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稚惠



摘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打好的河南省“四張牌”的基礎。新鄉經濟一直以傳統產業為基礎和特色,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戰略以及黨的十八大提出產業轉型升級等宏觀背景,深入分析新鄉市優勢傳統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得出新鄉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發展水平及問題,針對影響新鄉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結合產業升級過程中存在問題分析其產生原因,有針對性提出推動新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思路及相應的對策建議。對于推進新鄉當地優勢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以及推進新鄉市實現“中國制造2025”具有一定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影響因素
十八大報告中做出明確指示: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心,加速傳統產業升級。同時,產業優化升級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調研指導工作時提出要打好“四張牌”的要求之一?!笆濉睍r期是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本文通過分析新鄉市優勢傳統產業的發展現狀,找出當前存在的問題,結合產業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出影響優勢產業升級優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具體思路及相關政策建議。
一、傳統產業升級的相關概念
(一)產業升級的概念
關于傳統產業升級的概念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一般情況下,是指由初級階段和重工業階段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由能耗高、技術水平和附加值低的粗放型產業升級向能耗低、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高的集約型產業升級的過程,最終達到產品升級和生產效率提高的目的。
(二)產業升級的影響因素
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首次對如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進行了研究。此后,關于產業優化升級的研究從未停歇。產業優化升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分析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例如,學者干春暉等從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層面探討研究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陳華、紀玉山和吳勇民等人則是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二是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對產業結構演變和產業承接情況進行研究。三是從影響因素角度研究分析某個具體因素對產業優化升級的作用。杜傳忠、郭樹龍以及樊錳和王榮華通過分析我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研究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因素,發現包括科學技術、人力資本、固定資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資、政府政策、需求因素、進出口貿易以及外部沖擊等因素影響產業升級優化。通過總結歸納,影響傳統產業升級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和資本因素、科學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動態能力、產業環境、總體環境等。
升級的路徑多種多樣,要使傳統產業順利升級,實現新鄉優勢傳統產業競爭力的提高,需要根據新鄉優勢傳統產業的特點、當前產業發展階段、環境、考慮與優勢產業相匹配的升級路徑,并且升級的路徑不是唯一不變的,應該是動態發展變化的。
二、新鄉優勢傳統產業的現狀分析
2007年至今,這一時期該市經濟平穩發展。目前,食品制造業形成了以飼料、禽畜加工、油脂加工、面粉及面制品加工、方便食品加工、速凍食品加工、飲料酒生產為主導的食品加工行業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紡織服裝產業是四大綜合紡織產業基地之一、省級規劃紡織產業示范園區,粘膠長絲產能居國內第一,棉紗產量位居省內第二,正在著力打造從紡織到織布、印染、服裝一條龍的現代服裝產業集群。該市是省內重要的造紙及紙制品制造基地,其多為民營股份制企業,造紙產能位居省內第二。
本文數據來源某市統計年鑒,研究該市優勢傳統產業2012-2017年間的發展狀況,如圖1所示,該市優勢傳統產業不論是企業數還是從業人數都呈下降趨勢。從就業規模看,從2012年到2017年,從業人數逐漸減少,2017年的從業人員平均數下降到352504人。企業數較少,規模小,其中中小企業偏多,缺乏龍頭企業。
食品制造業和紡織服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012-2017年穩步增長,造紙及紙制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近年來有所下降,可能是國家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造成。2017年行業利潤依次為:食品制造業、269903,紡織服裝產業、118310,造紙及紙制品制造業、36696。
從能源消耗來看,食品制造業近年來能源消耗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紡織服裝產業能源消耗近年來雖有下降的趨勢,但并不明顯。造紙能源消耗呈現u趨勢。從能源消耗來看造紙及紙制品制造業排名第一,接下來依次為食品制造業、紡織服裝產業。以上數據表明該市優勢傳統產業能源消耗較高。
平均工資由2012年的2323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40440億元,增加了近1.7倍,年平均增長率為9.68%。由圖4可知,平均工資雖有所提高,但優勢傳統產業平均工資基本上只達到了傳統產業的80%。由此可見該市優勢傳統產業的工資低,可能是缺乏人才的原因之一。
三、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就要了解哪些因素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影響傳統產業升級的因素很多,本部分基于該市優勢傳統產業升級發展現狀的分析結論,選取企業規模、人力資本、能源消耗、技術創新能力四個影響因素。
(一)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是影響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企業規模越大,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創新能力能夠更好地推動優勢產業升級。企業規模過小,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會由于缺乏規模經濟而導致升高,降低資源利用率,從而難以生存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通過對優勢傳統產業現狀的分析,得出優勢傳統產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其中中小企業偏多,缺乏龍頭企業。
(二)人力資本
傳統產業升級很重要的一個投入要素就是人才的投入。人力資本通過影響技術進步、生產水平、知識積累等促進產業升級。人才的大量需求,不僅需要企業分析自身的作用,政府同時也要發揮相應作用,利用平臺或出臺相關政策為其引進所需人才。在分析優勢傳統產業現狀的基礎上,得出優勢傳統產業的從業人員較少,工資偏低。
(三)能源消耗
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為產業升級提供基本的條件和基礎,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反,破壞生態環境,會使經濟發展失去支撐,產業升級難以進行,對地區的進步與發展極為不利。2017年能源消耗總量9789738.19噸標準煤,從此數據可以看出優勢產業仍然保持著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資源依賴性較高,副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循環經濟水平較低,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較高,節能減排壓力大。
(四)技術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能力是傳統產業升級的必要基礎,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傳統產業升級的程度和速度。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產品技術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品牌知名度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效果。當前新鄉市優勢傳統產業技術能力不高,產學研結合不緊密,加工技術儲備不足,自主研發水平較低。
四、對策建議
(一)龍頭企業培育和品牌建設
應重視龍頭企業或主導企業的作用。一方面,極力打造一批行業份額大、核心業務突出、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另一方面,在鼓勵形成大企業集團的同時政府也要扶持中小型企業,選擇一批機制“靈”、產品“精”、發展前景好的中等企業作為龍頭企業的重點培育扶持對象。
首先,通過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以達到實施品牌戰略的目的,加強品牌建設力度,培育和發展一批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知名品牌為標志、發展前景好、競爭力強的企業,提高產品的品牌貢獻率,形成一批消費者認可的自主品牌。加強名牌推介力度,依托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產品,努力提升企業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次,完善品牌保護激勵機制,營建品牌建設優良環境。各相關部門積極出臺品牌建設支持政策,增加獎勵扶持范圍,對品牌培育工作成效顯著的領域、服務平臺、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并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政府宣傳為引導,新聞媒體宣傳為主力,企業宣傳為基礎,引導和鼓勵不同層面的積極參與,形成高效率、多層次的立體區域品牌傳播網絡從而擴大對成功品牌建設經驗的宣傳力度,深入推動品牌建設。
(二)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人才要素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科學有效的人才保障機制能夠提高生產率、節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促進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從而有效推動優勢傳統產業的升級。首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企業結合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和技術創新的需求,制定人才教育培訓制度和培養計劃,鼓勵職工帶薪培訓,保證培訓資金的落實到位,并適當向一線職工傾斜。其次,打破轉型升級的人才束縛體制,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積極與學校進行合作,充分發揮市內科教資源充裕的優勢,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項目,建立定向教育與在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平臺,為企業培養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再次,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對參加職業培訓的企業職工給予相應的補貼以達到激勵作用。完善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認證體系,提高企業職工職業技能和崗位轉化的能力。
(三)綠色發展
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環境的約束水平越來越高,因此,要想推動新鄉優勢產業優化升級順利進行,必須堅持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原則,結合新鄉市企業實際狀況,統一規劃、科學指導。首先,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大等落后生產設備與工藝,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推動企業減少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資源消耗成本,做到節能減排。其次,利用相關技術提高企業的環保節能水平。充分利用廢棄物回收,最大限度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從而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循環發展。最后,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提升產品能效環保低碳水平,創建綠色工廠,引導綠色消費。通過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節約資源等手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優勢產業。
(四)技術創新能力
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關鍵在于技術的提升。科技創新有利于提升產業質量、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首先,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技術改造與技術引進、技術創新的結合,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提升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引進一模仿一創新”的發展階段進行趕超。在關鍵領域和技術前沿掌握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其次,重點支持技術創新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企業建立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中心、服務中心和產品檢測檢驗中心,并對具備以上功能的重點企業給予相關方面的政策傾斜,力求達到以點帶面的積極效果,促進產業整體升級。再次,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團隊建設,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和創新團隊,建設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和產業聯盟平臺,提升產業水平,增強行業創新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