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勝
摘? ?要: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在新時代教育革新中提出的先進教育理念。工學結合模式改變了原有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割裂的局面,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應當構建專業化和實踐化的教學管理體系,為高職學生提供具有實效性的實踐機會,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以及對工作崗位的認知。高職院校應結合社會需求與教學任務,通過構建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來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的社會適應水平。文章將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學生管理進行深入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合作教學機制
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工作。但是從當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這項工作的開展存在認識不深、宣傳缺乏、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同時,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戰略發展背景也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形勢下,高職院校統戰工作需要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展視野,加大開放力度,增強統戰工作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的積極性。
1? ?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單一開展實踐課或理論課的弊端,將這兩種課程形式有效結合起來,成為綜合性課程,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來獲得知識,并且能夠用所獲得的知識來指導實踐活動,進而成長為應用型人才。這種體現循環與互動的學習模式,能夠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使其融為一體,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還要將學校的實踐教學與社會的實踐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習到社會最前沿的知識和實踐技能,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的知識與實踐內容,促使學生能夠在步入社會時實現無縫銜接、自然過渡。
2? ?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2.1? 教學管理理念相對滯后
盡管工學結合在我國職業院校有了多年的發展,但是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仍然沿用滯后的管理理念,其故步自封,鮮有發展。以教師聘請為例,職業院校的教師來源渠道仍然閉塞,與企業關聯不大,篩選途徑較為基礎。教師問題僅是其中一個方面,學校教學管理理念落后,體現在未能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自我發展的調整、教學內容相對保守、教學場地相對封閉等,并未適應工學結合所要求的開放性的大環境。很多學校未能適應工學結合要求去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而學校教育環境又相對封閉,導致學生獲得行業信息、市場需求信息渠道主要來自企業,這不僅導致學生的工與學又一次分離,一旦企業不能絕對開放自己的崗位,學生就學習不到核心的崗位內容。
2.2? ?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受社會資源整合和現實利益驅動,簽約到企業實習的“學徒”增加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不是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效益,所以企業愿意招聘一些熟練工并不愿意招聘一批學徒。企業需要向學徒提供實訓場地、工作崗位、機械設備,需要挑選企業骨干對學徒進行指導,還要向學徒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短時間來看,無法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2.3? 政府管理職能缺位
第一,缺乏法律保障機制。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和一系列國家政策都將對校企合作的雙方起到限制和約束作用。我國除了《高等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其他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企業不參與校企合作,也不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第二,缺乏企業激勵機制。企業不參與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激勵政策不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企業考慮其他的因素就越來越少了。
3? ? 工學結合人才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策略
3.1? 開放教學管理理念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基于工學結合應當進一步貫徹開放式的教學管理理念,實現緊隨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教學模式。但是在當前的教學資源之下,教師更多關注的還是學生的學習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基于市場調研的課程建設。高職院校課程的建設,不但要關注學校自身的發展,還要緊隨時代、企業的要求,進行調整與構建。二是突破課堂的固定限制組織教學,實現多緯度、多空間的教學組織,促成課程與企業、社會等更緊密地結合。三是建設完善的教學資源平臺。在當前的教學體系下,教師在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知識建設做出鋪墊的同時,也要配合靈活的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3.2? 從建章立制和資金保障方面尋求政府支持
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德國的《職業教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章程法》《勞動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奠定了“雙元制”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保障了校企之間的成功合作,驅動著企業更好地履行在職業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我國古代制定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也都影響著“藝徒制”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高職學生充分就業的重要路徑,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校企合作雙方進行嚴格監管,通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和一系列扶持性政策來保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運行,把教育制度和勞動制度滲透到學徒工的培訓中來,確保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有法可依。
3.3? 實行校企結合,形成長期的合作教學機制
想要對學生實施工學結合培養策略,并促成這種策略的有效性,高職院校要結合社會上最前沿的技術、最前端的實踐基礎,讓學生的學習與社會保持同步,這樣才能有效促使學生在現有的、正常水平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學習,不會導致學習的滯后性。合作企業要通過提供服務和實踐的平臺,用企業的管理思維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在企業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校企結合能夠促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更加明確的目標,并形成長期的合作教學機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首先,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明確企業對于促進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將企業在職人員引進學校,使其成為教學隊伍的一部分。其次,要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學校應將一部分課堂設置在企業的辦公場所,讓學生在企業實踐操作中學習知識,使所學知識和技能更具實用性,為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工學結合模式基礎上建立的職業規劃指導工作模式必須實現社會、企業、學校、學生多方共贏的目的。一方面,邀請成功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對高職院校師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充分利用了其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彌補了教師經驗不足弱項的同時也拓寬了知識面,對企業的用人需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加了指導工作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進而使院校指導工作的實效性增強。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職業規劃競賽、企業實訓練習豐富了職場經驗,提前感受了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對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可以制定自身合適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路徑,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也在高職院校建立了人才儲備基地,宣揚了自身的企業文化,滿足了用人需求,并縮短了學生與企業的磨合期,提升了學生的工作效率。
3.4? 構建高職教學管理體系工學評價模式
構建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教育需要通過有效的評價模式來不斷完善和優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系中應當構建多層次、多角度的全面評級機制,評價內容不僅需要包括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企業實踐水平、模擬項目實施效果等技能體系內容,同時也需要包含學生的工學結合積極性以及滿意度等,從而提高評價的全面性。評價參與人除了包含高職院校的教師和領導外,還需要結合企業對工學結合的評價以及學生自身的評價,使高職教學中的評價體系構建能夠真實地反映每一方的意見和建議,進而使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能夠形成全面、有效的實踐體系,提高工學結合教育成效。
4? ? 結語
綜上所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實踐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和功能,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形成合理、彈性的教學機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而,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過程中,應該通過實踐不斷改進、完善指導方法,致力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增強和能力的提升,滿足其職業發展和人生價值實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孫丹.“工學結合”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3):102.
[2]陶志勇.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會計專業研究[J].財富生活,2019(16):126-127.
[3]孟金龍.構建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實踐措施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5):232-233.
[4]梁靜.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62-64.
[5]肖引昌.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數學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2019(1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