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喆,張 琦,翁家俊,王美君,陳 浩
(1.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330004; 2.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330004; 3.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330019)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首見“痰飲” 之病名,它是由機體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局部水邪停留的一種病變,根據停聚部位的不同分為“痰飲” “懸飲”“溢飲” “支飲”[1]。《素問·經脈別論篇》云: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故痰游溢諸經,內擾臟腑,外竄肌膚,病位較廣,可變化為濕痰、食痰、火痰等,引發咳、喘、悸、眩、腫、小便不利等種種病證,故云 “百病皆由痰作祟”[2]。痰性粘滯,易兼他邪,變化多端,若失治誤治,或治不得法,則易變生他證,纏綿難愈,中醫對痰證的研究源遠流長,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經驗[3]。
《中醫方劑大辭典》 收載了自秦漢時期至1986 年底1 800 余種中醫藥,以及有關文獻中有方名記載的9 萬余首方劑,是目前載方最多、資料最全、考古較精確的方劑大典[4]。故本文通過收集該辭典中治療痰飲的方劑來建立數據庫,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總結歷代相關方劑配伍規律,為該病證臨床診治及新藥研發提供基礎。
1.1 方劑來源 《中醫方劑大辭典》 中收載主治病證為痰飲的方劑。
1.2 數據處理
1.2.1 納入、排除標準
1.2.1.1 納入標準 納入《中醫方劑大辭典》 中收載治療痰飲的方劑,包含“痰證” “飲證” “留飲” 等。
1.2.1.2 排除標準 ①不符“1.2.1.1” 項下納入標準者;②主治及臨證中雖含有相關關鍵字,但不是主要癥狀的方劑;③方名不同而組成相同的方劑不再累計,方名相同而組成不同的按不同方劑累計;④方劑中含有2015 年版《中國藥典》[5]、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十三五” 規劃教材《中藥學》[6]及《中藥大辭典》[7]均不收錄的藥物。
1.2.2 數據規范化 以2015 年版《中國藥典》 為標準,并參考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十三五” 規劃教材《中藥學》 及《中藥大辭典》 對藥物名稱進行規范,同種藥物不以地域、炮制方法、別稱區分,均作為為同種藥物,如“桂心” “官桂” 統一為“肉桂”,“生半夏” “法制半夏”統一為“半夏”,“廣皮” “橘皮” 統一為“陳皮” 等,但性味歸經相差較大者,如“生地黃” “熟地黃”,“川牛膝”“懷牛膝” 等均按不同藥物進行累計;僅計基本方藥,不計臨證加減藥物;合用方劑算作一方,如治療支飲、寒飲咳嗽、胸滿不舒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兩方同用,故按一方累計;為令數據更具典型性,去除對性味的修飾詞,如微寒、微甘統一為寒、甘。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數據由雙人分布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0,再交由第三方進行審核校對,最終建立痰飲病證方藥數據庫,并對頻次、藥物類別、性味、歸經等進行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 中的Apriori 算法對藥物進行關聯分析,設置最小支持度為10%,最小置信度為60%,得到常用藥對和藥組,并通過關聯網絡圖展示結果。采用SPSS 22.0 軟件對統計頻數較高的前16 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變量間的相似性測度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將相似度較高的數據歸為同一類,把互相疏遠的歸為不同類。
2.1 中藥出現頻次 《中醫方劑大辭典》 共收入785 首治療痰飲方劑,根據“1.2.1” 項下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發現符合條件的有733 首,含305 味中藥,出現頻次共5 255 次,具體見表1。由此可知,有16 味中藥出現頻次≥60 次,排名前10 位的依次為半夏、甘草、陳皮、茯苓、白術、人參、肉桂、天南星、干姜、枳殼。

表1 中藥出現頻次(≥60 次) 統計
2.2 用藥分類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十三五” 規劃教材《中藥學》 將中藥功效共分為21 類,按照各類中藥出現頻次、頻率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由此可知,出現頻次最多的前五位依次為化痰止咳平喘藥、補虛藥、理氣藥、溫里藥、清熱藥,累計出現頻率達63.73%。

表2 用藥分類統計
2.3 藥性 中藥按藥性可分為溫、寒、平、熱、涼5 類,每1 味中藥對應1 種藥性。本研究發現,各藥性出現頻次共5 152 次,前三位依次為溫性藥(2 460 次) >寒性藥(1 254 次)>平性藥(992 次),累計出現頻率達91.34%,具體見圖1。

圖1 藥性統計
2.4 藥味 中藥按藥味可分為甘、苦、辛、酸、淡、咸、澀,每1 味中藥可有多種對應藥味。本研究發現,各藥味出現頻次共8 663 次,前三位依次為辛味(3 051 次) >苦味(2 507 次) >甘味(1 926 次),累計出現頻率87.77%,具體見圖2。

圖2 藥味統計
2.5 歸經 歸經是通過臟腑經絡進行劃分,每1 味中藥可歸屬多條經脈。本研究發現,各歸經出現頻次共14 853次,前三位依次為脾經(3 431 次) >肺經(2 962 次) >胃經(2 475 次),累計出現頻率達59.19%,具體見圖3。

圖3 歸經統計
2.6 關聯規則 通過IBM SPSS Modeler 18.0 軟件對16 味高頻中藥進行Apriori 算法,設置最低條件支持度(S) 為10%,最小規則置信度(C) 為60%,提升度最大前項數為3,提升度(L) 大于1.0,結果見表3~5、圖4。由此可知,共得到21 條藥對與藥組關聯規則,包括二項關聯11條、三項關聯8 條、四項關聯2 條,其中半夏-甘草支持度最高,半夏-天南星置信度最高,茯苓-白術、甘草提升度最高;當設置支持度≥15%時,核心藥物組合為半夏-人參-陳皮-茯苓-白術-甘草。

表3 二項關聯規則分布(支持度≥10%,置信度≥60,提升度>1)

表4 三項關聯規則分布(支持度≥10%,置信度≥60,提升度>1)

表5 四項關聯規則分布(支持度≥10%,置信度≥60,提升度>1)

圖4 各中藥之間關聯網絡
2.7 聚類分析 通過SPSS 22.0 軟件對出現頻次≥70 次的14 味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得到4 個組合C1~C4,分別是C1 木香、青皮、干姜,C2 黃芩、枳實,C3 白術、茯苓、人參、肉桂,C4 陳皮、半夏、甘草、桔梗、枳殼,具體見圖5。
3.1 主要用藥分析 在《中醫方劑大辭典》 治療痰飲的733 首方劑所涉及到的高頻藥物中,化痰止咳平喘藥的使用頻率最高,以溫化寒痰為主,代表中藥為半夏、天南星;補虛藥以補氣藥、補陰藥最常見,代表中藥為甘草、人參、白術;理氣藥以枳殼、木香、青皮為代表;溫里藥以肉桂、干姜為代表,由此可知,化痰止咳平喘、補虛、理氣、溫里為治療痰飲病證的主要用藥偏向。在治療痰飲時,首先要辨別痰證之性質,分清寒熱燥濕之不同而選用相應的方劑,用藥規律應切合痰飲病的病因病機觀與治則治法,例如對于咳嗽痰黏難咳或有咳血傾向者,則不宜應用辛溫燥烈之劑;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潤之品以防雍滯留邪[8]。

圖5 高頻中藥聚類分析
3.2 高頻藥物藥性、藥味、歸經分布分析 對治療痰飲的藥性、藥味進行頻數統計時發現,治療痰飲的中藥藥性多選用溫、寒性藥物,藥味多為辛、苦。采用溫性藥物時,多取其溫陽化飲、燥濕行氣、健脾益氣之效;采用寒性藥物時,多取其清熱瀉火、清化熱痰之效;辛味能行、能散、能潤、能燥,具有燥濕行氣、解表祛飲的作用,如半夏、陳皮、厚樸等,多用于濕痰寒痰咳嗽的治療[9];苦味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清熱燥濕、瀉火存陰的作用,如杏仁、黃芩等,多用于火郁、痰癰的治療。對于多種證型并存的痰飲患者來說,須諸藥合用,標本具治,攻補兼施。
圖3 顯示,歸經以脾經、肺經為主。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脾兩臟是保證津液正常代謝的重要樞紐,若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濕生痰,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則失其宣降而致痰嗽喘咳,此病其標在肺,而其本在脾[10]。肺主治節,司呼吸,為水之上源,可通調水道,外邪侵襲肺時,可導致肺失宣降,或郁而化熱、化燥傷津,均可灼津為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居中焦,主運化升清,為后天之本,若脾運化不力或脾氣虛弱,可使水濕不行,停聚為痰飲,故從脾治療痰飲當為治本之法。
3.3 關聯規則分析 對中醫治療痰飲方劑中的核心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發現藥物組合頻次較高的藥對多為苦溫燥濕、補氣健脾之品,可信度較高的藥對有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等中藥的不同組合形式,四者也是二陳湯的組成,其組方嚴謹,配伍精當,燥化之中寓運行之法,重在治脾以消痰,為治療濕痰證之基礎方,也反映出藥對頻次挖掘與傳統中醫治療痰飲在用藥上有一定的吻合度。其他藥對與藥組主要是化痰止咳平喘藥、補虛藥、理氣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的不同組合。
圖4B 顯示,蘊藏治療痰飲的核心組方為六君子湯,由半夏、人參、陳皮、茯苓、白術、甘草6 味核心藥物組成,該方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性味甘溫和緩,適脾欲緩喜燥之性,可使脾胃健運,諸痰悉除。另外,關聯規則網絡圖中還有諸多治療痰飲經典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苓桂術甘湯、木香順氣丸、溫膽湯等,故在治療痰飲時可根據患者不同癥狀選擇以上藥物進行組合施治[11]。
3.4 藥物聚類分析 對治療痰飲方劑中的核心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形成4 個聚類方C1~C4。其中,C1 為木香、青皮、干姜相伍,木香行氣健脾,青皮散結消痰,干姜溫陽化飲,為理氣藥與溫里藥相伍組合,可治食積生痰、胸悶腹脹等痰證;C2 為黃芩、枳實配伍,也是清熱化痰行氣組合,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兩者配伍治療氣郁化火型痰證時具有較好臨床療效;C3 為白術、茯苓、人參、肉桂配伍,有健脾理氣、溫陽化飲功效,它作為四君子湯加減,加肉桂以溫陽化飲,對脾陽虛弱、寒痰停滯類病癥而言,正是四君子湯司其法而不易其方的體現;C4 為陳皮、半夏、甘草、桔梗、枳殼相伍,也是化痰止咳平喘藥、理氣藥、補虛藥相配伍,它作為二陳湯加減組方,體現了燥濕滲濕則不生痰之理。另外,聚類分析還顯示應注重補虛藥的使用。
《黃帝內經》 曰: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人體以陽氣為本,痰飲水濕之邪則屬于陰邪,易傷人陽氣,陽被傷,則水液更加難以運化,標為飲邪充斥肺胃,故“以溫藥和之“是扶正之根本”[12]。本研究通過對《中醫方劑大辭典》 中治療痰飲的方劑進行頻數分析及關聯分析,初步得出了歷代醫家的用藥組方規律,發現治療時多用化痰止咳平喘藥(半夏、天南星、桔梗等)、補虛藥(甘草、人參、白術等)、理氣藥(枳殼、木香、枳實、青皮等)、溫里藥(肉桂、干姜等),以燥濕化痰、健脾行氣、溫陽化飲、清熱利濕為主,臨證常用二陳湯加減、四君子湯加減[13]。以上數據挖掘結果與痰飲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基本相符,對當代醫家臨床辨證施治用藥、探索相關治療新思路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