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莉
摘要:本文在認同視域下,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主要層次進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實施的可行路徑,通過對四個認同層次進行培養和鞏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認同視域;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
引言: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產生強烈沖擊,部分學生受到不法分子的影響,減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對此,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主要體現在價值認知、情感認同、行為實踐與校園文化自覺四個層面,以期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在價值觀體系教育培養中,認同教育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動中國夢的實現?,F階段,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成為所有國人共同奮斗的目標,承載著國家、社會與民族的未來,大學生畢業后要投身于工作崗位,通過開展認同教育能夠幫助其走上正確發展道路,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更大力量;二是促進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作為高素質、高文化的群體,掌握著最新技術與前沿知識,因此加強價值觀認同教育,可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三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當今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的要求并不拘泥于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方面,對其價值理念、綜合素質等方面提出較高要求。因此,強化認同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人格形成、增強社會認知、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能夠促進學生不斷學習,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1]。
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認同層次
當今時代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受到諸多外來不良因素的侵入和沖擊,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急需通過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進行鞏固和引導,從認同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次。
(一)價值認知
主要是指通過認知途徑與方法獲得價值認識。在大學生的認同層次中,價值認知處于基礎層次,為情感層、行為層奠定基礎,主要具有兩個梯度,一個是感知梯度,另一個是理性梯度。前者主要解決核心價值“是什么”的問題,包括歷史邏輯、主要內容等,屬于初級階段,具有表面性、片面性等特征;后者則以感知為基礎,上升到理性高度,具有系統性、全面性特點,主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如提出緣由、實施意義等等。
(二)情感認同
該層次在認同教育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不但可促進認知情感化,提高認知價值與意義,對大學生認知接受度產生影響,還能夠對行為認同起到調節、驅動的作用,正向的情感體驗幫助大學生理解核心價值觀,并對實踐行為產生指導作用;負面的情感體驗則導致大學生對價值觀產生抵觸、疏遠的心理;在價值認知基礎上,形成情感認同,可將其看成是認知—評價—判斷的過程。
(三)行為實踐
在接受上述兩個層次的教育后,大學生的理智與情感均達到認同目標,但仍然沒有達到最終目的。核心價值觀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意義。大學生是否真正的知曉、信服還需要從客觀行為上看待。行為實踐主要是學生在理智、情感層面做出的選擇,能夠主動將價值觀內化,落實到行動規約之中,自覺履行和遵守價值觀的相關要求,指導客觀實踐活動。
(四)校園文化自覺
現階段,大學校園文化受到許多外來思想、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的沖擊,使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被撼動。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在核心價值觀指導下參與校園文化顯得十分重要,不但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還要爭做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從時間序列上來看,應由校園文化引領社會文化,促進雙方的良性互動,而非受到社會文化的污染和牽制,使校園文化淪為俘虜[2]。
三、認同視域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
認同層次可將大學生群體對價值觀的認同充分體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應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通過創新理論教育渠道、強化愛國愛黨教育、構建行為實踐平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對四個認同層次進行培養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教育實效性。
(一)創新理論教育渠道,提高價值認知
在認同教學中,應對價值觀的內容與信息形式進行傳承,可通過借助傳統載體與新型載體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在傳統載體中,通常采用大眾傳統、理論宣講、影像資料、校園文化或教育活動等方式,如知識大賽、讀書會、培訓班等等,使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得以提升。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審美水平、信息接受能力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應創新理論教育渠道,滿足學生對精神生活的新要求,采用更加強大、范圍更廣、信息承載量更大的載體,將價值觀內容科學高效的傳遞給學生。對此,一方面對傳統媒體進行創新,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傳統陣地得以鞏固,如通過開展理論宣講活動,對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答,針對當前難點問題,編寫核心價值觀通俗讀物、制作宣傳片等等,生動形象的引導學生樹立“三個倡導”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與優勢,不斷創新教育載體形式,使科技、信息、知識含量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借助網絡渠道開設各類理論宣傳欄、專題網站等,在微博、微信、QQ以及專題網站中,打造新的互聯網核心價值觀教育新陣地,將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提高他們的價值認知。
(二)強化愛國愛黨教育,增強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體現在意識形態等方面,而信仰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價值追求。愛黨愛國始終是中華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識,同時也是認同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強化愛國愛黨教育,增強情感認同,具體如下:
一方面,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愛國情懷。傳統文化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源泉之一,包含豐富的愛國教育元素,值得學習、借鑒與發揚,應采用多種形式對愛國內涵進行提煉,并賦予其新的內涵與現實意義。作為大學生,可通過內心感悟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達到增強情感認同的目標.
另一方面,吸引大量優秀學子加入黨員群體,對黨員教育培訓體系進行完善,加強黨性教育,使其成為核心價值觀的主體,起到模范榜樣作用,從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提高認同感,主動參與到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事業中[3]。
(三)構建行為實踐平臺,促進行為實踐
要想使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得到真正提升,在拓展理論教育渠道與理性灌輸教育之外,還要構建行為實踐平臺,以正確的理念為指引,使價值觀的教育途徑得到進一步拓展。在實踐平臺構建過程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學校、社會與學生三方聯系,學校具有主導作用、社會具有協同作用、學生具有主體作用,只有三方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才能夠增強教育效果;還應為實踐創造出良好的條件,社會實踐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增長見識、提高才干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價值觀培育的關鍵載體,高校應積極提供基地與平臺,通過平臺給予大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幫助其積累更多寶貴經驗。
2.充分發揮實踐平臺的作用,對學生心理考核評價體系、社會評價體系進行完善,為教育提供正向的輿論支持。當地政府應積極作為,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構建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對社會上的好人好事給予表彰,發揮正向引導作用。在高校中,同樣要對核心價值觀踐行中表現突出的教職人員、學生典型進行樹立和表彰,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提高大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與凝聚力;
3.隨著平臺使用人數的不斷增加,學校還應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與平臺,積極開展團學活動,如主題征文活動等,通過開展內容豐富、主題突出的活動,使學生們能夠充分表達自身對核心價值觀的感想。同時,還應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網絡渠道,開展培育價值觀的線上活動,例如線上展示、線上心得暢談等等。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自覺
個體價值認同需要在特定價值環境下體現出來,價值環境中存在的要素眾多,各要素之間相互交叉,將對個體認同活動的實施情況與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對此,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具體措施為:一是營造和諧陽光的校園文化環境,將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到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形成弘揚正氣的主流輿論,傳播正能量;二是注重物質環境的建設,注重花草樹木、亭臺樓閣、雕塑、建筑等實物作用的發揮,利用其傳聲、傳意、傳情;三是通過做好各項制度保障工作,核心價值觀要想獲得廣大學生的廣泛認同,可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制度,另一個是政策,通過制度良性運行提高人們對該制度的認可與歡迎,促進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文化自覺的養成[4]。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應積極通過創新理論教育渠道、強化愛國愛黨教育、構建行為實踐平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將四個認同貫徹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從而增強其認同感,提高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郭朝明.談“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路徑[J].教育探索,2019 (04):116-118.
[2]周穎,秦靈.利益視閾下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探析[J].南方論刊,2018 (8):110-112.
[3]曹宣明.認同視閾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 (18):397-398.
[4]周少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高職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8 (30):59+77.
項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廳2020年度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具身認知視域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 ?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2020-ZDJH-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