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進一步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課堂教學指出了新的方向。圍繞因材施教、以學為本的理念制定音樂教學方案,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方案符合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需求,這就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音樂;因材施教;新課標理念;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203-01
【本文著錄格式】武安林.因材施教,以學為本——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J].北方音樂,2020,04(08):203,205.
傳統音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如何教,學生就如何學,導致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主的意識和探究的激情。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模式在教育上并無不妥,但仔細分析這并不利于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作者認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規劃上理應照顧學生。“因材施教”理念不但充分提倡了遵從學情、學為主體的意義,同時也彰顯了教學的本質。不過,具體該如何將“因材施教”理念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之中,如何真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還需要音樂教師展開進一步的思考。
一、以學為本,重置教學目標
所謂“因材施教,以學為本”,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方案,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能力需求。但是,傳統音樂教學目標粗淺,過于概念性,并不利于學生吃透音樂知識。正所謂“教”是為了“學”而服務,因此,重置教學目標,明確目標間的相互關系,將學生視為課堂主體,這恰恰是落實“因材施教,以學為本”理念,提高音樂課教學效率的關鍵前提。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兩只小象》為例:起初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學唱歌曲,體會歌曲中孕育的思想,懂得動物保護的意義”。這種教學目標不但含糊不清、難以被學生理解,并且不利于學生學習。所以,可以修改目標為:“通過律動、樂器伴奏的輔助感受三拍子節奏的特點;可以在表演活動中自然大方的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小象的神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拓展活動”。這樣一方面,不但讓教學目標變得更加清晰,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漸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在重新設置教學目標期間,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現狀合理融入最近發展區理論。例如傳統教學要求學生能夠辨別、記憶該主題的歌曲,但是由于個人綜合能力的局限,學生往往會出現各類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嘗試對一部分學生個體的學習目標進行重置,也就是間接融入分層理念,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起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優勢。整體來講,重置教學目標是落實“因材施教”“以學為本”理念的重中之重,教師在規劃期間不但要考慮到知識內容的固有特征,也要遵從學生的客觀認知規律和整體學情。
二、因材施教,合理設計問題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但是在以往的課堂中,很多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都會采取隨意的態度,不分時間場合,想問就問,甚至有些問題根本就與課堂無關。在融入“因材施教、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之后,教師要懂得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這樣既能啟發學生思考,也能加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體驗。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我的祖家是歌鄉》為例:第一,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引導性。作者首先提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知道排灣族嗎?平日的生活中聽過排灣族的歌曲嗎?”當同學回答“不知道”的時候可以出示視聽情境,并以問題作為引導——“請同學們觀看視頻,聆聽音樂,這便是一首排灣族的歌曲,它的名字叫《我的祖家是歌鄉》。那么,這首歌曲和我們平時聽到的歌曲有哪些不同呢?”這時,學生紛紛指出歌曲的發聲方式以及副歌部分的一些語氣詞聽著很好玩,感覺其中發音很神奇;第二,問題的設計應該具有梯度性。因為不同學生個體能力存在差異性,所以遵循“因材施教”理念,要確保問題符合全體學生的能力標準。比如:“請分析一下《我的祖家是歌鄉》的旋律和調式特征?”“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第一個問題考察了學生對基礎樂理問題的掌握能力,考核了學生的聽辨水平;第二個問題重在考察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樣一來,能力弱和能力強的學生在面對不同難度的問題時都可以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
三、鼓舞創造,培養創新意識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創造性人才已成為教育培養的重要目標,小學音樂也是如此。而小學音樂教學關鍵就是要給予學生足夠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時空,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以自身創造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因此,面對建立于形象感知、創編活動、體態無言、學科綜合之中的創造性思維,其有著音樂的無窮魅力,與其獨特的創造性和藝術形式在學生的創新思維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天的音樂課堂中,律動的創造性已經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僅讓學生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引導了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在教學《小樹葉》這首歌曲時,教師為學生播放了展現秋天的景色視頻,將秋天的美麗景色印在學生記憶里,然后,讓學生嘗試在歌曲伴奏中按節奏朗誦歌詞,并聯系歌詞大意,采用快慢的速度、按節奏朗讀歌詞,表現歌曲所表達的意境,而在學習歌曲時,學生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按律動進行動作的創編。“秋風起來”“飄呀飄呀”隨著學生的動作編創與歌曲意境的高契合度,學生的情感便自然地被帶進歌曲意境之中。學生的編創過程就是學生創造能力的體現,作為老師,應盡量地去引發這種創造欲望,有效地鼓舞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課堂練習,增進學生體驗
教學重在實踐,而選擇好切入點則是重中之重。但是,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選擇切入點的時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這樣并不利于學生音樂能力的成長。考慮到小學生愛玩愛動,所以,遵循“因材施教,以學為本”的理念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融入肢體律動機制,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音樂的脈搏。以蘇少版小學音樂《花之圓舞曲》為例:作者鼓勵學生在講臺前進行現場模仿,營造出百花盛開的樣子(注:利用肢體模仿花開的模樣)。期間,隨著強弱音和高低音等部分的出現,學生又適當地利用抬高手臂和平滑移動手臂的方式來體現音樂的節拍。在整個表演過程里,每個學生模仿的效果都不相同,所以大家開始相互對比、相互“競爭”,整個場面看上去歡快無比,精彩紛呈。
另一方面,有些樂理概念性強,單純的語言講解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教學,以此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花之圓舞曲》是采用豎琴、提琴、圓號和單簧管等樂器演奏的。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這些樂器,作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每個樂器的音色效果和演奏原理。隨后要求學生重新聆聽音樂,并在這個基礎上鼓勵他們思考每個樂器在整個舞曲中分別擔任哪個聲部、如何搭配?因為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所以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很難將問題準確地說出來。對此我們可以適當地進行語言點撥,然后再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演奏現場,讓學生觀察一下每個樂器的演奏秩序,以及分別負責哪個聲部。需要注意的是,雖說教學應該滿足學生的個人需求,但是教師的引導者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總而言之,“因材施教,以學為本”指出了教學的本質,也突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必要性。所以,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能力,創新自身教學思想,根據當前學生的具體學情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愿意學習音樂。需要注意的是,從趣味的角度著手打造音樂教學的目的并非單純地讓學生感受快樂,更重要的是確保他們可以接受音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儲辰霞.“音”材施教——小學階段音樂欣賞能力培養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7(12):15.
[2]錢俊.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方法[J].江西教育, 2016(11):15.
[3]劉明明.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大眾文藝, 2011(16):238-239.
[4]鄭福友.加強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電子制作,201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