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媛媛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公認的社會焦點,而主觀幸福感正是反映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心理指標。留守大學生幸福感的提升對社會和諧有著深刻影響,留守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能提升其心理教育水平[1]。而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人際關系與情緒調節兩大方面。例如,基于地位觀和網絡觀分析了家庭地位與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增強現實交往能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水平[2]。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際關系存在相關性,幫助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其幸福感[3]。良好的幸福感有助于大學生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當大學生心理處于松弛狀態下,建立的人際關系更加穩固[4]。此外,大學生抑郁現狀與情緒調節方式中的中介為大學生的情緒自我調節[5]。
盡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熱點,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從單方面展開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具有相關性研究甚少,也僅僅是對三者之間的正、負相關性進行簡單介紹[6]。從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雙維度)、人際關系(交談、交際交友、待人接物和與異性朋友交往四維度)兩大方面出發,進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頻率和消極情感頻率三方面)調查研究,為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在山西大學對大學生發放問卷350 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328 份,有效率為93.7%,被調查對象年齡在20-24 歲,調查對象選擇采取隨機方式,其中大一 17 人,大二 44 人,大三 164 人,大四 103 人;男生90 人,女生238 人,文科生134 人,理科生85人,工科生109 人。
1.情緒調節策略:采用情緒調節策略(ERQ)量表,本問卷共有兩個維度: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共10 道題。問卷采用7 點計分:7=非常同意,6=同意,5=少許同意,4=中立,3=少許不同意,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 研究中情緒調節策略總量表α 為0.622,兩個維度的 α 為 0.61、0.712。
2.人際關系困擾:采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共四個維度:交談、交際交友、待人接物和與異性朋友交往,共28 道題。每道題有兩個回答:1=是,0=否。被試的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大量的研究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研究中總量表的α 為0.827。
3.主觀幸福感:采用主觀幸福感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由生活滿意度量表、積極情感頻率和消極情感頻率三個分量表組成。三個分量表的計分方式均為7 點計分式。生活滿意度的計分方式如下:7=非常同意,6=同意,5=少許同意,4=中立,3=少許不同意,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得分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頻率量表采用如下計分方式:7=所有時間,6=5/6 時間,5=2/3 時間,4=1/2時間,3=1/3 時間,2=1/6 時間,1=根本沒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中三個分量表的 α 為 0.871,0.859,0.818。
首先,進行情緒調節策略、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測試維度與量化的制定。然后,對調查問卷采取保密形式,對山西大學大學生進行問卷發放施測。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 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大學生對于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的均分顯著大于臨界值,說明大學生經常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現在的大學生性格比較開朗,思考問題也從多方面思考,所以在情緒方面,也會選擇讓自己開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8]。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認知重評的平均值M=31.57>24,高于中等臨界值,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的使用頻率比較高。表達抑制的平均值M=14.36<16,低于中等臨界值,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頻率比較少。
1.不同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
在不同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調查結果中,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維度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的專業性差異檢驗
2.不同生源地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
在不同生源所在地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調查結果中,認知重評維度的差異顯著(P<0.05)。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鄉鎮、城市、農村。其中,鄉鎮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大學生。而在表達抑制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的生源所在地差異性檢驗
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的困擾問題比較輕微,主要是由于現在大學生社團活動多,與人交往的時間也多,所以人際關系困擾得到了許多的改善。但是,大學生做事比較小心謹慎,在交往上也比較注意,比較被動。因此,大學生在交際與交友上的人際困擾最大。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總平均值M=6.74,低于中等臨界值,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的人際關系困擾水平處于較低層次。從四個維度的數據來看,其大小排序為:交際與交友(2.34±1.82),交談(1.80±1.62),與異性交往(1.49±1.53),待人接物(1.11±1.13)。
1.不同性別在人際關系的差異性比較
男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總分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來說,男女大學生在交際與交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其他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性別差異性檢驗
注:*P<0.05 **P<0.01
2.不同專業在人際關系的差異性比較
不同專業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總分上差異顯著(P<0.01)。具體來說,不同專業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的交際與交友(P<0.01)、待人接物和與異性交往(P<0.05)維度上差異顯著,每個維度得分從高到低都依次為:文科,理科,工科。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顯示這三個維度上文科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工科大學生。不同專業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的交談維度上差異不顯著(P>0.05)。如表4 所示。
人際關系與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相關較為顯著(P<0.01),而與認知重評相關不顯著(P>0.05),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表達抑制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認知重評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不顯著(P>0.05),這一結果預示著人際關系困擾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情感頻率間可能存在中介作用。表達抑制和人際關系的相關性R2為12.7%。因此,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情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4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專業差異性檢驗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均值M=20.78,接近于中等臨界值,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滿意度水平中等。積極情感的均值M=23.08,接近于中等臨界值,說明大學生感受到的積極情感頻率處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的均值M=17.58,低于中等臨界值,說明大學生感受到的消極情感頻率較少。
如表5 所示,不同年級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頻率維度上差異顯著(P<0.01),具體而言,在這兩個維度上,得分從高到低都依次為:大四,大三,大二,大一。進一步事后多重比較顯示,在這兩個維度上,大三大四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大二。不同年級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的消極情感頻率維度上差異不顯著(P>0.05)。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是比較滿意的。積極情感的均值接近于中等臨界值,說明大學生感受到的積極情感頻率處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的均值低于中等臨界值,說明大學生感受到的消極情感頻率較少。
情緒調節策略中兩個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之間呈現部分相關。具體來說,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認知重評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與主觀幸福感中的積極情緒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與主觀幸福感中的消極情感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情緒調節策略中兩個維度與人際關系之間呈現部分相關。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維度之間呈現部分相關,具體來說,人際關系中的交談、交際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各維度及人際關系總體與主觀幸福感中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P<0.01);人際關系中的交談、待人接物、異性交往各維度及人際關系總體與主觀幸福感中消極情緒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
表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性檢驗
注:★P<0.05 ★★P<0.01
人際關系與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相關較為顯著(P<0.01),而與認知重評相關不顯著(P>0.05),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表達抑制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認知重評與積極情感頻率的相關不顯著(P>0.05),預示著人際關系困擾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情感頻率間可能存在中介作用。如表6 所示,通過線性回歸計算,表達抑制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顯著R2為12.7%,說明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情感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人際關系困擾與情緒調節策略中的表達抑制相關較為顯著(P<0.01),而與認知重評相關不顯著(P>0.05),與消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表達抑制與消極情感頻率的相關較為顯著(P<0.01),認知重評與消極情感頻率的相關不顯著(P>0.05),線性回歸后表達抑制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系數仍顯著R2為6%,說明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消極情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6 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情感頻率(積極、消極)之間中介效應檢驗
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消極情感頻率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即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情緒情感體驗上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學生表達抑制的使用頻率會影響到人際關系困擾程度,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對于大學生而言,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并不利于對人際關系的處理,還會導致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影響自己的心情。
綜上所述,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可以更好的適應相應的大學生活和周圍的社會環境,因而研究情緒調節策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中認知重評水平整體處于較高水平(M=31.57>24)。大學生人際關系水平整體處于較低水平(M=6.74<1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中生活滿意度水平整體處于中等水平(M=20.78≈20)。
積極情感水平整體處于中等水平(M=23.08≈24),消極情感水平整體處于較低水平(M=17.58<32)。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兩個維度、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三個維度之間呈現部分相關。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情感頻率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應R2為12.7%。人際關系在表達抑制和積極、消極情感頻率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R2為6%。人際關系問題越明顯的大學生,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就越低,積極情感頻率也越低,消極情感頻率較高,以至于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