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儷芃
摘要:“第二課堂”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但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尚不算久。因此,在高校的具體實踐中還表現出一些問題。要從注重頂層設計邏輯,創新“第二課堂”育人機制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統一基礎性需要;打造多層設計,滿足針對性需求等方面來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進行優化。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
一、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源起
“第二課堂”這個概念在我國最早是由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1983年在他的著作《高等學校管理》中提出: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務性的)以及有酬性的活動等,就是所謂的“第二課堂。”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這一概念,卻要到了2016年由傅振邦在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推進會才首次提出。前后間隔33年之久,第二課堂在制度理論推進的過程收效甚微,作為一個概念的存在,也在學術界頗受冷落。目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在短期試點的基礎上實施的,制度中的許多設計過于理想化且沒有綜合考慮到普遍人群的水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導致了“水土不服”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從中得到更多的經驗教訓來克服自身的問題。
二、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與“第一課堂”銜接度不夠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與學生自身的素質拓展相結合而實施,而這種素質拓展活動往往與學校第一課堂教育是沒有關聯的,即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難以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的第一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難以為第二課堂的活動提供助力。同時,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成績也無法轉化為第一課堂的成績。而大多數高校為了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結合,將學生評獎評優的標準制定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以第一課堂成績為主,第二課堂為輔。這就導致了學生被迫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參與活動時的質量往往不敢保證。并且,越來越多的院系將第二課堂成績在評獎評優中的占比逐漸降低,導致了第二課堂的話語權不足。
(二)課程參與度參差不齊
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傾向更多地表現在文化體育活動、實踐活動等娛樂性、操作性和自身參與度較高的活動上,但對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等領域,學生們并沒有展現出太多的興趣,因而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能力欠缺。以創新創業為例,國家投入大,支持力度足。但,高校部分學生僅僅為了國家提供的創新創業啟動資金而抱著功利性的心態去參加,評上了等級,拿到啟動資金后便將項目暫停。許多創新創業項目,仍然只是“水中明月”,可行性不強,或者可操作性極低。轉化率低同樣存在于現在的第二課堂,學生不應該僅僅是虎頭蛇尾地參加即可而應有始有終。
(三)區域差異顯著
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的地區,其群眾的需求層次或接觸領域也不同,導致“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開展時地區差異顯著。例如: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一線城市,由于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其精神需求更多,對于自身全方位的發展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也更容易接觸到提高自身全方位素質的途徑;而西部欠發達地區,不少學校教育水平完全不能與經濟較好的地區相提并論。第二課堂中一些前期投入大的活動,如音樂方面,樂器的費用和教師指導的費用往往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因而在參加活動時,較發達地區的學生由于自身接觸過而具有一部分特長和外向的性格更有可能參加活動,而稍落后地區的學生由于從未接觸過,沒有經驗與特長,則不太可能參加活動,甚至逐漸形成了一種“精英活動”的趨勢。
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優化發展路徑
(一)注重頂層設計邏輯,創新“第二課堂”育人機制模式
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新時代共青團服務青年學生成長的重要抓手,是共青團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高校應該更新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第二課堂是青年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的著力點和支撐點,是第一課堂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補充,共同構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生態鏈。
(二)以學生為主體,統一基礎性需要
學生群體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主要服務對象其滿意與否是衡量“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效果的基本標準,也是衡量“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管理系統實際成效的基本標準。“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網絡管理平臺或系統在設計之初,就應嚴格遵循“學生本位”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當主角,時時刻刻把學生群體放在首位,把學生的需求做為系統開發設計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只有系統方便快捷、活動豐富多樣、記錄完善統一、評價真實可信,學生群體才能真正接受、真正信任“第二課堂成績單”。
(三)打造多層設計,滿足針對性需求
高校團委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主體和管理主體。系統設計必須簡單方便,一個繁瑣而復雜的管理系統是不可能真正為人所接受的,要么只有自身優化升級,要么就只有被更簡便的系統所替代。系統首先應當滿足高校團委系統規劃、科學設計、全面推進“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需要。
社會用人單位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成果檢驗者,“第二課堂成績單”在設計方面必須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要充分考慮到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和感受,系統設計應該為用人單位開設專門的學生信息查證入口,為用人單位對比篩選擬錄用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從而讓社會用人單位對于“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結果抱有信任感,為社會用人單位選擇學生、評價學生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朱九思.高等學校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則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83(02):1-17.
[2]傅振邦.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牽引,縱深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8(03):5-8.
[3]唐勇.基于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現狀及策略優化[J].高校共青團研究,2018(3):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