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在高中學科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歷史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與教學理念。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教學也需要進一步改革。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總結出問題與經驗,并不斷完善才能切實地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問題;措施
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保證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才是教育的與時俱進,也是從教學的思想完成的行為與思想上的一場深入的變革,也是我國新時代建設的根本需要。然而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除了教育觀念的落后外,教育目標、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堅持不斷地探索出與新課標相符合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完成教育教學過程,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通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完成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鍛煉,進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但是從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來看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 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一)有很高的人文教育功能
我們都知道在高中歷史中有一部分講的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這部分內容非常強調人文的重要性,而人文教育也是提升學生的社會價值的主要內容,可以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另外人文教育的路徑非常多,其中包括人生的閱歷,以及在文化氛圍內的熏陶與滋養。人文教育不但重視外在的文化修養,還要求人能夠具備內在的文化養成,更強調一個人的自我覺悟以及心靈的清潔。也就是說,人文教育的功能在于,能夠讓人理解和重視人生的意義從而對社會體現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人的本質。而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在這一理念基礎上的完美表達,高中歷史能夠在以歷史事件為基礎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的內在含義,以及通過文藝復興的學習完成師生之間的人文知識互動。
(二)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前提基礎
中華文化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一歷史從未間斷過,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見證了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延續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發現。聯合國也因此向各國政府提出可持續發展育人計劃,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地位。聯合國提出高中歷史教學具有很高的人文教育和可持續性教育發展的內涵。顯然在教育的過程中做好初中與高中歷史知識銜接的過程中,幫助高中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歷史課中提到的知識點正是初中歷史知識的拓展,與大學的歷史知識的有效銜接。最重要的是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了課程之間的銜接,更是歷史知識與現代的有效聯系。
二、 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大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與現實聯系不大,同時也不會真正地運用到現實中來,這樣就給學生學習歷史的認識造成一定的不良引導。其實歷史不但可以引導國家政策,還會對個人的生活與對社會的認知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如果不能有正確的認知,那么將會對學生學習歷史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榮;以人為鏡,可以知對錯。”由此可以看出歷史對我們的影響。而我們現代人學習歷史不但是要知當時歷史的興榮,更要在歷史的學習中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當代世界的問題,并能根據歷史科學地解決當今問題。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保證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性,使歷史作用于現實生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對歷史的認知并不深刻,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僅限于書本與教材的知識,并沒有將歷史的觀點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這種與現實分離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將歷史與現實分割開來,他們會認為歷史的學習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使教學質量低下。
(二)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有待提高
新課標的不斷推進使素質教育已經在教育領域不斷推廣。然而從教學表現中我們發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推廣得并不理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學生與教師的升學壓力極大,從目前來看,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還是分數,大部分教師都會用分數來衡量歷史學習效果,極少有教師關注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HJ1.3mm〗
另外,從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來看,歷史是一個由大量的瑣事聯系在一起的一門學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記憶這些歷史事件與時間,同時在高考中歷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門學科,歷史的成績關系著學生的升學與未來。但是正因為歷史學習的枯燥性,教師更應當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三)高中歷史教學的課程設置需要合理化
初中與高中都會設置歷史課程,但是我們發現兩個階段的銜接并不自然,這種生硬的銜接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許多在初中時期歷史學習較好的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其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無法適應高中歷史教材的大的轉折性,使學生原來的學習方式與高中的教材無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課程設置也成為影響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在新課改環境下的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采用模塊方式,這種方式的單一化特點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同時,由于新課改之后知識結構的變化,讓學生在學習上感覺到了一定的難度。高中學生自控力很低,歷史在新課改之后專題性較強,具有很多的專業知識,而學生又缺乏足夠的時間去探究,導致學生對這些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夠,以考試為主要目標的歷史學習讓學生感到身心疲憊,這也是當前新課改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窘境。
(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新課標要求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沒有認真地培養,提出的問題并沒有針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些都成為在歷史教學中導致學生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原因。
三、 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改革落后的教學模式
落后的教學觀念連帶的是錯誤的教學目標與效率低下的教學效率。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研究新課標的要求,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能夠從學生本位出發,從多種角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歷史教師應當改革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保證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就是要求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整個教學的過程。歷史學習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讓學生有親身的感受,并讓學生記憶深刻。因此,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熱情。通過多媒體、掛圖等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歷史環境。教師在熟練地掌握現代化教學儀器的同時,利用聲、光、影、圖等多種模式完成整個教學過程。〖HJ1.2mm〗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對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并能通過這些知識對歷史進行科學的分析,而新課改則要求學生能夠基于對歷史分析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確定正確的歷史教學目標,同時還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創新教學內容進而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知識,并能在增加自己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正確地認識歷史的發展方向。人文素養結合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課堂上讓學生認真討論,避免學生由于死記硬背而導致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其次,讓學生在課堂上勤動腦。只有真正地動腦學習了,才會增長知識并鍛煉能力。課堂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師在提問時基本上是本著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遞進過程完成的,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逐步提升。由于歷史事件已經完成的特殊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努力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利用創造性思維完成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分析,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讓學生勤動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和創新的能力。
(四)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標推行之前,一直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作為目標進行的教學方式的設定。因此,在應試體制下的教學評價往往只對結果非常重視,評價手段也只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新課標推行之后,要求教師能夠將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相結合,以多種評價手段為主導的新式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歷史學習。堅持以新課標為主導的前提下,制定以學生實際發展為前提的評價體系,實現以學生主動學習為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歷史學習是一個不可間斷的銜接的過程。目前,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能夠全面地推進教育改革,因此教師應當重視高中歷史教育。通過改革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唐岸映.新課程改革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科教文匯,2011(9).
[2]辛志強.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6).
作者簡介:
余應華,重慶市,重慶市豐都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