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陳蕊
摘要: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促使部分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問題,通常表現出強迫、焦慮、心理衰弱等。以武昌工學院為例,對20%表示不滿意現在高校生活的新生開展深入調查,了解到新生心理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父母施與的精神壓力、全新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成長環境和價值觀的對比方面。以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首先闡述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現,然后重點分析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以期為更好地推動新生適應新學習環境而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校 心理障礙 心理健康 援助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48-02
在一項以400名隨機選取的武昌工學院新生為調查對象開展的調查中,45%的新生對高校生活表示滿意,35%的新生對高校生活感覺一般,20%的新生對高校生活不滿意。由此可見,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促使部分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問題。我們對20%不滿意現在高校生活的新生進一步開展調查,總結出新生心理障礙發生的主要幾個原因:一是父母施與的精神壓力,二是全新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三是成長環境和價值觀的對比。解決新生心理障礙問題,已經成為了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一、新生常見心理障礙的表現
步入大學后,新生面對多樣化并且快節奏的高校生活,大多數跟不上節奏,仍按以前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按部就班,難以融入大學生活。長此以往,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導致新生出現心理障礙。而新生常見的心理障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強迫癥
強迫癥是新生一種特別常見的心理障礙,它指的是個人主觀上的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反反復復影響其日常生活。比如甲同學高中時做試題出錯后被教師嚴厲批評,進而內心受到了嚴重打擊,后續做完題都要檢查多次。良好的檢查習慣固然重要,然而盲目的檢查,是對自己的一種不信任,這也為其后來強迫癥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2.焦慮癥
患有焦慮癥的人多數比較膽小,做事猶豫不決且適應能力較差。這類人經常感到緊張不安,對自己要求過高,從而形成了患得患失的性格,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也明顯下降。焦慮癥最為常見的就是考試焦慮,考前一個階段莫名焦躁,題目背不下來。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這種焦慮障礙也經常出現,影響到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3.神經衰弱
學習壓力大、個人自我調節不當、內心苦悶、情緒無法抒發、對人生思慮過多等都會造成新生心理上出現或多或少的障礙。比如有的家境貧寒的學子由于肩負家庭的重任,父母一心望子成龍,思慮過重,易導致神經衰弱,引發心理問題。
二、新生心理障礙的健康援助方法
新生在面對心理障礙時,切不可煩躁,而是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學習緩解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以下是筆者總結的幾點建議:
1.正視自己,坦然面對
心理障礙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有的或沒有明顯表現,有的或表現明顯。患有強迫癥心理障礙的新生,其性格大多是比較缺乏自信心,平時做事怕出錯、畏首畏尾。因此,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正視自己,樹立自信心,能夠堅強面對生活,積極擴展知識面提升自我,多與同學、輔導員交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心聲。輔導員也需要密切關注這類學生,多給予他們鼓勵和關心,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例如,定期組織班級活動,活動內容要具有多樣性,并充滿挑戰性,給新生提供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體會到學校、班級給他們帶來的家一般的溫暖。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對于解決學生心理障礙問題也會帶來巨大的幫助。一些學生之所以出現心理障礙問題,是因為他們與外界缺少溝通,內心的想法和壓力日積月累最終演變為心理問題。無論是大學輔導員還是專業課教師,都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各種校內活動來拉近學生距離,使他們懂得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與同學、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由于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基本都不擅長主動社交,因此,高校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內外活動,比如校內各社團的活動、校與校的聯誼活動,等等,讓學生能通過活動認識更多朋友,學會維護基本的人際關系。同時,高校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建立人際關系意識,使學生了解一段健康的人際關系對其的益處。
3.轉移注意力,嘗試參與多樣性活動
常見的心理障礙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特點——自我越在意、越嚴重。因此,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淡化它,比如與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的活動,可以在人們心情煩躁或是抑郁不開心時,紓解人們的不良情緒,撫平內心的焦躁不安。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古典音樂曲調優雅柔和,能使人忘卻憂愁,促進身心健康。再比如,當你內心感覺無比壓抑和焦躁不安時,可以去打一場籃球比賽,在活動參與中體驗競爭的快樂,內心的壓力也會被釋放出來。
4.主動進行心理輔導,學會放松
大學生神經衰弱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不適應新環境,陌生環境給他們帶來的不安全感過多,致使想法過多,內心壓力增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個人情況,做到真真切切地關愛學生、體貼學生和幫助學生。在學生表現出心理障礙后,應及時對其開展心理輔導,使其建立起自信,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如果學生的精神持續處于緊張之中,達到了神經系統張力最大的忍受限度,那么教師要多觀察和開導,并建議其及時接受專業心理醫生的指導。對于焦慮的調節問題,要指導學生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求真務實,要結合自身情況設立階段性目標。例如,在面對考試時,不要太看重結果,要學會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同時,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如采取跑步、打球、健身等方式,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還有利于心理放松。
5.高校應開辦心理咨詢活動室
很多高校學生一開始發覺自己有心理障礙時,并不能正確看待問題,或者是無法判斷問題所在,且不愿求助他人,久而久之,久病成疾,造成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對此,高校可以以開辦心理咨詢活動室的方式來為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健康援助。因為是自己高校開辦的咨詢活動,可以保護學生隱私,能夠獲得學生的信任。高校可以在開學之際開展一次有關心理障礙問題的全覆蓋問卷調查,而后心理咨詢教師根據調查結果與問題學生逐個談話,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積極疏導,將新生的心理障礙扼殺于搖籃中,避免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高校學生由于擔心自己的隱私泄露,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強調心理咨詢活動室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使學生提高信任度,繼而主動接受心理輔導。
6.高校教師應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由于身處一個新環境,學生自然會產生陌生感與不適應感,這時就需要高校教師了解心理學相關知識,知道學生內心焦慮的原因,能夠對癥下藥。比如以集體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這樣的集體班會營造出的輕松氛圍,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學生能夠毫無壓力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其次,科學證明,言語的溝通是疏導心理障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新生需要“引路人”來引領新生、適應新環境,因此,高校教師的自身心理素質要高,才有能力引領新生,了解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不給學生施加太多壓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雪上加霜,這也屬于一種健康援助的方法。由此,高校教師應該更加積極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便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舒緩負面情緒,以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減少心理障礙發生的概率。
三、結語
面對心理障礙,新生應該積極自我改變并且融入新環境,磨煉自己的性格。同時,新生心理障礙的消除,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們要多采取充滿正能量的、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疏導不良心理,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蔣含宇.新媒體背景下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1):115-118.
[2]董杭.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心理障礙及措施研究[J].才智,2018(30):107.
[3]李冬梅.高職學生心理障礙及其教育對策與實驗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7):454.
[4]楊陸歡.探究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措施[J].傳播力研究,2017,1(8):22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