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信奎,余 鵬,蔣維維,周雪敏
(簡陽市人民醫院,四川 簡陽 6414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在所有類型的肝硬化(如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等)患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若持續進展,可發生原發性肝癌[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分析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期間簡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與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發原發性肝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等得到確診,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患有肝轉移癌、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這100 例患者的年齡為45 ~70 歲,平均年齡為(55.59±2.12)歲。將其中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其中50 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發原發性肝癌患者設為觀察組。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其年齡、性別、是否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吸煙史、飲酒史、是否合并有脂肪肝、糖尿病、是否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及其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是否呈陽性等〕進行對比研究,并對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總結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所占的比例、有肝癌家族史患者所占的比例、有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患者所占的比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例、有吸煙史患者所占的比例、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患者所占的比例、HBV-DNA 呈陽性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對照組患者中此類患者所占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的年齡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中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患者所占的比例、合并有脂肪肝患者所占的比例及有飲酒史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對比
對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相關因素(包括性別為男性、有肝癌家族史、有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合并有糖尿病、有吸煙史、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HBV-DNA 呈陽性)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合并有糖尿病、有吸煙史、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及HBV-DNA呈陽性是導致其并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對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此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且患者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趨勢[2]。臨床研究表明,原發性肝癌的發生主要與患者患有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及遺傳因素等有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肝硬化的一種常見類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若持續進展,可發生原發性肝癌。本次研究中,對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合并有糖尿病、有吸煙史、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及HBV-DNA 呈陽性是導致其并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這郝婷婷等[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導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發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其合并有糖尿病、有吸煙史、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及其HBV-DNA 呈陽性。臨床上應重點對存在上述危險因素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進行治療和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