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農業農村局
慈溪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位于杭州灣南岸,區域總面積15.5萬畝。2018年,產業園成功創建為全國首批、浙江省第一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全域產業化、全域生態化、全域景區化”的創建目標,慈溪市拿出實招硬招,真金白銀地投、真心實意地干,推動產業園呈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產業園建成以來,已累計投入開發資金60億元,累計引進國內外大中型企業51家。2019年,產業園總產值49億元,今年總產值預計可達67億元。
深化多元融合提升產業融合含金量
深化主體融合,完善利益聯結。強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股份合作、訂單返利、績效分紅等模式,讓農戶充分享受二三產增值收益。產業園創新土地內股外租模式、探索財政涉農資金折股量化機制,目前,累計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入股土地面積1.1萬畝,入股農戶3800戶,讓農民成為既拿股金、又拿租金、還拿薪金的“多金”農民。同時,創新“企業+加盟農場”產業融合模式,實行最低保護價和優質優價收購,讓加盟農場參與企業經營利益分成。
深化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展銷產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80%,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4.2∶1,培養出一批如海通果蔬、正大蛋業等行業領先企業。構建了蔬菜、水果、蛋雞、生豬4條億元以上全產業鏈,其中18億元的蔬菜產業全產業鏈被認定為浙江省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
深化農旅融合,拓展農業功能。深化建設北部海韻風情農業觀光帶,塑造新慈湖農業綠谷農旅品牌,建成新慈湖千畝花海、桑田油菜花海、恒海蓮文化園、新浦葡萄公園等一批農旅文結合項目,啟動總投資300億元的農業硅谷項目,唱響春賞花、夏品果、秋收獲、冬養生的四季之歌,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
深化產村融合,實現強村富民。做大做強“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產村一體化,實現強村富民。如崇壽鎮傅家路村依托寧波(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通過物業經濟、村企結對的辦法,不僅讓鄉村產業留在農村,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而且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也從10萬元增長到462萬元。
推進三化聯動跑出產業融合加速度
推進農業品牌化。推進“三品一標”認證,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公共品牌價值。推出慈溪農產品整體公共品牌“慈農優選”,策劃設計慈溪葡萄區域公共品牌標識,通過中國農交會、浙江農業博覽會、網絡直播等,推動慈溪農產品組團進京入滬。目前,產業園已有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2個,“慈溪葡萄”入選2019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50強。
推進生產綠色化。圍繞“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優布局、重示范、聚要素、促融合,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循環農業、清潔田園等四大行動,構建主體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園區大循環的綠色發展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實現農田保潔、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秸稈資源化利用全覆蓋,建成有機肥綜合利用中心1個、區域秸稈處理中心3個,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農作物秸稈收集利用實現全覆蓋;推廣農牧結合、稻魚共生、立體種養、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循環農業新模式3萬余畝。
推進鄉村數字化。以國家數字鄉村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實施數字農場、數字工廠、數字鄉村、數字園區建設,建成省級數字工廠創建單位2家,新建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5個。積極開展“互聯網+”農業,通過“線上+線下”農產品營銷模式,發展農產品電商。正大農產品電商總部落戶產業園,2019年實現農產品電商零售8億元。
健全三大機制激發產業融合內生力
創新科技支撐機制。構建“一區多平臺、一企一院校、一項目一團隊”的三合一科技創新體系,建立杭州灣現代農業研究院、滄海慈湖農創客基地、國際食品研發中心三大創新驅動平臺,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謀劃新農人大學及相關研究院落地,打造中國農業硅谷。推動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創成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
優化主體培育機制。堅持內育外引,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性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骨干農業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100家、工商登記家庭農場72家。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和農創客培育計劃,獲批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共投入7000余萬元建設坎墩大學生農創園和滄海慈湖農創客基地,累計吸引集聚新農人大學生180余名,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320人。
完善金融服務機制。依托農戶小額信用擔保公司,免費為農戶等小微市場主體提供擔保,在保責任余額1.7億元。探索大棚設施、農機具、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試點,土地承包抵押貸款突破9.5億元。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擴大到26種,開展楊梅降水、南美白對蝦養殖氣象指數保險。成立全國首家村級保險互助社和鎮級保險互助聯社,11家資金互助會完成資金互助貸款5113萬元。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