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欽元 丁勝
摘 要:在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創造效益似乎成為了永恒的主題。而與此同時,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卻逐漸減少。本文分析人類文明史及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現狀,以生態興則文明興為中心理念,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必要性,探究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借助支付寶旗下螞蟻森林的案例,發掘日常生態文明建設新思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綠色生活;螞蟻森林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1-00-04
1 人類社會從初生到如今經歷了三個文明階段
第一,原始文明:這一文明階段是從人類社會誕生開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期。最開始人類的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饋贈,狩獵是主要的日常活動,這一時期人類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對石器的創造以及對火焰的運用上;此后,人類社會進入男耕女織的農業時代,對大自然的開發也由此開始,為了不再完全依賴大自然,人類開始了長達一萬多年的農耕、畜牧等生產活動。
第二,工業文明: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拉開了工業文明的序幕,在此后的100多年間,隨著蒸汽技術、電力以及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人類儼然開始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在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對大自然的索取也日益無度,熱衷于征服大自然的人類,在生態、資源、人口等方面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第三,生態文明:繼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階段——生態文明。這是人類主流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已能自覺地把自然生態效應納入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內,并且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精神和物質文明的新的歷史時代,也是人類尚在探索前行并寄希望于其上的光明未來。
2 生態文明的內涵、必要性及現狀
2.1 生態文明內涵
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在人類陷入重重危機之時,生態文明帶來了黑暗中的一絲光明。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條件之一寫入報告。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為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大文明也反映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四者相互獨立卻又相輔相成,共筑我國現代化建設文明體系[1]。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會議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面對如今資源緊張、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態勢,人類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將其融入經濟、文化、政治建設等多個領域;此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綠水青山。
2.2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不斷開拓創新,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給人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而由此產生的代價卻是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的文明之火隨時面臨著熄滅的危機。大氣污染、資源匱乏、水土流失等問題一方面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另一方面更制約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歷史上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是人類陷入舊時代困境的漩渦中掙扎、試圖在黑暗中尋求一絲生機而產生的。早已獲得世界大多數國家認可的生態文明就是新時代的一個起點。
生態文明要求樹立人、生物和環境友好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價值觀、道德觀,拋棄傳統工業文明的重個人價值和享樂價值的觀念,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唯物主義觀,以及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觀[2]。與消耗自然的工業文明不同,它利用生態優勢推動現代化進程,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2.3 我國生態文明現狀
我國占據9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但水資源總量僅占全世界的6%;耕地面積總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10%;石油、天然氣不超過世界總量的1.8%、0.7%,礦產資源占世界總量不超過10%。我國擁有世界上近20%的人口數,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中國人均資源占有率極其低下。水資源人均占有率不超過世界人均水平的25%,耕地人均占有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3]。據統計,21世紀初期,我國GDP較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了10倍,且每1萬元GDP產生的原煤消耗和每1萬元工業產值的水資源消耗都已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然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嚴重代價便是生態被大肆破壞、自然資源消耗過度。
為此,國家提出了相關政策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大力開展生態產業發展和循環經濟建設,建設生態、社會、經濟三位一體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秉持尊重自然的理念,開源與節流并重,以最小的生態代價,高效利用資源,實現“高消耗,低產能”到“低消耗,高產能”的轉變。人類作為大自然中獨立的個體,如何盡自己的一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成為了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3 倡導生態文明綠色生活
要想解決已存在的生態問題,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廣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要求人們在日常行為中踐行綠色健康的理念,使其更加貼合自然;其涉及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公共交通出行、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節約用水用電、減少碳的排放等。并且綠色生活倡導綠色消費,不斷創新綠色方式,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人類的自覺行為[4]。
3.1 提倡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一種提倡節制的消費,其核心是增加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偏好,誘導消費者參與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減少或避免消費對自然產生破壞,追求消費品的循環利用。想要實現綠色消費,就需要人們尊敬自然、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逐步形成人與自然一體化的和諧消費體系,摒棄原有的鋪張消費、體面消費、排場消費等一系列不恰當的消費觀念;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克服人的“物化”傾向,達成一種保持物質與精神之間平衡的消費。從自己做起,杜絕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
3.2 主張綠色行動
綠色生活主張人們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自身的習慣性行為,需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從細節做起,善待環境:以步行和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車出行,避免使用各類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愛護花草樹木,按規定實施垃圾分類投放,減少使用有害環境的化學制品。總而言之,杜絕一切有害環境的行為,積極養成一切有利于環境的習慣,盡自己所能向身邊的人傳達生態文明環保觀念,帶動大家一起行動起來。此外,政府也應適時出臺相關政策,投入一定的資金來引導綠色行為,促使人們的綠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轉變為一種習慣。
3.3 不斷創新綠色方式
在遵循傳統綠色生活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并創新出一些更符合當下信息化社會的綠色生活新方式。互聯網已經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線上的云體驗相比傳統的一些生活方式更加高效、便捷、環保。在線繳納水電費、移動支付等功能在極大地提高生活效率的同時,減少了碳排放以及垃圾污染物的產生。隨著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的口號將漸漸成為現實,從最初的遙不可及到現在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5G將催生更多數字化應用場景。比如固定環境監測激光雷達攝像機、無人機、車載移動、5G終端等,使環境監測反應更及時,現場傳輸畫面更清晰。人工智能也能大大提升影像大數據挖掘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當此類高端技術被用于日常生活中時,人類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路途上更進一步。
4 案例研究——螞蟻森林
4.1 螞蟻森林現狀分析
螞蟻森林是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為用戶推出的個人“碳賬戶”,用戶根據自己每天的低碳行為,包括移動支付、步行、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車、減少出行(線上繳費)、減少碳的排放,便可以獲得一定的綠色能量。當綠色能量積攢到17.9kg時,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便會在阿拉善、酒泉、巴彥淖爾沙等漠地區,種下一棵梭梭樹[5]。梭梭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灌木,在-40℃~80℃的極端溫度下仍可正常生長,僅需非常少量的水,很短時間內便可生長到最長8米,17.9kg恰是一棵梭梭樹可以吸收的最大二氧化碳量[6]。綠色能量積攢得越多,可供選擇種植的樹種也就越多,其中包括油松(114kg)、樟子松(146.21kg)、胡楊(215.68kg)等。
隨著用戶不斷減少自身的碳排放,綠色能量不斷積累,一棵棵的梭梭樹在沙漠中不斷站起;當它們成長起來、匯成一片森林,便可以承擔起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的重任,成為亞馬遜雨林之外另一個地球之肺。據統計,螞蟻森林上線3年多以來,共有3億人參與此項公益,超過4萬畝的沙漠已“披”上了綠色的植被。截止到2018年中期,螞蟻森林用戶累計減排量達283萬噸,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同騎17小時單車;累計種植5552萬棵真樹,覆蓋面積超過76萬畝,預計控沙面積超過百萬畝。
4.2 螞蟻森林的成效
深圳新聞網曾做過一項測試,一輛排量1.6L的私家車和一輛地鐵從始發地到20公里外的目的地,往返一次的碳排放分別約為9.81kg和0.078kg,這是未將地鐵運載效率考慮在內的結果,按照0.078kg來計算一趟地鐵的人均碳排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若每一位用戶都減少私家車出行的次數,換乘地鐵出行,每兩次減少的碳排放便可抵上一棵梭梭樹一生吸收的二氧化碳量。5億用戶共同努力,開源與節流并重,真正做到還大氣一片清新,為大地增添一抹綠色。
螞蟻森林突破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局限性,使其從真正意義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支付寶團隊通過合理的運營,將生態文明建設“玩”出了新高度;迎合當下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戶,日常活動手指便可助力綠化。作為螞蟻森林廣大用戶中的一分子,筆者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公益項目給自身帶來的改變,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種植真實的樹木積累能量;不同于以往刻板的說教宣傳,利用互動的手段,使用戶之間迅速形成信息交流與行動的高黏度群體,從而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時,也加深了用戶心中對環保理念的認知[7]。以綠色能量換取一棵以自身命名的綠植扎根于沙漠,通過此用戶可以切身體會到自身與自然息息相關,時刻保持責任感,使日常生活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一種習慣。螞蟻森林,從當下看是增加了植被覆蓋率,為“生態興”作出了長足努力;長遠來看則培養了用戶的環保意識,起到了長久的教育作用,同時也在“文明興”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5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區的責任,而是生活在地球圈中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環境問題當前,沒有家國之分;在積極響應政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從自身做起,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應從我做起,由思想到行動、將傳統與創新結合,共同推進生態文明日常化建設。
螞蟻森林是一枚種子,但卻并不唯一。人們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身體力行地參與文明建設;用戶在賺取綠色能量種樹的同時,所做的減排行為更直接助力了生態文明建設。當無數種子被播下,會在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每日助力生態建設,促進文明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錢俊生,趙建軍.生態文明:人類文明觀的轉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1):44-47.
[2] 何天祥,廖杰,魏曉.城市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地理,2011,31(11):1897-1900+1879.
[3] 李紅衛.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J].學術論壇,2007,30(6):170-173.
[4] 楊雅琳,屠鳳娜,夏華.生態文明建設指向的社會發展問題[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8(03):35-37.
[5] 王可心.互聯網時代,從“螞蟻森林”看環境保護[J].通訊世界,2019,26(03):270-271.
[6] 林琪.螞蟻森林:今天你收能量了嗎?[J].環境,2017(08):76-77.
[7] 王丹靜,田曉迪.人際互動視角下“螞蟻森林”的環境傳播策略[J].記者搖籃,2018(08):117-118.
作者簡介:包欽元(1997—),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與審計,資源與生態會計。
通訊作者:丁勝(1970—),男,江蘇姜堰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管理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