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偉
摘 要: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十分嚴重,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研究發現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和個體自身四個方面。本研究通過對服刑未成年人的深入訪談,進一步發現在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眾多原因中,家庭問題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三方面的原因都與該原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針對這一發現,本文首先對導致未成年犯罪的家庭原因進行了概述,其次結合訪談結果分析了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學校、社會和個體自身三方面的原因分別是如何與家庭問題相關聯的,最后從家庭的角度就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主因;家庭;預防
一、引言
服刑在押的失足未成年人是青少年人群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從事了犯罪行為,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入監服刑。他們為什么會犯罪?已有的大量研究從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個體自身等方面進行探討[1][2][3][4]。但在眾多原因中,什么是主因?如何針對主因對未成年犯罪加于防范?這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已有研究對此尚不清晰。
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某未成年犯管教所,通過制定詳盡的訪談提綱,采取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在該所隨機抽取10名在押未成犯人作為訪談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深入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導致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基本都可以歸結為家庭、社會、學校和個體自身四個方面,但是這四個方面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影響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平行或累加的關系,它們的權重有所不同,其中家庭問題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因。為什么是這樣?如何加固家庭的第一道防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將對此加以探討。
二、導致未成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概述
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成員關系、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經濟情況等方面。而犯罪未成年人更有可能來自缺少父親或母親一方的“破裂”家庭,單親家庭與未成年犯罪的聯系最明顯[1]。從本研究所調查的10名訪談對象來看,他們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存在這些問題。
在訪談的這10人當中有6人家庭結構不完整,他們的家庭有的是離異單親家庭,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的,也有的是離異重組家庭。這些離異家庭中的父母都是因為感情長期不和才導致離異的,家庭關系可想而知。通過訪談了解到經歷過父母離異的受訪者大致都遵循這樣的成長軌跡: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父母的關就系不好,經常吵架打架,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陰影,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等到父母離異以后,他們更是沒有了家的感覺,而且破碎的家庭讓他們無心或無法繼續讀書,于是他們很小便從學校輟學;由于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他們都不愿留在家里跟負責撫養他們的單親家長一起生活,而是企圖自己出去掙錢養活自己,年紀很小就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心智還不成熟,辨別是非和抵御誘惑的能力較弱,加之缺乏監管,受到社會上不良環境的影響和一些人的誘導,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家庭破裂對未成年的不良影響是普遍性的,其影響的程度也是深遠的。
有關家庭教養方式對未成年人犯罪影響的研究也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張亞伶等得出的結論:未成年人犯罪與其父母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未成年犯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多采用嚴厲懲罰、拒絕否認、過分干涉、保護及偏愛的教養方式,而缺少情感溫暖、理解關愛和適當的保護[5]。在所訪談的對象中關于教養方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父母對他們過分嚴厲苛刻的。這種情況最為普遍。在有些受訪者記憶中,小時候只要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便棍棒交加,有說父母愛用老虎鉗夾自己的,有說父母常用搟面棍打自己的,也有的說從那時起就開始恨父母的,等等。這不僅讓這些未成年人從小便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情,心靈受創傷,產生仇恨心理,也讓他們習得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不良行為模式,為最終的犯罪埋下了隱患。二是父母對他們放任不管,不聞不問的。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得親子關系冷淡,讓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愛與溫暖,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另一方面也使得父母對他們的監管缺位,增大了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風險。三是父母對他們過分寵愛,百依百順的。這樣的教養方式極容易讓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對他們好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便會感到嚴重受挫,以至于做出極端的行為。在訪談的對象中有一例屬于這種情形,他給訪談者的感覺是對待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情感上很冷漠,問他在心理上需要什么時,他回答說心理上不需要什么,需要的是車、房子、錢。這樣一種對于情感很冷漠,而對于物質享樂十分熱衷的狀態令人擔憂。
關于家庭經濟情況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一項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抽樣調查顯示,在未成年犯中,較貧困的家庭占21.78%,非常貧困的家庭7.48%[4]。在本次研究的訪談對象中這一現象也比較顯著,絕大部分受訪者來自農村,父母是普通農民或工人。他們中不少家庭由于父母一方長期生病、或是遭遇意外事故而導致家庭的經濟狀況長期相對困難。從訪談的資料來看,有一例受訪者家庭經濟很困難,他曾多次參與搶劫,在說到犯罪動機時他只是說想弄錢花。但除此以外,從訪談資料上很難看到家庭經濟情況與未成年人犯罪之間的直接關系。因此,關于家庭經濟情況與未成年人犯罪之間的相關程度和影響機制尚需進一步探討。
三、家庭問題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過:“問題少年是問題父母的產物。”盡管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眾多且作用機制復雜,但是筆者在總結以往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認為在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眾多原因中,家庭問題(主要包括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成員關系)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都是與家庭原因相關聯的,并且都是家庭問題的折射。下文將就這一觀點從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學校原因、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三個方面分別予以闡明。
從學校原因來看,有關研究調查了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的十幾條原因,發現其中表征未成年人與學校聯系緊密度的“學校聯結”對犯罪程度的作用系數值非常高(-0.384)[3]。可見未成年人與學校聯系的緊密度低,以致最終過早脫離學校進入社會,是造成他們犯罪的重要原因。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未成年人厭學,甚至根本無法在學校待下去的呢?從訪談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是因為家庭破裂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父母離異而無心上學或無法上學的,也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而開始在學校放縱自己的。通常情況是,當父母的關系嚴重不和,家庭開始破裂時,便是這些未成年人學習成績下滑、開始厭倦學校并遠離學校的開端。對于未成年孩子而言,家庭為他們提供著生理、安全和歸屬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于家庭的這些重要功能,可以說家庭是他們的安全基地,溫暖和睦的家庭是他們可以不受影響地在學校安心學習的保障。可是如果家庭破裂了,就意味著他們的安全基地遭到了破壞,讓他們得以在學校從容學習的保障沒有了,那么這顯然會給他們繼續完成學業構成巨大威脅。由此可見,家庭破裂正是導致這些犯罪未成年人輟學的重要原因,而輟學又成為他們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開端。
從社會原因來看,已有研究發現不良同伴交往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3]。本研究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但進一步了解后才發現那些由于受人唆使或出于朋友義氣或是那些與同伙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部分都經歷了家庭破裂,缺乏父母管教,或由于父母教養方式不當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的情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們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以后就會產生愛與歸屬的需要[6]。而這些未成年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懷,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因此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擺脫孤獨感,他們只好與那些同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同齡人交往,在這些朋友中間他們感覺到了歸屬。那種感覺是如此之好,以至于聽朋友的話,為朋友做任何事情都在所不辭,即便是去犯罪。在訪談對象中有1例最具代表性,從小父母的關系就不好,吵架打架,父母只顧自己,除了滿足他最基本的生活以外其他則不管不問,有時甚至將他一個人隨便安置于某地獨自生活。父母離異以后,母親從此杳無音訊。父親再婚,他堅持不與父親一起生活,經常與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朋友混在一起,而最終犯罪是為了幫朋友出氣去打架,后來才知道自己是被朋友利用參與了搶劫而獲刑。可見,這種為朋友鋌而走險的社會犯罪的最重要的原因仍在于家庭破裂或家庭功能的缺失。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固然重要。但人本身是環境的產物,將青少年犯罪簡單歸因為他們自身的不爭氣,實在有失公允,是成年人推卸責任的霸道邏輯。諸多主流的心理學理論都從各自的角度認為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均源自父母不恰當的撫養與教育的方式: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源自父母在孩子心性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正確對待和滿足孩子的需要;行為主義認為,每一個嬰兒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之所以長大以后出現不同的行為模式,都是源自父母教育和對他們行為強化的差異;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源自對他人的學習和模仿,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對父母學習和模仿的結果[7]。從訪談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本研究訪談對象的父母要么對他們缺少應有的照料和監管,要么在教養方式上過度嚴厲或過度寵愛,這些都容易對他們心理產生陰影,造成他們心理發展的扭曲。此外,訪談還了解到有些受訪者的父母在撫養他們的過程中自身就存在不良的行為問題,不務正業、經常在外邊打架鬧事等,而這樣的父母極有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由此可見,導致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原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源于父母的撫養和教育方式不當,源自家庭問題。也許有些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是由于他們處在特殊的發展階段,身心發展不平衡帶來心理沖突所帶來的,然而即便是這種情況父母依然難辭其咎。因為如果父母能夠負責任的關注這一問題,并監管得力,這樣的情形依然是可以避免的。
家庭問題是導致未成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其他所有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原因都與家庭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說基本都是家庭問題衍生出來的。家庭問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以解決,將決定能在多大程度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如何使家庭成為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堅固防線
既然家庭問題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那么從家庭的角度探討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很有必要的。下文將結合本研究的結果和相關心理學理論針對家庭教育提出幾點預防措施。
(一)家長要盡量維護家庭的和睦完整
本研究及以往的研究均發現在導致未成年犯罪的眾多原因中,家庭破裂首當其沖。而家庭破裂通常是與家庭沖突密不可分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身處在沖突家庭的孩子通常會變得非常抑郁,并且在他們與同胞、同伴交往時更可能出現敵意和攻擊行為。此外,長期處于父母沖突中會導致兒童、青少年出現各種適應問題,如焦慮、抑郁和外顯品行障礙,并且在父母離異以后各種負面影響還會長期持續[7]。這些都有可能會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隱患。因此,父母要認識到家庭沖突破裂對于子女不利影響的嚴重性,從承擔保護子女健康成長的職責出發,盡可能的去調節家庭成員的關系,維護家庭的和睦與完整。當夫妻出現矛盾時,雙方都應該從自我反思和包容理解對方的角度去積極改善,還可以通過婚姻或家庭心理咨詢的方式去尋求幫助解決。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建議父母像人們通常以為的那樣“為了孩子著想”而維護家庭表面的虛假的完整。許多家庭研究者相信,如果孩子生活的家庭沖突不斷,那么從長遠來看,父母分居或離婚反而對孩子成長有利[7]。維護家庭的真正和睦完整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最佳方式;但如果家長之間確實感情不和無法調節,那么也要盡量避免這種沖突影響到孩子,更不能將自己的不滿和怨恨發泄到孩子身上,尊重事實的平靜的分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盡可能將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二)家長要采取對子女合理的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心理學家們探討的熱門主題。研究者們將教養方式分為兩個維度:一是接納、反應性維度,指父母所表現出的支持、關愛程度;二是要求、控制性維度,指父母對孩子的管束、監控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的高低水平可以將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高反應性和高控制性的權威型教養方式、高反應性和低控制性的放任型教養方式、低反應性和高控制性的專制型教養方式、低反應性和低控制性的冷漠型教養方式。研究發現在這四種教養方式中,以權威型方式進行教養的孩子適應的最好,他們的認知與社會能力高、高自尊、社會技能出色、強烈的道德和親社會取向、學習成績優異等。以專制型和放任型進行教養的孩子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或行為問題。而最不成功的教養方式是冷漠型教養方式[7]。從本次研究訪談的情況來看,這些受訪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養方式幾乎都能劃入后三種教養方式,可見不良的教養方式也是導致他們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誘因。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家長要采取合理的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這種教養方式是既有控制又有變通的教養方式:一方面父母會給孩子提出許多合理的要求,并認真地說明為什么要服從他們所設的限制,還要確保孩子遵守這些原則;另一方面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觀點更為接納,反應更為敏感,而且在家庭決策中還常常尋求孩子的參與。
(三)政府和社會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和監督
在我國,家庭教育幾乎完全是一種家庭行為。父母是否很好的履行了撫養職責、是否采用合理的教養方式,只能靠父母自身的責任心和自覺,除非出現極端傷害的情況,否則父母怎樣教育和撫養子女外界完全無權干涉。而孩子是沒有機會選擇家庭的,他們出生在一個幸運的還是不幸的家庭里只能靠命運的安排。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尚缺乏一種制度來要求家長充分履行身為父母的職責,約束和懲罰家長在撫養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或失職行為,從而保障每一個孩子的身心權益。這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現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既然導致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那么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對每一個家庭的子女撫養和教育進行關注和監督。首先,政府有責任對每一個家庭撫養教育子女的情況進行監管,建立相應的監管部門和機制,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孩子在家庭中的身心權益。在這一點上,可以借鑒西方一些國家的經驗,當父母沒有很好的履行身為父母的職責時,政府出面收回家長的監護權,將孩子交由更為合適的家庭去撫養,嚴重不負責任或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家長還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其次,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對每一個家庭的子女撫養和教育情況進行監督,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一旦發現有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出現嚴重過失的現象,要力所能及的進行勸阻,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最后,也可以成立相應的民間組織來進行這一工作。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社會問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五、結語
未成年人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由于種種原因所造成的當前嚴峻的未成人犯罪形勢給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構成了威脅。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要有效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一定要抓住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本文通過訪談研究發現導致未成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問題,那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就應該從家庭的角度入手。本文認為針對家庭問題具體的應對措施應該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要盡量維護家庭的和睦完整,采取對未成年人子女的合理教養方式,以及政府和社會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與監督。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提高意識是核心關鍵,社會與政府的參與和監督是外部保障。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來構筑家庭的堅固防線,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預防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蔣索,何姍姍,鄒泓.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394-400.
[2]欒時春.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共性特征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6):23-26.
[3]趙軍,祝平燕.未成年人犯罪相關因素通徑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3):17-21.
[4]操學誠,劉桂明,路琦,等.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4):4-15.
[5]張亞伶,楊紅英,劉學惠.未成年人犯罪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19-122.
[6]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戴維·謝弗.社會性與人格發展[M].陳會昌,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