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從2013年9月起,我國由冬季征兵調整為秋季征兵,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加入到參軍入伍的這個行列,該群體也因此不斷壯大。同時返校復學的退役士兵們也面臨著與地方接軌的困境。如何及時有效地解決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校園適應性問題,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狀況,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通過分析退役大學生士兵的校園適應性,希望能對退役復學大學生士兵群體的成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以供同類群體參考。
【關鍵詞】退役大學生士兵;小組工作;校園適應性
引言
自2001年起我國實施了在校大學生參軍制度,由此一個特殊的群體—退役復學大學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中國夢”和“強軍夢”背景下,研究這一群體,有著重大現實和理論意義。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了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的必要性,將此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從此對于退役士兵的優撫安置問題也有了政策的落地保障。由于教育的中斷以及從“營門—校門”環境和身份的改變,對于退役復學大學生存在的校園適應性問題,當地政府、高校以及軍隊都需緊貼實際地做好應對措施,合理促進退役復學大學生適應性能力的提升,助力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校園融入。同時筆者也是一名退役士兵,在校園適應性的認知上也有著許多同類群體的共鳴。希望能夠更好的為這一群體解決好校園適應性的困擾,有效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退役大學生士兵再融入性存在問題分析
1.1角色的適應性轉換
兩年的軍旅生涯意味著責任與擔當,在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內心深處“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一直是他們秉承的新時代精神。大家同吃一鍋飯、同訓練、同休息,已經形成了長期以來的角色定位。然而退役復學后的大學生士兵來到新的校園環境,在一些行為方式上容易被同學們貼上“死板老舊”的標簽,以至于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校園生活環境,需要有一個適應調整的過渡期。
1.2人際交往上短期內的不適應
退役士兵在由軍隊宿舍轉變到校園的宿舍環境中時,以及與同寢室的舍友溝通中,習慣使用部隊生活的交流方式。例如學習生活中使用部隊上常說的粗話,即便他們是未心存惡意,也極易在同學們心中留下粗俗印象,但是這在部隊平時的訓練中已經數見不鮮。另外,由于退役士兵在年齡上至少和其他同學存在兩歲的年齡差距,在為人處世方面有一定的觀念差距和代溝問題,更加劇了同學之間交往的難度。
1.3課堂學習的進度問題
軍隊的學習方法和內容與學校存在差異性,因此軍隊的學習方式不易與地方接軌。由于兩年軍旅生活中退役大學生士兵缺乏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再回到校園課堂后通常會感到學習無所適從,對大學的專業課程學習感到焦慮,因此學習進度一時無法趕超其他同學,造成學習上的滯后。
1.4情緒上的困擾
對于有志參軍的大學生而言,在部隊上的綜合表現通常是非常優秀的,回到校園環境后,學習的弱勢凸顯,而部隊的優勢也被逐漸掩藏,學業成績的不理想和人際溝通上的問題等會給這一群體帶來心理上的不良反應。
2.優勢視角分析
2.1思想覺悟高,意志堅定
大學生士兵在部隊的教育工作一直強調以部隊主題教育為核心,例如“三嚴三實”、“經常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等常態化的黨政教育方式,促成了該群體在思想覺悟上的飛躍。嚴格的軍事訓練標準及體能考核制度使得其意志較普通大學生而言更加堅定。
2.2軍事素質好,執行力強
為達到新形勢下實兵對抗的作戰能力要求,在平時軍事訓練中該群體都嚴格遵守軍事標準,軍事化本領過硬。根據士兵守則的第一條: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也造就了他們有著超強的執行力,在部隊集體環境氛圍的影響下,一旦班級遇到緊急情況,他們的正義感便會展現出來。
2.3生活習慣好,內務標準高
“出門看對列,進門看內務”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大學生士兵長期處于統一規劃的生活環境下,每天嚴守規律的作息制度,在衛生打掃、個人物品的擺放上嚴格按照標準來實行。
3.退役大學生士兵校園融入性的小組介入策略
3.1初期建立互助化心理調適小組
小組工作是以由兩個及以上的退役軍人組成的各種類型的小組或團體為對象,依托所形成的互助體系,以及所開展的成員間的互幫、互助的互動活動,使每個參與小組的退役軍人從中獲取成長經驗,通過調適社會關系,增強其社會功能,從而更好地適應退役后的生活。對于剛回到校園環境中的退役士兵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歸屬感的宿舍環境,在這方面社工充當“引導者”角色,首先幫助他們向學校申請共同居住在一個寢室環境中,以便可以相互表達情感建立好宿舍間的互助小組,發揮好社工在小組初期的銜接作用。社工在初期的實務中可以參與宿舍的走訪工作,讓組員分享他們各自的生活狀態以及對目前校園環境的感受;還可以請有經驗的退役學長分享過渡經驗,積極地調整好學校、社會及家庭間的關系,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反饋疑問,給予答疑支持;由此建立一個良好的專業關系基礎。
3.2中期提供各種特色化的交往活動
由于退役復學的時間段在九月開學初期,可以有效地銜接好一些校園活動。針對退役復學大學生這個新群體,有效地開展系列活動,促進他們人際交往和諧、心理健康以及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幫助他們全面發展,是對高校思想教育和高校管理的完善、創新和豐富。例如新生軍訓上可以讓他們擔任輔助教官,參與到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征兵工作中分享個人感悟;在學生管理、社團的工作中發揮好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平時的內務衛生檢查上,可以協助班委參照部隊內務標準打造示范宿舍。在活動結束后社工可組織大家進行小組分享,一則可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二則可運用所產生的小組動力以便為跟進工作做好準備。這些活動不僅能夠發揮好他們在校園教學建設中的作用,同時可以增加他們初入校園環境的融入感,以及自我實現的滿足感,用各個活動平臺所取得的成效幫助他們更快地過渡到學生階段。
3.3后期自我成長教育評估
一系列的特色幫扶活動使得他們自身在和同學們的交往中逐漸獲得認可,對當前的環境有了較好的適應性,可有效擺脫剛退役時校園融入的困境。同時倡導退役大學生士兵對自身做好評估,肯定軍旅生涯的價值,辯證看待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當然還有一些校園融入方面上的問題尚待跟進,例如在學習上的成績滯后以及情感上的困擾。社工要做好評估總結,建立相關的檔案保存,以便對于后續返校的退役士兵校園適應性能夠起到借鑒的作用。
4.結束語
及時有效地解決好退役大學生士兵的校園適應性問題,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前的融入困境問題,促進他們發揮特長并實現好自我價值,而且還起到了正面的宣傳、示范、引領作用,進而會有很多優秀大學生士兵投身國防現代化建設,這對于社會的發展和部隊人才引入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積標. “營門”到“校門”:退役復學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研究[D].江南大學,2015.
[2]王芝蘭. 社會工作介入退役軍人安置工作的思考[J]. 瓊州學院學報,2012,19(01):18-19.
[3]李婉晴,王鳳雙. 高校退役復學大學生適應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