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司法鑒定 運用 不足 建議
作者簡介:姚曙琴,江蘇君誼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1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49
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新修訂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于2016年5月1日施行。時至今日,我國司法鑒定管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司法鑒定的錯誤運用,暴露了司法鑒定在運用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今年爆出的“華東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事件”,具有典型意義。
筆者結合本人代理的一案例,解析司法鑒定在司法實務中的問題。
江蘇鋒某公司(下簡稱A公司,筆者代理的當事人)原系江蘇常某公司(下簡稱B公司)的股東,持有其49%的股權。2012年1月蘇州某公司(下簡稱C)與A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約定C公司以7840萬元對價受讓A公司所持有的B公司49%股權,A公司承諾B公司截止2011年12月31日審計凈利潤不低于50萬元,若低于50萬元,產生的凈利潤差額在支付的股權轉讓款中扣除,審計機構由雙方共同認定確定。C公司先后兩次支付股權對價共計6000萬元,在接管B公司后委托D會計事務所審計,審計結論:B公司2011年度虧損2000萬余元,同時報告載明“報告僅供C公司為內部決策之目的”。于是C公司不僅拒絕付股權受讓款余款,且提起訴訟要求A公司返還多收取的434萬余元。A公司提出反訴,認為C公司單方委托審計,審計結果不真實、不客觀,要求C公司支付余款1840萬元。
庭審中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是“D所是否是雙方約定的審計單位、審計報告是否有效”。
筆者認為當初選擇雖審計機構,但該審計機構分機構眾多,雙方沒有進一步明確,該次審計行為屬于C公司的單方委托了其中一分機構,不是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遂向法院申請重新審計。法院審理后委托E事務所審計。E所審計后出具審計報告,報告顯示公司2011年虧損140萬元。兩者相差數額巨大。經雙方舉證質證、法庭辯論之后,法院決定采信E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并依此報告,作出判決。
判決后,C公司不服,提起上訴。在二審過程中,法院(為查明事實)重新委托瑞F所審計,審計結果為“虧損2000萬”。在對審計報告質證過程中,筆者發現C公司與被審計單位B公司共同偽造記賬憑證(此時B公司已在C公司控制中),并將偽造的賬冊提交給F所進行審計。法院最后決定不采信F所的審計報告意見,仍援引E所審計報告并做出終審判決,維持原審判決。
本案中涉及三次審計、兩次司法鑒定程序,不可否認,司法鑒定在當前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種類之一,但是在該案中也反映了司法鑒定存在的代表性的問題。
(一) 對審計等司法鑒定程序的監管缺失
本案A、C公司協議約定股權轉讓對價取決于審計機構的審計結果,這相當于賦予了審計機構極大的權力,同時也給了C公司可乘之機。
C公司委托D所進行的審計材料,D所首先直接表明自己的報告僅限用于C公司內部決策,因此D所對財務資料是否真實無需審核。
可是,在二審過程中,F所卻是接受法院委托而鑒定,其應當首先對審計資料真實進行審查,如果發現可能有虛假憑證,應當予以揭示。但F所有沒有進行真實性審查、有沒有與C所串通,利用假賬冊,進行假審計,出具假報告?如果失查造成審計結果錯誤,或故意串通做偽證,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應當完善相關規定,且應當規定嚴厲措施,否則不能保證司法鑒定的嚴肅性、公正性。
(二)重新審計的啟動程序問題
本案兩次重新審計,一審法院委托E所的重新審計,二審法又院委托F所審計。前者重新審計程序啟動合法,而二審法院是否應當再次發起鑒定程序卻有待商榷。
2007年頒布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二十九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托進行重新鑒定:(一)原司法鑒定人不具有從事原委托事項鑒定執業資格的;(二)原司法鑒定機構超出登記的業務范圍組織鑒定的;(三)原司法鑒定人按規定應當回避沒有回避的;(四)委托人或者其他訴訟當事人對原鑒定意見有異議,并能提出合法依據和合理理由的;(五)法律規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重新鑒定的其他情形。”
二審法院主動啟動重新鑒定的程序,并不符合法律規定情形。不可否認法院有權主動啟動重新鑒定程序,但是這種“有權”不是無理由的有權,法院并未說明其重新鑒定的理由。事實也證明,此次重新鑒定并未對案件的解決發生有利作用,反而給C公司和B公司可乘之機,偽造賬冊用于重新審計,若非A公司發現,則很有可能導致A公司敗訴,形成冤假錯案,損害司法公正。
另一方面,二審審計也加重了當事人負擔,拖延審判進程,增加訟累,浪費司法資源。
“多重鑒定”“重復鑒定”是司法鑒定實踐中的兩大弊病,廣受司法人員、當事人及社會各界批判,但重新鑒定又是保障司法鑒定結論真實性、可靠性的方法之一,故我們應理性地對待重復鑒定的問題,通過完善重新鑒定制度來切實地制約不必要的重復鑒定。
(三) 法官對司法鑒定過度依賴
本案二審法院啟動重新鑒定程序,反映了目前普遍但有點奇怪的現象——法官過度依賴司法鑒定。
法官對法律之外專業知識的缺乏是造成過分依賴鑒定的根本原因。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普法工作的落實、民眾法律意識的提升、訴訟成本降低,訴訟立案難等問題的解決,諸多因素導致諸多全國法院的訴訟案件在飛速增多,法官平均辦案數量急劇上升。法官平時忙于辦案,即使學習也只能學習法律知識,其他專業性知識相對缺乏,從而直接導致法官動輒啟動鑒定程序,然后輕易依據鑒定結論結案。
這樣的情況下,是否應當對法官過度依賴司法鑒定的問題予以放縱?筆者認為,答案應當是否定的。
法官應當以自己的法律知識的、其他相關的專業知識來作出裁判,而不應當過度依依賴司法鑒定。正如代理律師在辦案時一樣,當涉及到財務等專業性的知識時,律師需要通過專業化學習相關知識,才能辦好案件。同樣的道理,法官要做出令當事人信服的裁判,也應當具備各方面的知識。
法官過度依賴司法鑒定,是錯誤的趨勢,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以鑒代審”。理論上,鑒定結論也只是證據之一,需要結合其他證據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然而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法官通常只能關注鑒定結論,鑒定結論質證一般都走過場,因為法官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所以無力識別訴訟當事人指出的鑒定錯誤及對方的辯解。
“以鑒代審”的實質,由法庭審判變成了鑒定機構審判,“以鑒代審”的后果非常嚴重。比如司法鑒定機構會依靠自身專業知識與當事人相勾結,謀取不當利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尋租”。以鑒代審”還會導致審判職能的弱化,使司法審判活動失去獨立性和公正性,一旦當事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瞞過法官,法院的生效裁判將成為不法分子的“令箭”,有損司法公信力。建議法官隊伍中配備應當相關專業人員,讓專業法官作專業判決;亦或可建立相關專家庫,為法官提供專業咨詢服務,這種專家只是為法官解答咨詢,并不能決定鑒定結果,這與以盈利為目的的鑒定機構是兩種不同的性質,相當公允。
司法鑒定固然是司法審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證據種類,但是事物具有兩面性,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還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如何正確運用司法鑒定,不僅是理論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律師、法官等所有法律工作者需要去探索的問題。法官在案件審理的時候如何適當的采信司法鑒定報告?這需要廣大法官學習專業知識,將鑒定報告作為參考而非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