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的音樂作為基礎,以朱曉玫演奏的版本為例,結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老子的思想,淺析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的音樂美學思想,探求這位藝術家在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時的一種寧靜平和的內心境界。
【關鍵詞】巴赫;老子;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音樂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253-02
【本文著錄格式】葛怡君.淺談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關于老子的音樂美學——以朱曉玫演奏版為例[J].北方音樂,2020,04(08):253-254.
引言
最初在一部紀錄片中觀看到朱曉玫并且聽到她彈奏的《哥德堡變奏曲》時,不僅被演奏者的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所驚艷,更多的是驚訝于演奏者在彈奏樂曲中的心如止水的內心境界。在法國的一個白雪皚皚的山林中,潺潺的溪水使一切環境顯得如此深沉且寧靜。而朱曉玫——這位鋼琴家置身于這種如中國水墨畫的淡雅環境之下,細細地品讀著巴赫,揣摩著中華文化中老子的音樂美學的內涵。
一、背景介紹
(一)作曲家及作品介紹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作曲家。在他充滿苦難的一生中,雖有懊悔和消極,但他始終堅定著自己的信念,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且作品的范圍廣泛,內容較為深刻,有著自己豐富的生活感受。《哥德堡變奏曲》是巴赫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全曲共32段,是由主題和30個變奏以及主題反復結合而成,變奏三個為一組,每組的最后一首都是卡農。樂曲全曲的風格輕松明快,富于活力。巴赫采用一首薩拉班德舞曲的旋律作為《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變奏的風格各異,包含創意曲、小賦格、法國序曲等在內的各種形式。《哥德堡變奏曲》標志著巴洛克時代變奏曲的頂峰,是音樂史上規模最宏大、結構最恢宏同時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被視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變奏曲之一。
(二)朱曉玫
朱曉玫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生于上海的一個藝術家庭。她的海頓和斯卡拉蒂的社會反響非常高,但是更受歡迎的是她演奏的巴赫音樂。朱曉玫是一位低調且具有實力的鋼琴家,她一生中一直在潛心感受和研究巴赫的作品,在這其中她對《哥德堡變奏曲》的鐘愛尤甚。單單這一首《哥德堡變奏曲》,她已經研究練習了有三十年。在2015年10月份,朱曉玫于西安音樂廳開辦音樂會時,她在節目單上特意寫上了她本人對《哥德堡變奏曲》的解讀:“我經常開玩笑說,這部作品是應該在藥店里賣的,因為它能使人找到平衡、安寧和舒暢的感覺,而不是讓人睡覺的。”這場音樂會舉辦得非常成功,與其他演奏者不同的是,在舞臺上的朱曉玫更像一位隱者,像是把自己獻給音樂——般,她的音樂像是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但卻在演奏中能夠加深聽眾的內心聽覺感受,使聽眾感到無限的美感和深深的震撼。
二、朱曉玫關于老子美學的研究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將“道”形容為:“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關于音樂,老子提出“大音希聲”,更加注重人對音樂的精神體驗。朱曉玫在關于她的紀錄片中,對自己對巴赫的感悟做出了獨特的解讀。她認為巴赫的曲子正如那匆匆而過的溪水,柔弱但又堅韌,以不爭而長勝,以低和而永存,綿延不絕,不爭世俗。她提到了《老子》一書中的一句話:譬道之在天下,猶山谷之于江海。在2014年萊比錫圣多馬教堂進行演出的時候,朱曉玫身著干凈的中式服裝,沒有濃艷的涂抹,她整個人顯得“靜”且“和”。在道家的思想中,萬物的本源是“道”,萬事萬物便不必過于追求與浮華的表面,一切從簡則為“淡”,與自然萬物相融合,包容天下之物則為“和”。朱曉玫一身靜雅的裝扮,則是對道家思想的首要體現。在演奏現場,聽眾多正裝出席,以示對巴赫這位偉人的敬仰與懷念。與聽眾的肅穆不同,朱曉玫的音樂如同她的裝扮一般不溫不火,猶如那潺潺流水一般無聲地滋潤著每個聽眾的內心。朱曉玫所顯示出來的境界是一種與世無爭、與自然相容的境界,是一種淡和的思想。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朱曉玫不論是作為練習者進行曲目練習或是作為演奏者進行鋼琴演奏的時候,往往可以沉淀下自己的內心,遠離浮躁的誘惑,得到自己精神的最大滿足,使自己和音樂完全相容并結合,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使最好的音樂浸入人心。
三、朱曉玫對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演奏風格簡析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演奏家因為其人生經歷不同,對巴赫的看法不同,對這首曲子的彈奏與表現方法亦會存在差異。與古爾德演奏版本不同的是,在她的演奏布局處理中,《哥德堡變奏曲》的每個音符都顯得溫柔且富有光澤,情緒的發展也總是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使聽眾眼前一亮的處理。在樂曲中,第三變奏曲的一部卡農,與主題給人帶來的沉思的感覺不同,樂曲的總體情緒活潑而跳躍。雖然是跳躍,但朱曉玫的處理與其他音樂家不同,她的快是一種令人舒適的快,她自身優秀的樂感使她在音樂快慢之間的平衡性中做的很棒,這種自然柔和的中間值使人感到音樂本身的優雅與活潑。第四變奏曲的開場,在模仿之中進行不斷跳動處理的三個單音與切分相輔相成,形成了燦爛明亮的托卡塔。為了表現出一定的音樂情景,朱曉玫將下鍵處理得干凈輕盈又有度。在樂曲的第十一變奏中,有大量的雙手重疊演奏出現,加之以音階、琶音和顫音的出現,使聽眾進入了另一個迷幻的新世界。在第十三變奏中,朱曉玫對節奏的處理輕松有度,在彈奏的時候多帶了幾分莊嚴神秘感,這種處理使聽眾獲得了心靈上的升華。在進行第十三朝向十四過度時候,音樂發生了較大、較為急切的變化,這種激烈的變化似乎要將人從之前的世界中抽離出去,此時的朱曉玫并沒有將下行音樂的尖銳做突出,體現出不和諧,而是不斷地進行對音樂的控制,使聽眾有足夠的緩沖時間,可以將心態調整到最佳。她像是將自己融入音樂自然中一樣,按照規律來往下進行。
巴赫的音樂猶如老子所提出的“道”,《哥德堡變奏曲》并沒有太體現十分輝煌、戲劇性的感覺,反而是顯得更加溫暖而又平靜有深度。朱曉玫對巴赫的音樂一直秉著“中庸之道”,在音樂中努力尋找一個平衡感。她在最自然的狀態中追求著自己的“道”。朱曉玫對彈奏巴赫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對巴赫的彈奏處理如同數學解密一般嚴謹而又使人靜心。巴赫的作品已經融入到了朱曉玫的血液中,她是一位巴赫的詮釋者,將巴赫的音樂浸潤到每一位聽眾的心。
四、結語
老子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建立起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他站在無窮高的“道”上看問題,提出“道法自然”,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巴赫作為一個時代的閃亮的符號被銘記在歷史上,他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正因為有這種追求和向往,他才能寫出如此具有靈魂的不朽的音樂。朱曉玫演奏的巴赫,是屬于她自己的巴赫。因為受道教的影響頗深,她崇尚老子的思想,崇尚寧靜,她更愿意與音樂,與周圍融在一個空間中。在演奏的過程中,朱曉玫懷著細膩的感覺進入巴赫的音樂,理解巴赫,演奏巴赫,完全沉浸在意象的遼闊的山間和潺潺的小溪中。道法自然,對于聽眾來說,朱曉玫的每一次彈奏都會收獲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興奮如山間刮來的清風,或沉默如巨大的巖石,周圍的景物在不斷地變動,永遠不是死氣沉沉。因為喜歡與理解,朱曉玫的音樂潛移默化中給予了自己極大的精神上的滿足。盡管在巴赫演奏上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朱曉玫仍然在不斷在進行自我修行,她會愈加專注,無數次深入進作品內部,感受巴赫,表現巴赫。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8.
[2]蘇琳.尋求內心寧靜與平和的至高音樂境界——聆聽朱曉玫哥德堡變奏曲隨想[j].北方音樂,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