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數字新媒體給出版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媒體浪潮下,融合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各傳統出版社紛紛加強融合出版業務的布局與實踐,意圖通過轉型實現創新發展。廣東人民出版社作為我國華南地區出版事業的領航者和孵化器,在加快出版融合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 鍵 詞】新媒體;融合發展;轉型;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楊如倩,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SKL-2016-1058)。
【中圖分類號】G239.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8.009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快速融入出版領域,對出版業的選題策劃、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帶來深刻影響,加速出版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發展。人們固有習慣和場景消費正在被新媒介改變甚至重塑,傳統出版業從內容產出到內容推廣的模式也都發生巨大變化。毋庸置疑,加快融合創新發展步伐,努力構建穩健的融合發展體系已成為新時代傳統出版業發展的重大趨勢。需要注意的是,在積極推進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部分傳統出版社仍面臨發展思維固化、內部機制不夠靈活、員工創造力不足等問題。基于此,各傳統出版社亟須思考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有效配置內容資源,延伸產業邊界,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和產品形態,找到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新媒體時代廣東人民出版社的發展現狀
廣東人民出版社創建于1951年,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先后分出廣東科技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等專業出版機構,被譽為廣東出版事業的搖籃。在當前新媒體時代的大潮下,廣東人民出版社也迎來了融合發展的黃金時代。
1.不斷調整自身以適應市場
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使得出版業風光不再,出版社生產模式老套、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不斷凸顯。廣東人民出版社在分析市場變化的基礎上,不斷審視自身發展現狀,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出版工作中。2017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將電商運營中心、重大項目(新媒體)事業部等融合轉型部門獨立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成立新出版傳媒分社、融合發展分社。新出版傳媒分社下設一個領導小組及6個職能部門,包括電商運營部、產品研發部、市場營銷部、在線教育部、人力資源部和物流倉儲部,主要負責從選題策劃、市場營銷到渠道發行、倉儲物流的出版全產業鏈以及在線教育、知識服務項目等新興業務的開發,團隊規模在100人左右。而融合發展分社的工作重點則在文化產業項目孵化上,嘗試以“互聯網+出版+教育”模式圍繞文化、教育主線進行跨界運作。除市場化運作現有平臺資源外,融合發展分社還開始試水老年教育文化服務市場。
為進一步推動出版、運營、發行三大業務與新興技術的融合,廣東人民出版社在2019年初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和管理模式創新,倡導用科學、合理且靈活的管理模式代替以往陳舊固化的決策模式,以期充分調動分社中層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推進分社業務健康有序開展。與此同時,廣東人民出版社推行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以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謀求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2.積極向優質文化服務商轉變
在經歷數字閱讀及電商沖擊之后,廣東人民出版社從2016年開始探索媒體融合項目。廣東人民出版社在融合方面做了不少嘗試,尤其注重在知識服務領域的探索。一方面,廣東人民出版社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打造語言學習平臺——千語街,該平臺涵蓋多種語言的學習課程,注重語言應用場景的模仿,通過全媒體教材和示范課程,為用戶的語言學習提供便捷。此外,根據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千語街還提供視頻、音頻、動漫和紙質書等多種表現形式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全國第一本多媒體詞典——粵語大詞典,在漢語大詞典還沒有實現多媒體交互功能時,這本粵語大詞典不僅能掃描二維碼聽正宗發音,還可注冊使用學習交流、組建社區。
總體而言,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從做書、賣書到提供文化服務,從傳統企業到互聯網企業,廣東人民出版社在開發優質內容的基礎之上,用創新發力知識服務,以實現向優質文化服務商轉變。
3.融合轉型已初見成效
廣東人民出版社積極擁抱變化,在堅持挺拔出版主業、積極培植多元業態的同時,立足本社資源加強融合出版的布局與實踐,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轉型升級,自主研發出版新媒體圖書,構建多元開發的融合出版場景。廣東人民出版社自2016年便著手搭建電商渠道以打造流量陣地,天貓旗艦店鋪發展至今,已經取得年度上千萬元的可觀銷售額。2019年新出版傳媒分社全年達到7500萬元銷售規模。在開卷2019年的市場排名中,廣東人民出版社躍升至55位,比2018年上升39位,在2019年海外館藏影響力評選中其也進入30強。不置可否,隨著改革步伐的邁進,廣東人民出版社的融合轉型已經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化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也日益提升。
二、廣東人民出版社的融合發展策略
為構建全新媒體融合出版的生態系統,廣東人民出版社嘗試對內容資源進行IP打造,以尋求創新點,并推出文化產業項目以實現向知識服務提供商的轉型。
1.針對內容資源進行IP打造
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廣東人民出版社倡導以出版的優秀圖書為基礎,對社內資源進行IP打造以尋求創新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手繪書》,此書是一本簡筆畫手繪書,自上市以來,該書在線下各大書店,線上天貓、京東、當當等平臺同步熱銷,深受讀者喜愛。為實現創新性發展,廣東人民出版社將“畫畫鴨”打造為首個原創手繪IP,并不斷對其進行形象和內容升級。出版社不僅發起 “我的世界我來畫”系列手繪活動,而且致力于開發“畫畫鴨”周邊產品,旨在通過打造新的業態模式以實現IP價值的最大化。諸如,開發定制款八色筆、雨傘、T恤、文具盒、書包等,這些周邊產品獲得眾多“畫畫鴨”粉絲的喜愛。廣東人民出版社不斷嘗試融合發展的可能,致力于增加傳統出版物的附加值,有效延長出版產業鏈。
2.不斷推出文化服務項目
為順應時代發展大潮,廣東人民出版社除市場化運作現有平臺資源,秉承以出版融合為抓手拓寬企業生產邊界的發展理念,深耕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領域,不斷尋求發展創新點。首先,廣東人民出版社試圖以“互聯網+出版+教育”模式圍繞文化、教育主線進行跨界運作,如試水老年教育文化服務,開拓老年大學市場,以期實現服務范圍的擴大化。其次,嘗試孵化文化產業項目。廣東人民出版社聚焦語言教育領域,成功搭建語言學習服務平臺——千語街。同時,聚焦黨建、掃黃打非、網絡安全等服務大局,積極承辦各政府機構、部門的宣推、宣教等活動。發展至今,廣東人民出版社已成功策劃推出“掃黃打非宣傳教育進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東精品教案”“紅色廣東”等主題文化服務項目。
三、傳統出版社融合發展的思考
隨著新技術、大數據、場景化等元素的滲入,出版產業迎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融合發展不僅需要延伸產業鏈,探索多元發展,還需要形成立體化的產品思維,通過調整組織架構最大化發揮編輯團隊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重視數字化平臺的打造,真正實現從圖書銷售商向閱讀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1.革新發展理念,形成立體化的產品思維
傳統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基于移動互聯網和多元場景下的讀者需求,如果出版社無法從思維與觀念上進行改變,則會失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優勢。基于此,出版社必須轉變傳統出版人固有的思維定式、管理機制、運營理念,真正做到以創新驅動發展。出版社要注重文化創意,探索立體、聯動的發展路徑,進行一種內容多種創意、一個創意多次開發、一次開發多種產品、一種產品多個形態、一次銷售多條渠道、一次投入多次產出、一次產出多次增值。只有不斷延伸出版產業鏈和價值鏈,才能推進出版社的轉型升級。
廣東人民出版社圍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運營粵港澳大灣區美食地圖融合出版項目,以立體化的產品思維模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的一流品牌。出版社不僅打造了暢銷書《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全球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知識讀本》《簡明香港史》,而且開發了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地圖”項目,包括美食地圖、非遺地圖、博物館地圖等。其中,美食地圖項目包含美食系列圖書、移動互聯平臺、 “粵港澳美食搜”高清視頻節目和一系列美食活動及文創產品。
2.整合內容資源,延長出版服務生產線
傳統出版社通過開展跨行業、跨產業的戰略合作,建立新產業領域的業務體系,可延伸產業鏈,帶動內容資源在產業形態轉化中實現增值。其一,積極打造出版周邊產品。出版社可圍繞“出版+”“文化+”進行資源整合,發揮創新驅動力量,在為作者和讀者生產內容的基礎上,做到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其二,開發知識服務產品。出版社可結合本社資源,梳理出版社的內容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和版權情況,按照不同分類體系設計IP開發方案,用更新更有趣的形式實施產業鏈式的文化服務。如從運營市場出發積極尋找市場,以服務對象需求為目標,用多種媒體、渠道或傳播方式設計和實施項目;擇優推出融合出版項目,逐步實現從圖書出版到知識服務提供的功能轉變;實現由賣書向賣文化、賣活動轉變,向用戶兜售包括圖書在內的一系列打包服務。
3.調整體制機制,激發員工主動性
組織架構調整與管理機制改革為出版行業的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是傳統出版社融合發展的關鍵抉擇。出版社應積極適應出版融合發展要求,主動探索內部組織結構的重構再造,逐漸建立起順暢高效、適應市場競爭和一體化發展的內部運行機制。一方面,出版社要營造創新、共享的文化氛圍,充分放權,給予政策支持和容錯空間,以體制機制的調整,激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員工做融合發展道路上主動的探索者。另一方面,出版社要通過績效考核機制的調整,將轉型與大多數員工的切身利益和個人成長掛鉤,營造更加公平、充滿競爭的工作環境,使出版社更有活力。廣東人民出版社制定分社管理制度和績效目標考核方案,將任務分解至產品、營銷、發行等業務部門,并根據反饋業務執行情況優化經營策略。同時,出版社實現融合人才與業務的精準匹配,嘗試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激發發展活力。
4.布局線上渠道,為融合轉型奠定用戶基礎
在流量至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服務最終比拼的還是流量和個性化訂制。尤其是在圖書產品利潤日益微薄的當下,出版社要把產業鏈做深做透,需要建設并運營自己的文化服務平臺,借助線上平臺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品牌效應,推動融合發展。具體而言,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平臺是出版社開發產品、提供服務的重要載體,線上資源為線下紙質出版等提供更多可能性。出版社通過平臺的搭建,可建立私域流量池,進而有效聚集用戶,最終為實現融合發展奠定用戶基礎。當出版社擁有一定內容資源,其便能整合形成大的知識服務平臺,積累數量級的精準用戶,在知識付費市場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
融合發展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為傳統出版業帶來新氣象。傳統出版社應在內容建設的基礎上,重塑出版業態,及時調整管理機制與發展理念,在業務模式上逐步升級,進一步推動出版、運營、發行三大業務與新興技術的融合,向現代互聯網企業轉型。
|參考文獻|
[1]俞湘華.5G時代下主題出版的融合發展思考[J].出版廣角,2020(3):25-27.
[2]王鑫,趙毅,趙樹金.“金字塔”式深度出版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以遼寧出版集團為個案考察[J].出版發行研究,2018(12):52-55.
[3]趙婷婷.出版社如何發力融合發展[J].傳播與版權,2019(7):155-157.
[4]謝煒.對專業出版社融合發展的幾點認識[J].出版參考,2018(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