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俊
摘 要 近年來,廣西積極推進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其森林資源擁有量長期處于全國前列。且林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林木采伐提供的生產資料,因此應重視林木采伐的管理工作。基于此,結合廣西河池市宜州區林木采伐現狀,針對林木采伐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林木資源;采伐管理;可持續發展;生態循環;廣西河池市
河池市作為廣西重要的林業經濟特色市,擁有林地面積257萬公頃,位居廣西第二,活立木總蓄積量8 424萬立方米,位居廣西第五,森林覆蓋率92.1%,位居廣西第五,為廣西乃至全國源源不斷地輸出了一批批優質的林業產品。由于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河池市把林業經濟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支柱,截至2018年木材產量達到266萬立方米,木材加工和造紙產值突破52億元。為了確保林業資源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河池市宜州區在林木采伐管理方面嚴格按照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積極落實相關森林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的要求,嚴格規范林業采伐管理權責,積極融合互聯網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有效加快了由傳統人工粗放式管理向智能化的集約式管理轉型升級,在提升采伐審批效率的同時也做到了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
然而由于林農及相關林業生產單位的生態保護意識相對比較淡薄,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對林業資源存在過度索取的現象,再加上立法工作近年來才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因此宜州區在林木采伐管理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只有重視這些問題,才能夠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 林木采伐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對過度采伐的行政監管力度不夠
由于河池市的林業資源主要以國有林場和林農私有財產兩種形式存在,在市場經濟追求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國有林場林木管理人員和林農的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同時我國林業資源法律法規也不完善,導致國家法律武器對森林資源不能形成強力的制度約束,因此很多林業資源的公共單位或私人單位存在不按照既定的采伐設計標準,不遵守政府關于林業利用的規章制度,甚至不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批而進行濫砍濫伐。與此同時,國有林場的一些管理人員對國有資源不珍惜、不愛護,而林農的林業私有財產又受到法律保護。在這種林權林產各項制度存在沖突的情況下,使得一些地區的林業資源沒有遵循良性循環利用的原則,存在濫砍濫伐的問題,不注意生態恢復的情況始終存在,導致森林資源總量得不到提升,也讓生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
1.2 林木采伐相關的區域調查,整體設計不合理
為了實現林木資源的高效利用,我國在對林業資源進行行政監管的過程中創立了采伐管理制度。其制度總體要求是開采單位或個人在對受法律保護的林區開展采伐作業時,必須先對采伐林區進行調查,完成設計方案,在方案中明確采伐范圍、采木總量、恢復措施等內容,再將方案上報,經過審核批準后方可開始采伐。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一些單位對采伐設計方案的重視度不高,對其內容設計敷衍草率,只是走過場。2)有些單位對規定的采伐標準不明確、不了解,導致最終形成的采伐方案存在不夠嚴謹的情況[1]。3)采伐審批部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對采伐區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因此對方案中的內容缺乏有效的糾偏。4)一些行政管理人員還存在審批不嚴謹,甚至與采伐單位或個人存在利益往來的情況,導致相關區域的林業資源沒有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打破了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使得林業采伐出現超標的情況,不利于林業資源的健康發展。
1.3 林業采伐過程存在不遵守采伐制度的情況
我國《森林法》第32條規定,采伐林木必須申請采伐許可證,按照許可證的規定進行采伐。而林木采伐許可證就是采伐林木的法律憑證,采伐單位或個人應根據許可證上采伐區域的每年規定額度進行采伐,防止出現亂砍濫伐的情況。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區由于森林面積大,使得林業采伐憑證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實,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領導權力代替憑證制度的現象。有些地方的采伐憑證發放不規范、不合理,出現了采伐證過多,導致每年的采伐量高于林業恢復量,使地區的林業資源得不到良性循環,而是超過林業健康發展的可承受范圍。
1.4 林業采伐后驗收工作存在草率馬虎的現象
每個采伐單位或個人在根據方案進行既定的采伐工作之后,應該進行生態恢復,然后再由林業局執行三級驗收制度,一一對照驗收標準通過后才算完成整個采伐流程。然而在實際中,一些區域的林業局對三級驗收制度的執行力度并沒有做到依法依規嚴格落實,導致收尾工作中存在與實際標準不符合的情況。比如,有些林區行政管理部門的驗收方法沿用的是傳統的人工模式,缺乏基于“3S”技術的精確核算,導致對大面積、大規模的采伐驗收存在較大的誤差[2]。另外,一些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不夠嚴謹,責任意識不到位,導致驗收流程形式化現象嚴重。這些行為都不利于林區地塊的后續健康使用,也不利于提升采伐管理水平。
2 提升林木采伐管理水平的策略
2.1 采取采伐管理公示制度
地區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林業采伐為其產業鏈提供生產資料,推動上下游關聯企業的生產,創造經濟效益來反哺地區生態修復和林業建設工作。而對于林業采伐,要按照區域林業資源的整體情況進行合理的開采額度分配。這樣既能保證生產生活有充足的原料供應,又能符合林業的自我生態修復功能。為此,加強林木采伐管理監督,是保證林業資源利用的關鍵。林業部門可以實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度,將每年的采伐政策公開透明地向外展示,讓社會大眾知道相關的法律法規、指導政策、采伐限額和采伐區域等內容。林業管理部門然后在公示后再開展監察工作,就能確保工作人員有方向、有效率。
2.2 進一步完善采伐管理制度
有法可依是林業管理部門做到合理合法、有理有據開展工作的重要方式。為此,國家立法機構要完善林業采伐管理法律法規,尤其是要理順林木采伐中權責利益與法律監督之間的關系,讓采伐單位或個人的林權林產讓位于地區生態安全的大局。另外,要減少林業采伐行政監管權力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現象,比如森林用地劃歸國土局管理、林業資源利用企業劃歸工商局管理等,只有將林業生態與林業經濟上下游產業鏈都集中到一個部門,才能夠減少監管中的行政流程,高效快速地對違法違規利用林業資源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處罰[3]。
2.3 對林木采伐實行精細化分類管理模式
針對我國林業資源的現狀,林業管理部門可以采用分類管理的方式,將林木資源分為公益林、商品林、林業用地中的林木資源和非林業用地中的林木資源等多種類型,然后對不同使用性質的林木開展針對性的管理。比如對公益林的管理,要認清楚其是推動地區生態優化的重要資源,是不允許任何單位和部門采伐的對象,但是為了促進其整體質量的提升可以進行更新采伐和撫育采伐;對商品林的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采伐指標,確保采伐與林木再造實現無縫轉換;對于林業用地中的林木資源,要控制采伐量,按照限定的配額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采伐,同時也要做到限制盜采盜伐的不法行為;對于非林業用戶地中的林木資源,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不用對相關單位和個人進行限額管理,可以隨時采伐。
3 結語
林業采伐是林業經濟中提供生產資料的重要方式,也是對森林資源去粗取精、優化結構的重要方法,對其應該通過有效疏導、嚴格管理來實現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林業采伐管理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完善管理制度,對采伐調查、采伐設計、采伐驗收各個環節做到無漏洞、無缺陷。2)加大科技應用力度,通過互聯網信息管理和空天遙感監控技術來確保各級單位和個人在采伐結尾工作中符合驗收標準。3)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通過提升個人綜合素養來達到提升采伐管理水平的目的,從而推動我國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萬良.林木采伐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9):254.
[2] 陳貴斌.淺談林木采伐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農經,2017(9):72.
[3] 王建國.新時期林木采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8(5):12-1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