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深入課堂,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數字化教學手段正在顛覆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材與微課的結合,能彌補教材中的不足,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本文主要論述在高三文言文復習教學中,如何巧妙借力微課,讓復習有道,既激發閱讀興趣,拓展課堂內容,又構建文言知識體系,提高復習效率。
關鍵詞:微課;文言文復習;構建體系
所謂的“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而文言文復習是每屆高三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繁多、知識龐雜,部分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有畏難情緒、厭煩情緒,往往復習時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復習成效卻不甚明顯。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有助于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效率,還有助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在高三文言文復習備考時,教師可以借力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手段,激起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合理拓展復習內容,提高復習效率,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一、借力微課,“聲”“圖”并茂,激發學習興趣
在高三的復習課堂上,教師對文言文的翻譯和古文化常識板塊很難做到系統全面的復習講授,多數學生也不愿去死記硬背復習資料上整理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知識點。傳統的講授法將會更加惡化課堂效果,一味的講解和灌輸,會使文言文復習課更加枯燥乏味,復習效果堪憂。而相對于完整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課而言,因微課具備文言文課件的半結構化、目標單純、知識容量少、知識點切入小等特點,成為文言文閱讀教學課堂的“補充資料”、共享資源、可擴充資源等輔助元素。筆者認為,鑒于此種狀況,應該在教學中發掘微課的價值,借助微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借力微課,化抽象為具體,把復習中的知識點形象化,激發閱讀興趣,加深理解性記憶。現在的微課,可以把圖片、音頻、視頻等數字化資料組織在一個視頻講解中,圖像留給人的認知痕跡要比文字給人留下的記憶深刻,教學中用微課展示文化常識,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某本復習資料上專為“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列出了長長的知識清單,而如果將這些清單制作成一個個靈動有趣的微課,推送到學生的朋友圈,將需要學生們了解記憶的文化常識注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讓他們自發地去轉發去傳播,將對古文化常識的了解變成課后的日常消遣,刷出抖音的快感,刷出文化的精髓。讓學生不用刻意去記憶,就能夠將這些冰冷的知識點轉變為一種內化于心的常識與觀念。
2.借力微課,挖掘文言文中蘊藏的語文趣味或傳統文化,吸引學生關注文言文中的人和事,從而激發文言文閱讀興趣。在傳統的文言文復習中,一般只是引導學生關注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導致學生對文言文閱讀興致不高,其實文言文中蘊藏著豐富有趣的語文知識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利用微課挖掘這些切入點,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激發閱讀興趣。比如在復習必修一的文言文時可以進行歸類:《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等三篇文章分別涉及到三部史書《左傳》《戰國策》《史記》,這三部史書在體例上都具有代表性。將這三部史書放在一起制作成《史書體例簡介》的微課,微課大約五分鐘時間,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地介紹了關于古代史書的分類、特點等這一文化常識。單調的抽象的文字記憶變成了多彩的形象的視聽記憶。再比如涸轍之鮒、史魚尸諫、三書六禮,都可以做成微課,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又可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借力微課,點面結合,拓展復習內容
文言文復習,“精講巧練”就成了高三復習的重要一環。精講,就意味著不能為題目而講題,而要有考點意識,由一詞到多義,由一題到一類,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巧練,就意味著不能盲目的開展題海戰術,歷史文獻浩如煙海,而借力微課精講考點,并設置有針對性的題目,就可以做到重點突破,一練一得,以“面”帶“線”,以“線”現“點”。
1、借助微課,由點到面,拓展復習內容。目前全國卷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比重越來越大,而文言實詞中最難的就是一詞多義現象,盡管有“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推斷辦法,但是有些字詞多個意項讓學生在考場上左右為難,這就不能純靠語境推斷,而要靠平時的積累。微課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梳理文言知識。比如在2019年全國1卷中翻譯題第二小題“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就考察了“數”的兩種翻譯方法,第一個“數”譯為“屢次”,第二個“數”譯為“幾個、多個”?!皵怠弊鳛椤皩掖巍敝v,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鴻門宴》中有出現“范增數目項王”;“數”作為“幾個”講,表示不確定的數目,比較常見,比如在人教版必修四《蘇武傳》中有出現“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此外“數”還有“計算、數目、方術”的意項。這些意項在課堂上不能一一細講,但可以制作成微課,以微課的形式供學生復習掌握。
2、借助微課,舉一反三,實現精準訓練。高三文言文復習課,利用微課可以把考點和訓練巧妙結合起來。即將微課內容與此前學習過的其他內容有機銜接起來,以此既給學生順利進入微課學習狀態留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又便于引導學生系統而全面地學習微課內容。比如運用微課復習古今異義詞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如此導入微課教學:“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的意義與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不一致。如《六國論》中‘思厥先祖父中的‘祖父即是。”然后展示教材中所有重點古今異義詞,舉一反三。再比如2019年全國1卷中考查的“數”這個文言實詞,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制作成恰當精準的微課練習題,真正落實復習的效果。微課制作,既可以呈現知識結構,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進行梳理,又可以在視頻中設計有針對性的題目,讓學生即學即練,達到實際效果。
三、借力微課,積累梳理,構建知識體系
高三文言文復習時,文言知識零散龐雜是復習備考的一大難題,因為高三一輪復習之前學習文言文是以篇章為單位進行教學的,知識點分散,而高三復習則要把所有的文言知識分類梳理,形成緊密結合的知識體系。不管是文言字詞、特殊句式還是文化常識,都要有一種化零為整的重新構建。借助微課,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完成文言知識的梳理,有效鞏固復習效果。
1.借力微課,分類梳理,構建文言知識體系。首先認真鉆研高考大綱和近五年高考真題,針對考點,根據考點要求和文言知識不同的特點,分類制作微課,每類微課里面再設置不同分支,形成一個大的知識框架,既有宏觀的思維導圖,也有具體的知識點分析。比如文言復習中對于“特殊句式”這個知識點,可以先用一個總的微課令學生理解現代漢語語序特點,古代漢語語序和現代漢語語序有何異同,然后再分別制作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的分類微課。借助這些不同層級的微課,學生對特殊句式就可以形成一個文言知識系統,不僅有助于復習備考,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言閱讀素養。
2.借力微課,自發研討,構建切實有效的自主學習模式。微課制作,大多是教師選用來源于語文教材的例句和素材,選取典型例句和典型用法。學生在掌握了已有文言知識體系后,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溫故而知新”,在積累的基礎上鞏固復習效果。與此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根據復習資料上的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制作微課,或在學生間進行微課制作大賽。學生們自主地參與制作,自發地研究探討,自覺地分析分享,這樣的過程不僅僅會讓學生對古文化的常識要點更熟悉,還會更有力地激發他們對中國古文化的由衷的熱愛,激勵他們以創新的手段將文化經典有效地傳承下去。還可以設置成共享資源,供學生在課后根據自身需要進行查缺補漏,使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相結合,從而真正實現一微一得的自主復習模式。
總之,文言文復習備考中,其實微課不“微”,是效果不“微”。借力微課,讓復習有道,形成文言知識體系,既提高復習效果,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這里值得注意點是,研發微課,不僅僅要研讀教材,以教材為“經”,更需要研究學生,以學生為“緯”。當然微課只是輔助教學手段,不可喧賓奪主,任何教學模式的主體都應該是學生,微課只有答學生所問、急學生所需才是有效的微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邊傾聽學生的訴說,一邊探索文化的精深,在這兩者之間,去尋找“微課”這類高效的鏈接方式,讓經典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潛入當代學生的心靈,以求得當代與遠古的精神契合,以求得我們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作者:張錦蓉,安徽省安慶市石化第一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