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每一種音樂文化現象的產生都是有其根源的,而每一種音樂現象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也都是與一定社會語境緊密相連的。更進一步,每一種音樂文化現象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會在不同層面或多或少地體現出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由此,音樂如何作用于文化,如何作用于社會,如何作用于人的思想,以及隨之而來的音樂的功能和教育價值等問題成為目前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即思考以合唱這一藝術形式為研究對象,探討它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體現出的教育意義,也即功能性問題。提及功能性,我們必然回避不了“功能主義”。功能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的一種理論,它認為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這些功能相互作用來維持社會文化機制周而復始的正常運轉。“功能主義”的理論同樣也作用于音樂的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理論著述《樂記》載,“樂也者,圣人之所以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明確指出了音樂“善民心”、“移風易俗”的教化作用。也從理論上對音樂的功能性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因此,音樂文化中所體現出的各種功能現象無疑是存在的,這種功能性體現在音樂得以生存的社會語境的多個層面。
合唱是音樂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這一形式的歷史淵源應與西方宗教音樂密切相關。合唱藝術從中世紀產生到浪漫主義時期近1500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大型彌撒曲、經文歌,還是后來的清唱劇、受難樂等音樂體裁的產生與發展,都可管窺合唱藝術與宗教音樂的緊密關聯。也正因為與宗教音樂的親密關系,合唱具有了宗教音樂所必須的基本原則:莊嚴、一致、和諧。尤其是“和諧”成為合唱藝術創作與實踐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從合唱這一詞匯中“合”的概念來看,“合”即結合到一起,湊到一起,共同的意思,跟“分”相對。因此,合唱藝術對于培育團隊合作精神、聚合精神力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合唱中,通過不同聲部的分工,每人各司其職,協同作業,音樂節奏的快慢、節拍的強弱、旋律的抑揚頓挫等都在每一位參與者相互意會中得以協調。可見,“合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象征性的活動,這種活動以節奏、節拍、旋律、和聲等為其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參與演出的每一位成員得以和諧的合作,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演唱者在演唱共同曲目中凝聚情感共識,并內化為共同的價值認同。就合唱藝術傳入我國的歷史來看,其應是鴉片戰爭以后隨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而展開的。而合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明顯體現出其功能性意義,這些作品在中國近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和服務功能,對凝聚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樹立共同信仰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以下筆者將以功能性的視角來論述合唱在各個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思政教育”意義。
從我國合唱藝術的歷史發展來看,學堂樂歌時期與五四時期應是我國合唱藝術初創并獲得一定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合唱藝術的主要特征是其形式本身較為簡單,題材中大范圍地貫穿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反封建、反侵略等思想內容。本階段雖然是合唱藝術初期的教化階段,但其已經隱含了其對青少年進行“思政教育”的部分元素。
學堂樂歌時期,是我國合唱藝術的啟蒙階段。此時的合唱審美觀可概括為“富國強兵”、“抵御外侮”、“優美流暢”,集中表達了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嚴峻形勢下,人們迸發出的強烈愛國精神與時代愿望。學堂樂歌在形式上主要是以外來曲調填詞,這些外來曲調部分原是合唱作品,作曲家根據需要,或選取其中的高聲部(主旋律)編創單旋律的新曲;或保持原來的模式,幾個聲部照搬,從而形成名副其實的“合唱”作品;或兩者的結合,其作品既有獨唱部分,又有合唱部分。因此,此時的合唱作品并非屬于完全創作性的作品。山東登州《文會館志》“唱歌選抄”中的作品馮志謙《恢復志》是目前所見我國近代第一首較為大型的表現反帝愛國體裁的合唱作品。全曲由五個段落及尾聲組成,歌曲的實際形式是領唱、重唱、合唱三種演唱方式的結合,而且合唱織體豐富多樣,每一次織體的變化均由不同主題的烘托。其內容歌頌了我國古代文明、大好河山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以及盼望祖國強大、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后來,李叔同創作的《春游》(三部)、《采蓮》(三部)、《鶯》(四部),沈心工的《光福之柏》(二聲部伴唱與高聲部主旋律相結合)、《巢中鳥兒啼》(二部)等也成為近代早期重要合唱作品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大都是歌頌大自然的名作,是教育青少年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合唱作品,其教育功能主要體現了對青少年的愛國、愛自然的教育,在當時激勵青少年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激發愛國斗志、凝聚愛國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四時期,合唱藝術所承擔的教育功能仍未偏離“學堂”的范疇,這些作品仍然主要為課堂教學而作,從題材上來看,更多的是培養青少年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并宣揚沖破封建牢籠、追求自由、反抗壓迫等進步思想。從當時的合唱作品來看,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蕭友梅的《柏樹林迴旋歌》(三部)、《別校辭》(三部)、趙元任的《海韻》(四部混聲)、《嗚呼,三月一十八》(四部混聲)等作品。尤其是趙元任的作品,成為這一時期合唱藝術創作水平的標志性成果。《海韻》表現的是一位熱愛自由的少女為擺脫封建家庭的桎梏而在海邊歌唱,最后被海浪吞沒的情景。它所傳遞的進步思想,正是五四以來進步人士所提倡的“自由”精神,這種反封建的精神正是“五四”精神的具體寫照。《嗚呼,三月一十八》則突出的表現了作者對在“三一八慘案”中被殘害的青年學生的同情,以及對北洋軍閥政府暴行的斥責。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外辱,反對段祺瑞政府執政的殘暴,以及追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精神的決心和斗志。因此,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思想積極向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抵抗外辱、追求自由、崇尚民主的進步思想。
20世紀初期的中國,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政治與社會問題。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災難,使得中國民眾遭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1911年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的爆發,以及1919年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的爆發等,對五四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階段的合唱作品不但豐富了學校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成為凝聚青少年熱愛祖國、抵抗侵略、追求自由精神的重要食糧。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勢態嚴重加劇。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爆發,社會生活日益動蕩。在這關系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時刻,中國人民掀起了一次次的革命斗爭高潮。在音樂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合唱成為宣傳革命文化的“重要武器”。這一階段,學校歌詠活動全面展開。在這一時段的合唱實踐活動中,音樂家李抱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34年4月1日,他帶領北平育英中學合唱團到天津、濟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舉行全國巡演合唱音樂會。1935年,李抱忱作為副總指揮組織學生在故宮太和殿舉行了一場千人大合唱,由北平14所大、中學學生540人參加。這次露天合唱活動對當時平津地區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抗日戰爭時期的合唱創作與實踐活動可視為合唱藝術發展的成熟期。這一階段,合唱藝術不僅在學校課堂承擔著教育青少年的作用,而且已深入到工農群眾的文化生活中,成為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主旋律。汪毓和認為“為祖國而戰,為民族而戰,為民族的解放,為戰爭的最后勝利搖旗吶喊,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合唱音樂作品中最鮮明、最突出的主題”。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主要包括黃自《抗敵歌》《旗正飄飄》、賀綠汀《游擊隊歌》、陳洪《上前線》、夏之秋《歌八百壯士》、鄭律成《八路軍大合唱》、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黃自創作的《抗敵歌》《旗正飄飄》是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初期合唱作品的代表作,這兩首作品高舉革命斗爭的旗幟,拉開了抗日救亡合唱作品編創的序幕。而抗日救亡運動合唱藝術的標志性作品應是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將抗日救亡的主題推向了高潮。作品規模宏大,包括八個樂章,八個樂章與中華民族抗日斗爭的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集中表現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反抗侵略,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作品表現了中國音樂家在民族危亡時刻的愛國精神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體現了全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團結一致,誓死保衛祖國的可貴精神和民族氣節,很多熱血青年就是唱著這首歌曲走向抗日戰場的。
我國近代著名音樂理論家趙、諷在《中國新音樂運動史的考察》一文的結束語中提到:藝術是離不開社會環境的,中國新音樂運動自始即為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一個有機的環節,所以,音樂藝術是曾經服役并關切還將要服役于抗戰的。這段話明確指出了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教育的緊密關系。趙、諷老師將抗戰時期所創作的作品稱為“新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從題材上多與抗戰和救亡相關,其功能性不僅體現在課堂中對青少年進行愛國教育,而且它走向民眾,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精神號角,激勵著廣大民眾勇往直前、奮力抵抗,成為凝聚人民大眾精神力量的重要“武器”。
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積極地投身到新時期的建設中來。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合唱藝術總體來看處于一種繁榮發展的態勢。毛澤東說:“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階級的,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強調了文藝作品的政治性與階級性。這一時段合唱藝術的題材多為歌頌的主題,歌頌黨的領導,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歌頌祖國大好河山。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羅宗賢、時樂蒙《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李煥之《東方紅》、瞿希賢《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陳田鶴《森林啊,綠色的海洋》、劉熾《我的祖國》、朱踐耳《紅軍不怕遠征難》等。其中李煥之《東方紅》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莊嚴頌歌;劉熾的《祖國頌》表達了人們對新中國的贊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朱踐耳《紅軍不怕遠征難》歌頌了紅軍艱苦卓越、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等等。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各族人民對黨和祖國的擁護與熱愛,表現了人民群眾對建設新中國的飽滿熱情。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新時期的戰略目標以民族和國家的全面復興為根本。也由此,當代音樂家以時代發展、民族復興的初衷為出發點,創作出一系列多元風格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的題材有了更加多樣的發展方向,主要代表作包括瞿希賢《飛來的花瓣》、田豐《云南風情》、王銘《草圖三首》、陳永華《我只愛唱我的歌》等。這些作品以鮮明的時代特色、豐滿的音樂色彩,將這一時期祖國現實生活所呈現出的新面貌給予了生動的描寫。這些作品同時也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態勢。這一時期的合唱藝術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人民的需求,從原來契合政治斗爭、社會需求等方面開始轉向更加關注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等層面,合唱作品體現出的是一種內在的自然,是一種更加傾向“人文關懷”的精神氣質。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綱領性思想的引領,產生了一系列歌頌黨和偉大領袖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的功能性依然是體現了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使其樹立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藝術作品除了贊美祖國,也開始關注人,關注人的自由和發展,表現出了強烈的“人文精神”。因此,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開始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成為凝聚廣大青年及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成為他們積極建設新中國的精神法寶。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來論述其在各個歷史階段所體現出的“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功能性和意義根源于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之中。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目標之魂。在當下社會大發展、大繁榮、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多元的價值觀、多元的崇尚、多元的認同、多元的思考、多元的個性表達等成為文化發展的主流。作為文化特征符號之一的音樂文化,要把握主流價值的思考與表達,在“多元”的語境中發揮引領與指向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課堂文化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合唱藝術凝魂聚氣的功能性要素,使合唱成為新時期助力中國夢、傳承核心價值觀、“不忘初心”教育的有效載體,成為凝聚“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法寶。
人類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不同的觀念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某種音樂的內容與風格。不同的社會結構與屬性影響到音樂形式的存在內容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音樂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藝術手段。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是獲知其民族或地方社會觀念和社會信仰的重要手段。音樂作為藝術的媒介,作為傳播的媒介,作為歷史的媒介,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傳遞,對社會文化的持續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