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揚
缺血性腦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各種病情程度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總稱,主要有腦梗死、腦卒中等兩大類,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隨著工作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疾病已逐漸趨向于年輕化[1]。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殘率,并可導致動脈管腔閉塞或狹窄及腦組織功能損傷,使生活質量下降、生命安全受威脅,部分病人甚至完全失去勞動能力,以致加重家庭負擔[2]。因此,急需更多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以提高該疾病治療水平。本研究采用川芎嗪片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病人,并設立單獨接受西醫常規療法為對照,觀察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變化情況,以進一步為臨床提供診療經驗。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病人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人均經癥狀檢查、CT檢查、磁共振(MRI)檢查確診,并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對研究藥物不過敏且了解其毒副作用,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病人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基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80歲,并經兩名神經科專科醫師(職稱在副主任醫師以上)確診;②無其他神經病史,入院前未使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③無胃腸道疾病,腸道吸收功能良好,可耐受口服給藥治療方案,且在治療期間未發生其他腦部和消化道不良反應影響治療者;④意識清楚,遵從醫囑,定期復診,臨床資料完整,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 ①有嗜酒、吸毒史者;②存在腦出血傾向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嚴重造血系統疾病者;③對本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無法耐受給藥方案者;④治療期間繼發其他疾病無法配合治療,病歷資料不完整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降壓、糾正水電解質、營養支持、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糖、控制飲食、清除自由基、控制血脂等常規對癥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再給予磷酸川芎嗪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1795,規格:50 mg)進行聯合治療,每日口服1次,每次50 mg,連續用藥2周。
1.5 觀察指標
1.5.1 臨床療效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1%及以上;顯效: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治療后的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46%~90%;進步:臨床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但不顯著,且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18%~45%;無效:臨床癥狀未見緩解或病情惡化,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18%。 NIHSS評分由經過培訓的神經科醫師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分別進行評估。
1.5.2 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 包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血細胞比容等指標,分別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各抽取1次空腹靜脈血液標本5 mL,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學測試儀進行測定。
1.5.3 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 包括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指標,分別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各抽取1次空腹靜脈血液標本4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療程結束后,對照組與觀察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78,P=0.027)。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項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比較(±s)
隨著我國社會進入老齡化發展階段,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4],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比高達70%[5]。目前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醫學界多認為與血液流變學紊亂、Hcy等血清因子高度表達有關[6]。當腦部缺血時,其血流量減少、血液成分異常,隨之腦組織則會缺氧缺血及其他能量供應不足,進而抑制了腦神經末梢攝取、轉運興奮性氨基酸的過程[7],神經細胞對興奮性氨基酸滅活功能受損,導致神經元損傷,最終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生[8]。此外,Hcy、IL-6、CRP、TNF-α及NSE等血清因子水平亦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其中,Hcy可反映炎癥反應程度,且已被大量研究證實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9-10];IL-6作為一種炎性因子,直接參與了血管內皮炎癥反應的過程,且該因子的高水平表達可導致斑塊不穩定性增加、纖維蛋白降解;CRP是臨床上常用的缺血性腦損傷病情進展評估指標;TNF-α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人中的水平高于健康者,且與腦缺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能夠激活機體炎癥級聯反應,加重腦組織損傷[11];NSE主要分布于神經內分泌細胞或神經元中,當神經元異常時,NSE水平升高,且神經系統損傷程度越嚴重,其水平越高[12],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人神經損傷程度的重要評估指標。因此,如何在確保常規藥物的臨床效果前提下,改善給藥方案對機體血液流變學及血清因子的影響,已成為神經科探究的熱點課題。
中醫學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為過度操勞、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所致,從而引起五臟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腦竅被邪所阻[13],而血瘀是本病的基礎證型,故需以活血祛瘀治之。而川芎嗪作為一種生物堿,具有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祛風行氣等諸多功效,具有起效快、藥效持久、安全性高等特點,且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有研究提及川芎嗪聯合其他常規西藥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療效[14]。
本研究觀察川芎嗪片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療程結束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68.0%,川芎嗪片與西醫常規療法聯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這與王莉等[15]研究報道一致;此外,兩組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值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降低,且與治療后對照組全血黏度(5.05±0.44)mPa·s、血漿黏度(3.67±0.44)mPa·s、纖維蛋白原(3.90±0.50)g/L、血細胞比容(50.22±6.02)%相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全血黏度(4.02±0.31)mPa·s、血漿黏度(3.01±0.31)mPa·s、纖維蛋白原(3.01±0.44)g/L、血細胞比容(39.14±5.02)%均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是:川芎嗪作為一種自由基清除劑,能夠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減少氧自由基產生、阻斷血小板聚集,還能舒張血管,增加腦血流灌注量,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從而改善血液流變學及減輕腦組織損傷,促進腦循環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各項血清炎性因子相關指標值均低于治療前,且與治療后對照組Hcy(16.33±2.02)μmol/L、IL-6(5.29±2.10)ng/L、CRP(9.08±2.47)mg/L、TNF-α(0.89±0.22)μg/L、NSE(8.44±2.11)μg/L相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Hcy(12.33±1.88)μmol/L、IL-6(3.22±1.20)ng/L、CRP(6.21±2.12)mg/L、TNF-α(0.51±0.14)μg/L、NSE(6.01±2.02)μg/L均低于對照組,川芎嗪片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可有效改善異常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由此推測,川芎嗪片可能通過降低Hcy、IL-6、CRP、TNF-α、NSE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減輕因IL-6等炎性因子引起的炎癥反應,以達到減輕腦組織與神經損傷程度、改善神經等作用。但川芎嗪治療該疾病的具體使用劑量尚有爭議,超劑量或低劑量影響臨床療效的情況仍時有發生,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川芎嗪片聯合西醫常規療法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病人異常血液流變學,并降低血清因子相關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