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月
教師在教授散文時,要想緊扣課程標準,讓學生獲得語言文字積累,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并在教學過程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就需要對散文類文本進行前置性研究,針對散文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寫景狀物類散文要找尋“美點”
散文中的美文系列,形神兼備,字字珠璣,意蘊深厚。教師教授這類散文時,需要緊扣“美點”。《紫藤蘿瀑布》一文,對于紫藤蘿花的描寫極為細膩、雅致,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尋美點,可以從“解題之妙”入手,要求學生圈畫出文中點明“瀑布”的語句,揣摩“瀑布之妙”。接著進入“賞花之美”環節,教師設計問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花”,突出“盛開”“一片輝煌”“流動”,從修辭的角度去賞析、去品味,突出盛開的紫藤蘿花的美麗與生機盎然。
二、寫人敘事類散文要品讀“真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散文中傾注著作者的滿腔熱情,而寫人敘事類文本,則更能窺見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字樸實,情感豐厚,教師要更多地把《背影》發表前后的背景資料推介給學生,不能孤立地“就文讀文”。文本只是生活藝術的再現,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細節,以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如“望父買橘”是重點片段,教師讓學生類比自己的生活,交流生活中親人打動自己的場面。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父親的“迂”和作者的“智”,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我”流淚的原因——“晶瑩的淚光”中,更多的是理解、感恩、自責,少了一份“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任性,多了一份成熟、理智、責任感。
三、哲理類散文要熟諳“真理”
哲理性散文又叫議論性散文,以闡述哲理見長,字里行間傳達著真誠與睿智,讓讀者獲得心靈的慰藉。教師對哲理性散文的教學,除了讓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美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分析語言內涵,剖析思想精髓。我教讀《永久的生命》一文時,先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學生暢所欲言。接著,我讓學生畫出哲理性語句并思考其內涵,如“過去了的時間永不再回來”教會我們不能虛度光陰。教學這類散文,教師應讓學生做好佳句摘抄并做批注。有個學生讀畢淑敏《素面朝天》一文,摘抄如下:“臉,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證件。每張臉,都是一本生命的圖譜。連臉都不愿公開的人,便像捏著一份涂改過的證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著化過妝的臉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勞累,多了憂慮。”學生做了精彩的批注:“再多的粉飾,都掩蓋不了精神上的空虛。表面上如同霓虹燈般閃耀,精神上卻是流浪荒野的吉卜賽人。‘磨礪內心比油飾外表要難得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別。我們不是要去包裝自己,而是要真正地磨礪自己的內心,從每一小步做起,豐富自己的精神,外表自然會閃耀光芒。”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應把散文類文本當作培養學生審美意趣的重要突破口,讓他們在“真善美”的世界里前進、發展,讓他們在散文學習中享受美、體會情、感悟智,成為詩意的棲居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