,從而幫助患者更好的融入社會,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的改善老年心房顫動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周園園,蔡瑜.心理護理對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治療效果及負性情緒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95):52-53.
魯婧,劉淼鑫.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房顫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4):161-162.
張誠霖,楊小芳,盧冰清,等.心房顫動患者生命質量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9):1441-1445.
劉艷霞.房顫抗凝治療應用及護理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15(6):50-52.
韓睿書,梅雪梅,王琦.心房顫動病人行左心耳封堵術的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9,11(1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