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承東 陳森渠 梁釗明

【摘要】 目的 探討損傷控制對于急診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52例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6例。參照組給予常規急救療法, 觀察組給予骨科損傷控制治療。對比兩組患者骨盆功能、骨折復位情況、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存活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存活率100.00%、Majeed評分(89.26±8.57)分均高于參照組的84.62%、(74.21±8.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復位優良率84.6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7.6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9.23%顯著低于參照組的76.9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的急救處理, 損傷控制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減少并發癥, 提升患者預后, 可進一步推廣運用。
【關鍵詞】 骨科損傷控制;骨盆骨折;多發骨折;并發癥;存活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2.0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jury control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elvic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52 cases of pelvic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emergency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orthopedic injury control. The pelvic function, fracture reduction,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and Majeed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100.00% and (89.26±8.57)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84.62% and (74.21±8.21)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xcellent-good rate of fracture redu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4.6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7.6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9.2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6.9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elvic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injury contro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hich can be further popularized.
【Key words】 Orthopedic injury control; Pelvic fracture; Multiple fractures; Complications; Survival rate
骨盆骨折屬于重癥骨科疾病, 主要病因為創傷事件引起, 發病率不高, 但后果嚴重, 大部分骨盆骨折常合并多發骨折、大出血、休克等危重情況, 病情極為復雜, 致殘、致死率較高[1]。對于此類患者, 如何及時有效進行骨折復位, 控制損傷進展, 提高生存率是急診骨科面臨的重要醫學難題。20世紀90年代, 損傷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DCO)理念首次提出, 其治療原則以快速對骨折進行固定, 控制出血情況, 糾正凝血障礙及電解質紊亂等高危體征, 待患者狀況好轉后行Ⅱ期確定性手術治療[2]。基于此, 作者選取本院急診救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患者52例, 旨在探討損傷控制理念對于急診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9年10月本院急診骨科收治的52例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影像學檢查符合骨盆骨折伴多發骨折;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者;非創傷骨折;入院前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及嚴重臟器疾病病史;精神系統疾病。本研究已經通過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6例。參照組中男18例, 女8例;年齡19~54歲, 平均年齡(40.14±7.28)歲;Tile分型:B型16例, C型10例;合并傷害:四肢骨折20例, 肋骨骨折18例, 椎骨骨折10例, 腦外傷11例, 休克5例。觀察組中男17例, 女9例;年齡18~55歲, 平均年齡(40.52±7.57)歲;Tile分型:B型15例, C型11例;合并傷害:四肢骨折21例, 肋骨骨折17例, 椎骨骨折9例, 腦外傷12例, 休克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急救療法, 急診收治后, 立即評估患者出血情況, 開展止血治療。對于不穩定骨盆骨折患者盡早開展固定治療。控制患者疼痛情況, 同時開展吸氧、止血、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 根據患者創傷類型、骨折部位, 積極開展急診骨科手術治療。
觀察組給予骨科損傷控制治療。具體如下:①針對重要臟器外傷, 如頭、胸部嚴重創傷積極治療, 積極清理傷口污染, 給予頭孢類藥物預防感染, 同時給予多巴胺、間羥胺、腎上腺素等抗休克治療;針對外傷及骨折, 積極開展Ⅰ期初步手術治療, 針對骨盆骨折移位情況, 開展牽拉及外固定;針對出血情況, 采用結扎、髂內動脈栓塞進行控制;針對腰椎骨折情況, 開展椎板切除減壓術;針對四肢創傷骨折, 開展清創、牽引機外固定處理。②為防止二次傷害, 在運送患者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過程中, 予以骨盆鉗及抗休克褲進行固定。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積極完善常規檢驗及檢查, 積極糾正患者離子及凝血異常狀況。③待患者情況穩定后, 根據骨折類型及結合損傷程度, 擬定手術治療方案, 如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外固定支架確定性固定、骨髓內釘內固定術后側入路復位術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骨盆功能、存活情況、骨折復位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在患者術后30 d, 采用Majeed功能評分對患者骨盆功能進行評估, 0~100分, 分值越低, 骨盆功能越差[3]。骨折復位情況:患者術后骨折移位<4 mm為優;4~10 mm為良, 11~20 mm為可, >20 mm為差[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骨盆功能及存活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存活率100.00%、Majeed評分(89.26±8.57)分均高于參照組的84.62%、(74.21±8.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對比 觀察組骨折復位優良率84.6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7.6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9.23%顯著低于參照組的76.9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患者多合并內環境紊亂、昏迷、休克以及頭部和胸部損傷, 在急診救治過程中, 由于病情嚴重且極為復雜, 死亡率極高[5-7]。而后續手術操作對于患者的再次傷害極易引起臟器衰竭、深部感染、骨折畸形等嚴重并發癥, 進一步影響患者預后, 增加患者死亡風險。損傷控制理念先通過Ⅰ期初步治療, 降低致命損傷風險, 最大程度降低手術二次損傷所致生命危險, 有效提升患者預后及存活率[8, 9]。
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存活率100.00%、Majeed評分(89.26±8.57)分均高于參照組的84.62%、(74.21±8.2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復位優良率84.6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7.6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知, 在觀察組治療過程中, 對患者均給予抗休克褲及骨盆鉗, 可進一步加固骨盆, 縮小骨盆容積, 減少出血, 防治不良事件;在ICU處理過程中, 及時對癥治療, 通過損傷控制外科理論及時控制組織損傷程度, 減少炎性介質生成, 故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
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9.23%顯著低于參照組的76.9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知, 深部感染常發生于皮下組織, 常見病原菌為金黃葡萄球菌, 觀察組在損傷控制理論指導下, 積極清理傷口污染, 同時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有效降低深部感染發生;而在對照組中, 由于過早的手術操作, 導致骨折錯位未能及時復位, 骨折畸形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除此之外, 由于損傷控制骨科的應用, 患者可以充分恢復機體機能, 有效降低手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 對于骨盆骨折合并多發骨折的急救處理, 損傷控制骨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減少并發癥, 提升患者預后, 可進一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于慶艷, 婁靖, 張進軍. 骨盆骨折院前急救策略.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9, 28(2):260-263.
[2] 藺文祥, 王志強, 范熙明, 等. 損傷控制骨科理念在Gustilo Ⅲ型脛腓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武警醫學, 2012(6):29-31.
[3] 汪金平, 李翱翔, 莫世贊, 等. 經皮恥骨上支螺釘內固定治療不穩定骨盆骨折的療效評價.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6(31):1057.
[4] 陳擁, 樸成哲. 損傷控制骨科在不穩定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學, 2019, 31(15):44-46.
[5] 巴音額古樂, 金鴻賓, 黎明. 損傷控制理念在嚴重四肢骨折伴多發傷中的應用. 中國骨傷, 2015, 28(9):811-814.
[6] 徐愛飛, 陳華燕. 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 山東醫藥, 2012, 52(10):45-46.
[7] 馬勇. 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4, 23(4):61-62.
[8] 任中全. 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3(2):383.
[9] 馮延冰. 觀察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保健營養, 2013, 23(1):106-107.
[收稿日期: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