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巍,雷宗建
(1. 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1;2. 湖北省高速公路實業開發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1)
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實時、準確、高效的,支持運營管理高層決策、中層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平臺,實現行政辦公、運營監控、收費管理、服務區運營、施工監控、路況監測、養護管理、應急指揮調度等運營養護全過程的信息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1-2]。我國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產業發展有政策鼓勵和技術支撐,市場潛力很大,但目前發展比較滯后,需要進一步引導市場應用,推動產業發展。
目前,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等已上升為國家戰略[3],信息化正成為交通運輸系統的顯著特征,對行業治理體系和服務模式將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交通信息化發展正值前所未有的機遇[4]。2013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后在《關于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等文件中提出,要加強高速公路信息化發展統籌規劃,推動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加強信息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推進信息管理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提升決策支持能力[5-6]。這些政策為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產業發展帶來契機。
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理念已提出多年,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高峰論壇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屆,尤其是廣東、江蘇等發達省份因運營里程高峰出現更早,早在2002年便提出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設思路。但各省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發展不平衡,即使發展領先的廣東省深圳市,也主要是在養護管理信息化方面基本實現路況信息采集與養護業務協同管理。滯后原因如下。
1)建設投入不足。目前各省高速公路還處于建設高潮,資源和政策都向新建傾斜,除在ETC收費、運營監控方面外,多數省份對運營管理的信息化思考不深、投入不足。
2)需求把握不足。信息化系統開發企業非交通行業,難以從運營管理全過程深層挖掘需求,導致相關信息化產品實用性不強甚至與管理脫節,制約了產業發展。
3)市場挖掘不足。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交通管理信息化投資額超過100億元。事實上,市場需求是用好的產品挖掘和引導出的,若真正能從管理者角度思考并開發出顯著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率的信息化產品,挖掘出的市場潛力遠不止于此。
1)高速公路里程規模快速擴大,需要信息化管理以增效: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5萬km,未來還將超20萬km。管養里程的急劇增長,需要信息化輔助提高管理效率,減少建設與運營管理任務和難度。
2)高速公路愈發傾向企業化運營,需要信息化管理以降本:各省相繼成立了交通投融資平臺,按照企業化模式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高速公路,急需依靠信息化輔助手段精簡機構和人員,以便集約高效、降本提質。
3)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新技術快速發展且逐漸成熟:尤其是5G移動互聯、地理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飛速發展,為管理信息化發展減輕了各類技術障礙。
國內各省對管理信息化的需求都較為迫切,部分省份在交通信息化產業發展上已初具規模,但多數省份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受制于體制、技術、業務等方面的壓力,在運營管理信息化產業發展上還有諸多挑戰。
1)缺乏統籌規劃、難達預期效果打擊了建設積極性。行業缺乏頂層設計和建設標準,導致各地發展自成體系、功能厚此薄彼、實際與需求脫節,建成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打擊了各省建設的積極性。
2)重建設、輕維護觀念導致信息化建設難以執行。多數省份高速公路仍處于建設高潮,而信息化發展投入大、見效慢、效果難以量化,導致重視度不夠、積極性不強。
3)建設期缺乏統籌規劃導致后期信息化改造難度大。為節約高速公路新建成本,除基本的運營收費、關鍵節點監控外,較少考慮信息化發展需求,導致后期信息化改造成本較大,制約了進一步投入。
在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統領域,地域性體現在:①市場分散,行業集中度不高,龍頭企業整體份額低于1/4,大企業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②各地傾向于選擇本地企業實施信息化項目,如皖通科技、新大陸分別在安徽、福建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第一;③未來信息化將處于行業快速上升期,大企業有望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小企業甚至面臨重新洗牌,發展面臨挑戰。
交通信息化產業領域的多數企業存在以下問題:①高端人才數量欠缺,即使技術人才儲備初見成效,但職業經理人、市場運作等人才數量明顯不足;②核心競爭力產品數量不足,多數信息化產品應用范圍有限且還在不斷優化,尚不能持續盈利形成核心競爭力;③相關產業業績積累不足,多數企業發展期限短、業績積累較少、行業知名度不高,為省外開拓增加了難度。
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設的道路坎坷,但信息化發展是必然趨勢。信息化企業應主動挑戰,率先發展,樹立領域標桿。按照“概念超前、技術領先、高效適用”原則,開發一系列可持續盈利、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產品,實現要素資源數字化、行業管理協同化、管理決策智能化、信息服務便捷化,滿足客戶管理科學高效、降本提質的目標需求[6]。信息化平臺架構見圖1。
圖1 高速公路運營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架構
結合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大數據存儲分析需求,將高速公路地理、路產、路況、監控、養護、結構健康監測等信息與電子地圖有效融合,以直觀的方式將數據與電子地圖進行鏈接,建立高速公路路網數據庫和基于電子地圖的可視化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不同層級用戶對海量信息的可視化集中管理。管理人員可通過地圖縮放點擊或輸入位置,查看、調用任意節點的數據信息。
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平臺是集行政、收費、養護、安監為一體的門戶平臺,不僅能為高速公路運營公司、服務區公司、收費管理所、路政、交警、養護單位提供各自獨立的網絡化辦公平臺,還能為路政執法、路產管理、運營收費、養護管理、應急救援等提供集約化的數據共享和在線協同平臺,實行集約化、標準化的全面管控,有效提高運營管理質量和效率。
結合高速公路新建工程、日常養護、專項工程養護、應急養護以及養護考評的管理層級、工作內容和流程,針對性開發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借助系統平臺和互聯網技術,實現各類養護工程項目的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管理。通過系統平臺的集成辦公和全過程監督評比作用,打造“陽光”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和管理效率。
大數據之“大”絕非可以想象的邊際,拓展維度、充分挖掘所帶來的效益也無止境。隨著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監控的不斷深入,運營數據越來越龐大。利用這些數據使相對獨立的“數據孤島”互聯互通,挖掘這些數據資源的關聯,服務運營管理和公眾出行,能夠為運營管理、養護規劃、應急搶險提供決策輔助和跨部門、跨區域協作。例如,分析交通流量、車型比例可指導路網建設和改造規劃;分析交通事故信息可指導路段改造、交通誘導、危險預警、救援資源儲備規劃;分析道橋養護歷史、技術狀況及發展規律,可指導路網級養護規劃、方案優選、養護資金優化分配等決策。
應急指揮調度平臺主要包括應急信息采集、實時圖像傳輸、應急資源管理、應急預測預警、應急指揮聯動、應急輔助決策、應急檔案管理等,為決策者及時、科學處置應急事件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和可視化實戰指南。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應急指揮中心,為不同應急救援單位提供聯動平臺。
例如,通過定點信息采集和上傳,隨時可視化查看和分析高速公路資產運營狀況;實時定位救援設備、救援車輛、醫院等應急資源的位置、數量、狀況、聯系方式等,便于快速調度;應急事件發生后,能夠及時預警并推送最科學的救援方案、最合理救援路線、最近的應急資源等,為應急指揮提供參考決策。
對于高速公路信息化市場來說,客戶拒絕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功能不滿足實際管理需求。對客戶需求的把握越準,可挖掘的市場容量也越大。信息化企業要積極與地方交通行政單位和投融資平臺溝通,從提升管理效率和節約管理成本角度,主動思考和把握管理需求,針對性開發一系列科學實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產品,尋求各地政府的行政支持,主動引導需求和撬動市場。
各省交通行業本身具有很大的信息化市場,信息化企業要加強區域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平臺的頂層設計、軟件開發和硬件改造,以地方投融資平臺為試點,將其在全國率先建成為精品工程、樣板工程,舉辦高峰論壇邀請交通部及各省考察交流,破解信息化需求矛盾的同時,打造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行業品牌,為進一步在全國乃至全球業務的開拓奠定基礎。
信息化企業要打破傳統信息產品的經營思路,由前端開發和短期盈利轉變為后端服務和長期盈利,試行“了解需求—定制開發—免費使用—長期維護—數據應用服務”,走出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1)定制開發、免費使用,拓展市場的廣度。根據客戶運營管理模式,量身定做和免費使用,快速積累客戶資源,擴大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
2)更新維護、服務咨詢,提升業務的質量。在產品使用中,逐步衍生軟硬件更新換代改造業務,為客戶挖掘數據信息價值,提供交通規劃、養護規劃、管理決策等大數據咨詢服
務及衍生業務,由單一的信息化產品開發商向綜合運營服務商轉變。
3)主動作為、發散聯系,延伸業務的深度。在上述服務中培養良好客戶關系,進而開拓道路資產及路況信息采集、路況檢測與評定等相關輔助服務,合作承擔其他智能交通項目建設、維護和改造業務。
事實上,多省交通投融資平臺正由高速公路投資向港口、物流、機場、鐵路等綜合交通投資轉型,形成以點帶面的區域性發展[7]。信息化企業應把握這一新形勢,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促進各板塊業務協同和產業增值。
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技術創新基礎上,積極參與智慧港產城、現代物流、智慧服務區、生態新鎮、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設。要堅持“整合、應用、服務、效益”的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各板塊數據信息的共享機制和通道,拓展和挖掘各板塊間的信息關聯形成數據島鏈,放大數據功用效應形成相互應用、指導和促進。
例如,分析客貨流和集散信息,可指導物流業務、物流中心建設規劃;以服務區作為客運與現代物流轉運中心,降低物流運營成本,提高物流集散效率;分析公眾類型和路徑習慣,通過手機APP等公眾信息服務平臺,針對性定向引領生態新鎮旅游和養老地產等。
我國正在5G通信、人工智能發展上“彎道超車”,這將為國內交通信息化發展提供重要硬件條件和技術保障。隨著高速公路建設漸近尾聲,各省交通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也將由“強化基建”向“優化服務”轉移,從而依托優質服務體驗吸引客流、增加收費。信息化企業應把握契機,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開發有助于提質增效的信息化產品引導產業需求,創新盈利模式保證可持續發展,這既能促進高速公路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自身做大做強。
[ID:00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