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強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注重習慣培養,得到知識的同時收獲能力,并能用數學化的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問題;對策
數學應用能力和語文閱讀表達能力是作為獨立而健康的個體必備的生活能力,也是小學階段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它們和人們的生產、勞動息息相關,密切相關,特別是數學,作為人們生產生活中有效的工具,無時不在,無時不有,時時刻刻滲透在生活、學習,勞動中,有效地幫助人們推理、計算,通過處理數據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讓人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以及復雜的社會現象。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其普遍理論和思想方法深深地融合到其他科學中,給其他學科探索提供積極作用。鑒于數學學科意義重大,在小學初級階段的啟蒙學習就占有決定性的作用,剛接觸數學,興趣尤為重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動力,才能養成學習習慣,形成思維能力,可以說數學學科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雖然說在新課程背景下,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無論是從課程理念的滲透,教學模式和策略的運用,學科整合、資源開發都將和傳統課堂截然不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種種弊病,給教學效率和效果形成嚴重影響,也成了推行素質教育,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瓶頸,那么如何針對存在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措施,讓數學課堂煥發生機,提高效率和效果,結合調查情況和自己的經驗說說看法。
一、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程式化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觀念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觸手可及,信手拈來就運用自如,它從接觸到接受,再到轉變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而且也遵循認識規律。和教師接受態度和接受的能力有直接的關系。而教師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無論是在年齡上,知識構建上,能力的運用上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異,這就決定了他們在同等條件下就受新事物的水平上的差異性。何況教師的培訓多的是臨時性的短期培訓,沒有對每個老師的成長有一個制度化,體系化的過程,并且大多數都是在教學空閑時間,邊培訓邊學習,繁重的教學任務往往不能使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的過程中,多的就變成了任務,流于形式。這樣就對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建議以及實施策略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甚至于似是而非。傳統的教學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課堂中。這種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用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和大量的題海訓練的戰術,給學生灌輸,讓學生囫圇吞棗,被動地接受。
(二)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隨處可見
數學學科的教學一定要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是人們為了解決生產,生活過程中的某些問題而產生的學科,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的策略——聯系生活。在當前部分數學老師的課堂教學中,脫離實際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缺少對學情的關注。我們都知道,教師施教的對象是獨立的個體,它們由于學識背景和建構能力的差異性,在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方面千差萬別。而教師要把這些充滿差異性的個體組織起來,在固定的場所,運用統一的教材,用同樣的方式、方法來展開教學,而且教師的評價標準都是按照中間學生設立尺度,來衡量課堂教學的效果。這樣在大統一的背景下,優等生沒有吃飽,中等生沒有吃好,學困生壓根就沒有吃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學困生沒有提高,優等生后退,中等生掉隊。其次,教師缺乏創造性。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缺乏唯一性,在編排的時候注重知識的完善性和系統性,只有知識的呈現方式,沒有對知識探索過程進行詳細的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抱著一本“經書”,一個調的唱到底。沒有對教材進行加工,改造。沒有把教材中的知識和學生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這樣給學生一種誤解,數學就是做題,只要演算的多了,見的題型多了,依葫蘆畫瓢,考試的時候能把題做對,考個高分就行了。這就完全和數學學科的價值不相符,違背了學習數學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誤入歧途了。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濫用
多媒體的引進是對傳統課堂“三中心”的徹底顛覆,它形象直觀的演示,對學習場景的再現,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鑒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大,效果良好,多數的老師就對多媒體的使用過分的青睞,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制作多媒體課件,上課的時候一“點”到底,花里胡哨的背景,惟妙惟肖的動畫展示,一堂課讓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喧賓奪主的演示偏離了課堂教學的重心,一節課下來,學生除了對動畫效果娓娓道來以外,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微乎其微,這樣過猶不及,課堂教學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評價語言的膚淺化
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教學評價不僅是一把“調味劑”,更是一副“靈丹妙藥”,他不僅能修正學生偏離軌道的思考方式,而且還能恢復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重新地認識自我,定位自我。目前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評價語言非常的稀少、膚淺,教師或許是為了節約時間,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知識停留在結論對與否層面,也就是注重結果,忽視過程,這樣膚淺化的評價讓學生覺得回答不回答,答對與否都索然無味,無關緊要,長此以往,學生就缺乏積極主動,不去思考問題,不去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后就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渙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二、 解決的對策
(一)及時充電,用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
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我們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肩負的責任,我們施教的對象是單純的個體,他們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而數學課程作為基礎課程為其他的課程提供了思維基礎。所以在使命的驅使下,要求廣大教師要敢于、善于接收新鮮的事物,及時學習新的知識,豐富知識同時更新教學理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研讀課標。作為指導性綱領性的文件,課程標準為教師教學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它從數學的起源,實施的意義,理念及思路,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做了闡述,但作為指導性的文件,它不可能全面細致地進行分析、講解。這就需要我們要認真地解讀,我們可以依靠互聯網豐富的資源去逐字逐句的去解讀,學習,并且可以采用邊研究,邊實踐的模式去仔細地體會每一章節的內容,要讓全新的教學理念來充實自己,武裝自己。(2)研讀教材。教材作為知識有效的載體,它的編排具有科學性。特別是數學教材,它采用模塊化的編排方式,就一冊課本來說,我們感覺到知識之間的銜接不是十分的緊湊,但是我們整階段來看,就能體會到教材的編排非常的科學,合理。首先,編排的知識特點符合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整個知識體系由淺到深,螺旋上升。所以我們在鉆研教材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冊,其次,要通讀一個階段的教材,對小學階段的助學知識體系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之后,最后,鉆研本冊的教材,這樣就能權衡教材的重難點。在教學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學充滿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