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霞
穩企業,是寧波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給企業經營發展帶來諸多難題和挑戰。
好時不擾,難時出手。“面對疫情沖擊和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企業迫切需要‘上接天線。這時,政府必須推企業一把,扶企業一程,助力企業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北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道。為此,北侖區進一步深化鋒領企服行動,投放機關黨組織資源到全區15個工業社區,為企業提供精準化、集約化、常態化服務,切實把機關黨組織組織力轉化為企業發展生產力。
這一年,鋒領企服行動充分彰顯紅色引擎作用,一個個事關企業生存發展的急難問題得到解決,一個個事關區域長遠發展的共性需求得到滿足,北侖區在經濟形勢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穩企業、增動能。在今年的企業復工復產戰役中,北侖區復工復產率位居全省39個工業強區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北侖區規上工業增加值達451.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量達42753萬美元,均位列寧波各區縣(市)首位。
不僅進企業 還要駐社區——打開政企交流雙向通道
“沒想到我反映的問題,這么快就給落實到位了,劉局還真給力!”看著公司圍墻邊上新建的綠化帶,今年國慶后新入駐靈峰工業社區的寧波微科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志偉贊嘆連連。
邱志偉口中的劉局,是寧波開發區投資合作局三級調研員劉樺林,也是北侖區鋒領企服隊第五組組長,負責靈峰工業社區企業服務工作。11月5日,劉樺林到微科光電走訪時,邱志偉向他反映:“公司周邊的公共綠化尚未建造,影響了企業的整體形象。”第二天,劉樺林帶著企業的訴求找到了具體負責此事的大碶經濟開發總公司。
“這主要是因為微科光電周邊的一家企業還在施工,綠化需要另造預算,相關程序還在審批。但企業的需求我們一定會重視。”大碶經濟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張仲一當場拍板,“一個月內解決好這個問題。”
自今年4月29日接受組織安排,擔任鋒領企服隊第五組組長以來,劉樺林已走訪了靈峰工業社區半數以上企業,宣講相關政策50多批次,收集問題30多個,并做到件件有答復、件件有落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今年4月,北侖區在原有駐企服務員一線助企服務的基礎上,根據工業社區規模大小、產業特點和需求類型,選派經濟工作經驗豐富的退出現職領導干部、職能部門業務骨干、優秀年輕干部等50余人,組成8支鋒領企服隊,常駐全區15個工業社區,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有了鋒領企服隊后,企業和工業社區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可以交給他們。而鋒領企服隊解決不了的問題,則交給鋒領企服聯盟。為承接鋒領企服隊遞交的各類“疑難雜癥”,北侖區統籌整合發改、經信、人社、金融等25個涉企職能部門力量,形成鋒領企服聯盟,并建立問題解決責任清單,以組團方式為企業開展集成服務。
每年6—8月,是中藥原材料的季節性囤貨旺季。但受疫情沖擊,種植戶不再接受賒賬購買,要求客戶現金采購。這讓寧波中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明急得團團轉:“一旦錯過了采購節,接下來的業務可沒法開展了。”
由于這家企業廠房和設備均已做過抵押貸款,在已無抵押物的情況下,要再獲銀行貸款并非易事。收到鋒領企服隊轉交的這一問題后,鋒領企服聯盟成員北侖區金融辦十分重視。由于事情緊急,北侖區金融辦主任胡穎琛帶著區金融專班成員及多家銀行上門對接。在北侖區金融辦的協調下,最終,北侖農商行給予了企業1000萬元的廠房二次抵押貸,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在如何把服務送到企業心坎方面,各級部門都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大力氣。這些都指向一個共同的邏輯:打開政企雙向交流通道,及時有效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北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鋒領企服行動讓干部不僅進企業,還要常態化入駐社區,政企在頻繁的交往中,構建起了良性的溝通互動機制,這讓雙方切實拉近了距離、增進了互信。
既要“一企一策” 也要解決共性問題——用心用情助推企業發展
“從各鋒領企服隊報過來的‘企業問題流轉單來看,融資難融資貴,是困擾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共性問題。”鋒領企服聯盟成員單位骨干、北侖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區金融辦)副局長(副主任)伊海江進一步分析,造成這一難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小微企業普遍缺少有效的抵押物,絕大多數都需要銀行信用貸款。
“只要能解決問題,我們都是十分愿意為企業跑腿的。”伊海江坦言,今年3—6月,企業經營受到疫情嚴重沖擊,有時一天能收到三四十家企業的融資需求。經過走訪統計,全區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超過1600家。
既要“一企一策”,也要形成解決共性問題的機制。“這不僅是區委對深化鋒領企服行動的要求,也是企業的共同期盼。”伊海江說,面對不同市場主體,北侖區金融辦對共性問題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今年4月,北侖區在全市先行試點啟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提升專項行動。預計兩年內,五大國有銀行寧波市分行將對北侖區制造業投放230億元中長期信貸,最低利率3.65%,大幅降低企業融資成本。6月,北侖區金融辦聯合駐霞浦街道的鋒領企服隊,召開物流行業融資對接會,50家物流企業獲得13家銀行給予的1.135億元授信額度。8月,北侖區又率先在全市試點“掃需求”專項行動,各街道及全區8支鋒領企服隊廣泛動員企業注冊登記,以便企業根據自身情況菜單式選擇銀行融資。截至11月23日,該區已有1649家企業獲得4.35億元銀行融資。
在靈峰工業社區,劉樺林在走訪企業時發現,社區企業實力很強,全國模具行業的20強企業中,有11家在社區內。但土地指標緊缺,成為目前制約轄區不少企業產能擴張的重要因素。劉樺林介紹,社區企業大多為裝備制造類企業,因為生產設備多在10噸以上,很多企業無法建多層廠房,導致這些企業畝均稅收很難達到區里的要求。“社區80多家企業中有20多家來找我反映過土地問題,希望政府能給予解決。”劉樺林說。
面對土地共性需求,劉樺林一方面向企業積極宣講區里的相關土地政策,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努力向政策要求的方向提升,另一方面,他積極向自己的工作單位——寧波開發區投資合作局推薦優質項目。在他的努力下,目前,有10家企業項目進入投合局優質項目儲備庫。“入了庫,項目就可優先得到土地指標了。”劉樺林說。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無論是土地、融資等“關鍵大事”,還是停車、綠化等“民生小事”,鋒領企服隊全都用心用情去推動解決。鋒領企服隊第一組組長、北侖區公共項目建設管理中心原黨委書記吳鵬程在大港工業社區走訪企業時,20多家企業向他反映了停車難、亂停車問題。為此,他首先聯系寧波市公安局北侖分局交警大隊加派警力加強巡邏,并對道路上的停車位做到可劃盡劃,初步解決了亂停車的問題。同時,他還積極與城管、發改、投資控股公司等多個單位協商解決停車難問題。經多次溝通協調后,這一問題有了解決方案:由北侖區城管局作為項目業主對大港工業社區的莫干山路、北海路、南海路等5條道路進行適當改造以增加停車位。這一方案最終被列入2021年度北侖區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名單。該項目預計投資逾千萬元,建成后,可新增1000多個停車位,將惠及周邊逾百家企業員工。
“在駐點服務中,我們始終把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吳鵬程說,這不僅為推動企業發展打下了“強心針”,也為密切黨群關系、政企關系添加了“黏合劑”。
既要企業得實惠 也要干部得成長——政企關系進入新境界
因在鋒領企服行動中表現出色,今年11月,伊海江從科級干部被提拔為北侖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區金融辦)副局長(副主任)。劉樺林也因長期駐工業園區服務企業成效顯著,被評為“寧波市擔當作為好干部”,并從四級調研員晉升為三級調研員。
記者了解到,鋒領企服行動目前已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3600余個。在企業得實惠的同時,一大批機關黨員干部也在服務企業一線砥礪了品質、增強了本領。“鋒領企服行動充分盤活了干部資源,點燃了干部干事熱情,讓退出現職領導干部有了新的作用發揮平臺、年輕干部有了新的能力歷練平臺。”北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北侖區有27名干部因在“兩手硬、兩戰贏”中表現突出,得到提拔使用,28名干部職級得到晉升。
“鋒領企服行動對干部作風轉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劉樺林告訴記者,鋒領企服隊隊員中,年輕干部居多,他們平時接觸企業的機會少。如今,通過走企業進社區,他們充分了解到企業的難處,在服務企業時也就更加細致熱情了。
今年7月,北侖銀潤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想招聘一名海外工程師。因不知道聘用手續如何辦理,向劉樺林求助。“我們五組組員、區科技局干部盧建祥收到這一問題后,連夜把招聘所需的流程、表格整理出來,還一并附上了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注意事項、生活手冊等資料。”劉樺林說,這份“超額”服務讓銀潤工作人員十分感動。
鋒領企服聯盟由25個部門組成,各駐社區服務隊收集上來的問題該交給哪個部門?北侖區發改局政策處理科科長陳明波所在的應急組做的就是責任分解的工作。作為鋒領企服問題解決工作聯絡員,陳明波把這一環節的工作形象地比喻為“問題中轉站”:“對各服務隊提交的涉企問題,我們這邊進行分析研判后,再由機關工委向各職能部門派單。”
讓陳明波印象最深的,還是今年1月底到2月底的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到單位,晚上10點多下班,4部應急專線最多的時候一天接了300多個電話。”陳明波說。這段披星戴月的日子雖然忙碌,但也不斷激發著他的使命感,讓他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身上肩負的責任。
對分解到位的問題,該如何避免“一分了之”?北侖區堅持以企業滿意度評價工作實效度,綜合采取“組織考、企業評、實績比”的工作評價方式,實施“組織評干部、千企評機關、機關工委評部門黨組織”的三項聯評聯考機制,并將結果運用到干部提拔使用、機關目標管理考核及黨組織星級評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問題“發現—交辦—辦理—反饋—評估”的完整閉環。該區開展的“千企評機關”活動數據顯示,企業對機關的滿意率達到93%。
“企業負責茁壯成長,政府負責陽光雨露。”北侖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鋒領企服行動就是要通過努力打造更優的政企關系,讓企業放心、安心、舒心地成長。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