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藍韶清,張淼麗,鄧曉欣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人口老齡化、人民健康需求的不斷上升,健康險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推動健康險的發展。廣東省是我國健康險大省,但區域發展極不平衡。通過大量閱讀文獻,筆者發現,區域保險相關文獻,以全國范圍內的為主,以廣東省作為研究區域的文獻很少;大部分文獻研究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的保險區域問題,以商業健康險為對象來研究保險區域差異問題的文獻也很少——特別是未見對廣東省健康險的區域差異研究的文獻。本研究收集2008-2017年廣東省及各區域健康險的相關數據,運用錫爾系數對廣東省健康險區域差異進行分析,為廣東省及各區域進一步發展健康險提供建議。
從廣東保險統計年鑒和廣東省統計年鑒選取研究數據,通過Excel 2018整理而成。
本研究使用保費收入指標、保險深度指標和保險密度指標進行統計分析。保險密度=健康險保費收入/對應年度的人口總數;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對應年度 GDP總量。
錫爾系數是由Theil于1967年提出來的,錫爾系數的值越高,其測量的區域發展越不平衡。本文主要研究錫爾L指標。錫爾系數計量模型如下:
式一

錫爾系數可以將總體差異分解成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差異。如果把整體分為G組,那么式一可分解為:
式二
式二中,I(0)g表示第g組作為一個整體時的錫爾系數,Vg表示第g組數值占總數的百分比,Pg表示第g組人口占總人口中的百分比。方程式的左邊是整體差異,方程的右邊第一項反映了區域內部各單位之間的差異,第二項則是區域之間的差異[1]。
廣東省統計局地區分組方法規定,全省可以分為四大地區,分別是珠三角地區、東翼地區、西翼地區和山區五市。本文通過錫爾系數方法對全省四大地區健康險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為廣東省健康險的區域發展提供建議。
2.2.1 保費總收入
2008-2017年廣東省全省健康險的保費總收入總體呈現增長態勢。2016年底保費總收入達7,238,502.2萬元,比2008年增長6.5倍左右。10年間,除2009年出現負增長外,從2010年開始均呈現大幅度增長態勢,其中2016年高達933.6%,詳見圖1。

圖1 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保費收入及其增長率情況
2.1.2 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
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的保險密度、保險深度總體均呈現增長趨勢。10年間總體波動較小,除2017年同比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2017年底保險深度漲至0.59%,比2008年增長約7.38倍;保險密度則從2008年的73.38元增至2017年的486.48元,增長了6.6倍左右,詳見圖2。

圖2 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及增長率情況
2.2.1 四大區域整體發展格局
2008-2017年期間,四大區域發展不均衡,珠三角地區一直占市場的80%以上,遠遠大于其他3個區域總和;東部地區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其中在2014年達到6.23%;西翼地區和山區地區整體波動比較平穩,分別保持在5.4%和5.5%左右;東翼地區發展勢頭強勁,10年間增長了2.09%,詳見表1。
2.2.2 四大區域各市保險密度對比
2008-2017年各市縣的保險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市之間差距很大。廣州市的保險密度最高、揭陽市保險密度值最低。其中,2008年廣州市人均保費為 275.58元,揭陽市僅為 2.08元,兩者差距高達32倍;2017年廣州市的人均保費是10年前的3.9倍,揭陽市的人均保費是10年前的40.7倍,兩者差距縮小為10.4倍,但是兩市的絕對差距依然非常懸殊,詳見表2。

表1 2008-2017年廣東省四大區域健康險市場整體發展格局 %

表2 2008-2017年健康險保險密度極值情況 元/人
2.3.1 保費收入方面的差異
從保費收入來看,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的區域內差異占比總體呈波動性上升的趨勢,而區域間差異占比對應地呈波動性下降的趨勢。其中,2014年區域內差異占比最大,達70.45%,而區域間差異占比僅為29.55%;近10年來,區域內差異占比一直維持在55%以上,說明區域內部各市縣發展極不平衡,但四大區域間的差異趨于縮小,詳見表3。

表3 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保費收入分解錫爾L系數值
總體而言,珠三角和東翼地區錫爾系數值較大,說明珠三角和東翼地區發展不平衡程度較深;西翼和山區的地區錫爾系數值較小,說明兩個地區內部各市之間發展比較同步,差距很小。從錫爾系數值的變動情況來看,近10年來,四大區域錫爾系數總體呈現波動性下降的趨勢(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除外),說明四大區域內各市縣之間差距正在縮小,詳見表4。

表4 2008-2017年健康險四大區域保費收入錫爾系數
2.3.2 保險密度方面的差異
2008-2017年廣東省健康險的保險密度錫爾L系數分解值,區域內部差異占比呈持續上升趨勢,區域間差異占比對應地呈持續下降趨勢,在2014年區域內部差異占比最大,達71.69%,而區域間差異占比僅為28.31%;10年來區域內差異占比一直高于50%,說明從保險密度來看,區域內部差異一直是整體差異的主要來源,而四大區域間的差異正逐漸減少,詳見表5。

表5 2008-2017年健康險保險密度錫爾L系數分解值
西翼地區和山區地區基本處于較低水平(2010年、2013年和2015年除外),這表明西翼、山區地區各市縣之間的發展較為同步,市縣之間的差異較?。?0年來,珠三角地區的錫爾系數較高(2008年除外),各市縣發展差異大;東翼地區錫爾系數僅次于珠三角地區,該地區各市縣的差異也值得注意,詳見表6。

表6 2008-2017年健康險四大區域保險密度錫爾系數
2017年廣東省商業健康險的保費總收入達7,238,502.2萬元,比2008年增長6.5倍左右,保費收入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一[2];2017年保險深度比2008年增長約7.38倍;人均健康險保費由2008年的73.38元增至2017年的486.48元,增長了6.6倍左右,人均健康險保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廣東省健康保險的保險深度和人均保費仍然較低,遠低于歐美成熟市場的水平,發展潛力大。
10年來,珠三角地區一直占市場的80%以上,遠遠大于其他3個區域總和,在2016年占比更是達到了90.65%;東翼地區發展強勢,10年間增長了2.09%,西翼地區和山區地區分別保持在5.4%和5.5%左右,區域間差異不斷縮小;直至2017年,珠三角市場占比為84.84%,仍遠超其他3個區域市場格局占比。
從錫爾系數值來看,區域內部各市縣的發展不平衡是健康險區域發展總體差異主要來源,占比一直在55%以上并且出現越來越大的趨勢;區域間發展差異則對應地處于較低的水平,對整體差異影響越來越小。從四大區域的錫爾系數值可知,珠三角和東翼地區的錫爾系數值較大,發展不平衡程度較深;西翼和山區地區的錫爾系數值較小,發展比較同步,差距很小。
從錫爾系數值可知,廣東省的整體差異主要來自區域內部各市縣的差異,區域間的差異正在縮?。欢鴱乃拇髤^域的錫爾系數可知,珠三角地區的健康險密度差異最大,東翼地區的差異次之,中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差異較小。
實證結果顯示,各區域健康險發展的整體差異主要來自于區域內部各市縣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發展水平相當的市縣或者地區劃為一類,分為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市場通過內外資的合作,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公司保險人才、治理機制、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水平,進而通過發達地區這一“增長極”的擴散效應,向欠發達地區傳遞。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可以下調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經營主體加入,開發農村保險市場,發展農業保險、小額保險、外出務工險等,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
保險公司應鼓勵發展優勢的產品,同時考慮到各城市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并在保險經營方式、產品、銷售等方面實現差異[3]。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的人群,可以提供多樣化和個性化健康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商業健康險參與到醫療衛生全流程服務和監督從而提高家簽服務的質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同時,保險公司也要通過創新網銷、電銷方式,擴大健康保險產品的銷售。
政府應出臺更多稅收獎勵措施,降低健康險公司營業稅率。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健康險的市場份額,而且還有利于未來的業務增長和改善新單結構前景[4]。有研究表明,稅收優惠政策對于試點城市健康險收入增加有顯著的激勵作用,能夠促進健康險收入增加,激勵該地區居民健康險實際購買需求[5]。政府可以調整優化保險公司的營業稅稅基,并且對保險銷售人員的營業稅及其附加的稅收給予一定的優惠,從而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公司的服務效率。企業為員工購買健康險可以有效的轉移企業的經營風險,減少人員流動性,促進公司發展,將企業保費在稅前業務列支以鼓勵企業為雇員購買團體健康保險和減免個人購買健康險的所得稅以鼓勵和吸收更多個人參保。
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性疾病的普遍和居民醫療保健費用的增加,人們應當獲得風險管理和健康管理的科學知識,提高對風險管理和保險的認識,并通過保險保障他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6]。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風俗習慣會影響人們購買保險的態度,各地區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也會對保險需求產生影響。為了自身健康和經濟著想,人們應該加強個人和家庭在健康保障領域的知識儲備,積極主動地通過報紙、電視、廣播和參加保險政策宣傳活動等了解有關健康險的業務內容,選擇符合自己經濟與健康情況的保險方案,充分利用商業健康險分散個人與家庭的健康和經濟風險,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