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豐,倪 琴,陳 婷,姜亦倫
頸動脈狹窄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也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及發展的獨立性危險因素[1]。目前,臨床醫師多單純通過對頸動脈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進行評估以判定病人疾病狀態,但其判定的準確度較差,對預后質量預測也存在一定缺點[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是近年來臨床中應用較廣的具有較高可重復性和實施動態監測的超聲檢查方法[3]。頸動脈解剖位置相對固定,具有存在表淺的優勢。一般情況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頸動脈粥樣硬化表現一致,也是較為常見的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可利用超聲檢查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情況[4]。有研究指出,頸動脈位置特殊可通過清晰且準確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判定其粥樣硬化程度,對頸動脈硬化病病人進行診斷具有一定優勢[5]。因此,本研究對無錫市康復醫院收治的50例頸動脈硬化病人進行觀察,分析TCD檢測頸總動脈硬化度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與病情預后評估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經無錫市康復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無錫市康復醫院收治的5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癥病人作為觀察組,依照病人治療后Gensini評分[6]結果分為輕度組、中度組及重度組。輕度組13例,女4例,男9例;年齡(64.37±4.83)歲;Gensini評分<20分。中度組22例,女7例,男15例;年齡(65.29±5.48)歲;Gensini評分20~40分。重度組15例,女5例,男10例;年齡(64.83±4.99)歲;Gensini評分≥40分。各組病人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選取同期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女17名,男33名,年齡(65.48±6.14)歲。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為頸總動脈硬化;無繼發急性冠脈綜合征;無心肌炎、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病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近6個月內出現腦梗死或急性冠脈綜合征;伴有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主動申請退出本研究。
1.3 方法 使用飛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病人進行檢查,超聲探頭頻率2~12 mHz,自鎖骨內側橫向檢查頸動脈起始段,后逐步向頭部移動,對頸總動脈進行檢查,測量動脈壁IMT,其中IMT<1.0 mm為正常,1.0~1.5 mm為增厚,≥1.5 mm或超過周圍血管50%為斑塊。使用探頭頻率10 mHz檢測頸總動脈硬化度(β)及彈性系數(Ep),在檢測時對兩側進行評估后取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2.1 兩組IMT檢測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IMT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IMT檢測結果比較
2.2 兩組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檢測結果 觀察組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觀察組不同程度病人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檢測結果 隨著預后質量改善病人IMT程度顯著改善(P<0.05),且輕度組、中度組及重度組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彈性系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重度組病人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彈性系數最高,輕度組最低。詳見表3。
表2 兩組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檢測結果比較(±s)
表3 觀察組不同預后組間病人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檢測結果
頸總動脈硬化度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臨床病理表現包括雙側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顱外段血管內-中膜增厚、管壁僵硬、斑塊、內膜下脂質沉淀、潰瘍及管腔狹窄等[7]。一般認為,頸總動脈硬化度的發生及發展過程屬于非漸進性過程,且存在不穩定期和穩定期交替過程,該過程最終結果主要取決于斑塊穩定性,并對病人疾病發生及發展產生明顯不良影響[8]。
目前臨床對頸動脈斑塊常采用超聲進行檢查[9]。采用常規二維超聲對頸動脈進行掃描時常呈現混合回聲斑塊、低回聲斑塊及強回聲斑塊[10],混合回聲斑塊及低回聲斑塊多表現為不穩定斑塊,而強回聲斑塊則提示穩定性斑塊。TCD超聲是近年來在臨床中逐漸推廣應用的超聲檢查手段,其價格較低、操作簡便,對醫療設備要求較低,相較于常規的冠脈造影檢查更適用于疾病篩查[11-12]。TCD超聲檢查可有效反映組織硬度特征超聲技術,通過探頭向組織施壓,并集中采集擠壓后的組織射頻信號,得到組織內部彈性應變分布,以應變率比值及彈性評分對目標區域軟硬程度進行區分[13]。
在行超聲檢查時IMT是重要的頸動脈超聲檢查指標,其可有效反映待檢查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是重要的評估參數。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是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及順應性改變指標,一般情況下頸總動脈硬化程度越高順應性越低[14]。有研究指出,當IMT>1 mm時常被認為增厚,而當IMT>1.5 mm時則被認為是粥樣硬化斑塊[15]。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經治療后病人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均偏高。對不同預后質量的病人進行分析發現,隨著預后質量的改善,TCD檢測的IMT、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均降低。隨著病人預后質量的改善,病情改善,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及不穩定率降低,IMT水平也即降低。此外,隨著病情的改善,血管順應性及彈性均得以改善,進而降低TCD檢測頸總動脈硬化度及彈性系數。
綜上所述,隨著頸動脈硬化癥病人預后質量的改善,TCD檢測病人的IMT及頸總動脈硬化度均顯著降低。但本研究僅為單中心研究,且并未對病人進行長期隨訪,還有待后續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