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飛
摘 要:漢代是一個我國文化輝煌的時代。漢代的繪畫藝術是繼承和發展漢以前的藝術傳統,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的。漢畫作為漢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承上啟下,是我國本土藝術形式的源頭。立足根本,探尋本源,是我們當代尋求文化自信的基礎,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漢畫;本土藝術;藝術形式;藝術風格
漢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時間的久遠,很多繪畫作品我們今天不得而見,但漢畫的存在使得漢代時期的文化精神有了一個真實的寫照。它以各種圖像形式,生動地繪出上到天上、仙人的世界,中到人間現實世界,下到地下鬼魂世界的各種景況,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死觀,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對漢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分析,不但有助于還原漢代的現實生活形態,從而還原歷史,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尋求中國傳統藝術的根源,找尋純粹的本土藝術形式,更好地理解古代社會形式美法則的形成,對我們當代藝術和設計創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從漢畫一詞的來源對漢畫的藝術形式再認識
從漢畫這一歷史稱謂來看,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有關于漢代墓室雕刻畫像的記錄,這時候只是對墓室情況進行了描述,還沒有關于畫方面的論述。宋時洪適在《隸釋》有“武梁洞堂畫像”的命名出現,這時畫像二字登上了歷史舞臺。清末瞿中溶在編撰的《漢武梁洞畫像考》中首先出現了“漢畫像”的字樣。1929年3月23日,魯迅先生在致許壽堂的信中言:“天氣漸暖,倘津浦車之直達者可通,擬往北京一行,以歸省,且將北大所有而我缺乏之漢畫照來,再作后圖。”[1]并總結出漢畫的藝術風格“氣魄深沉宏大、粗擴豪邁、深樸古拙”[2]。至此漢畫這一科學稱謂被首次提出。此后民國時期又有大量學者對漢畫進行了研究,其中不乏有用漢畫這一稱謂進行論述的。可見漢畫的稱謂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明確了。1949年前后,眾多國內外學者對漢畫又進行了更深入詳盡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89年中國漢畫學會成立,從此確立了漢畫學科的科學命名。縱觀整個歷史,國內對漢畫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最開始只專注于研究石刻為主的金石學到考古學、社會學,再到美術史、美學,最后到建筑、雕塑等綜合學科的過程,而國外以學科交叉研究優勢綜合了形成漢畫的建筑與環境狀態的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
根據目前漢畫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漢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從狹義上講,漢畫指的是漢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從廣義上講,漢畫造型藝術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以雕繪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畫像石、漢代玉器以及肖形印等;二是以模印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畫像磚、漢瓦當、泥封、銅鏡、搖錢樹、陶灶等;三是以繪畫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代的帛畫、壁畫、漆畫等;四是以塑繪相結合的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如漢代的陶樓與陶俑等。”[3]由此可見,漢畫并不是所謂“漢朝的繪畫藝術”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個綜合藝術范疇。
在漢畫的存在形式上,不管是畫像石、畫像磚,還是那些帛畫、壁畫、漆畫、陶俑,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那就是建筑。我們可以還原這樣一個現場,漢朝的工匠們掌握一定手工藝技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些手工藝人要為當時的上層社會提供“設計服務”,如祭祀場所、宮殿住所、宗廟祠堂、墓葬陵寢等,既要能繪制設計圖紙,也要能雕文刻畫,作色施彩,材料的選取、圖像的立意、室內外環境裝飾等藝術的設計與制造都在他們的勞動中形成,這就是漢畫形成的一個完整情形。可見,漢代遺存最為豐富的漢墓,其建筑形式、雕刻制品、繪畫表現是有機的組合整體,彼此不能分割。畫像磚石墓集建材、雕刻、繪畫為一體,達到高度的統一。另外,墓室內的一切陪葬物品都是這個統一體的組成單元,它們共同構建了漢畫墓室表現藝術的美感式樣。墓室上的祠堂和雕塑是墓室地面上的外延部分,它形成了另一個審美層面的整體表現。工匠們把建筑、雕刻、繪畫、工藝、設計等結合在一起,整體表現創造出漢畫,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思想體系。漢畫藝術形式是豐富多元的,它是一個綜合的藝術形式。
二、漢畫所代表的本土藝術形式再認識
所謂本土藝術風貌,就是要去探尋本地區最原始的文化氣息所表達出來的藝術表象,它不受到其他地域文化的影響,是一種本土化純天然的藝術風貌。漢畫就是本土藝術形式的代表,它是中國本土多元文化的融合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對自然事物的好奇與崇拜的驅使下形成了巖畫藝術,開始的時候動物題材居多,后進入了彩陶時期,出現了從動物到一些抽象圖案的轉變,如曲線、直線、水紋、幾何花紋等裝飾紋樣。仔細品來,這些抽象圖案其實是早期人們對那些動物圖案的抽象化表達。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從史前人類天真幼稚所表現出來的古拙意象,到彩陶時期的一種原始寫實狀態所表現出來的古樸與活潑,最后到后期彩陶的抽象化符號化表現出來的裝飾性效果。同時,這一時期文化在南北兩地流動,相互影響。如蘇秉琦先生所說:“仰韶文化后期同它南方鄰境江漢之間的屈家嶺文化的關系,也表現為自南而北的影響要多于自北而南的影響。”[4]文化的自南而北的交流,形成了藝術的原始浪漫時期。進入奴隸社會,有了國家城邦的出現,統治階級為了更好地奴役人民,文化作為最好的工具發揮了它該有的作用,黃河流域地區文化從此受到孔孟思想的束縛,丟掉了原始的浪漫。而這時候“難于上青天”的楚蜀之地由于地理原因,各種“先進的思想”都在中心輻射遞弱的情況下對楚地的影響滯后,反而讓它保存著圖騰巫術等原始的文化。秦依楚風,漢承秦制,“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可分”[5]。
到了漢時,滯后的楚文化又反作用于中原地區,并且由于之前人們長時期受到三代禮樂文化的思想禁錮、秦時苛政殘酷的壓抑,終于迎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可以想象,當時的人們都有一種想掙脫鎖鏈獲得新生的自由情懷,社會景象必然是一派生機盎然。這時統治階級和人民大眾都迫切需要一種文化載體抒發情感,在這樣的背景下尚且保留和沿襲了原始浪漫主義風采的楚文化,和中原地區的文化以漢畫為載體呼之而出。
我們可以從當時不同地域的一些同時表現舞蹈的漢畫像石、畫像磚中明顯看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甚至能明顯地發現它們的區域影響及流動情況。它們都由“S”形曲線形成動態張力,表現出古樸深邃的藝術特征,然而在用線的粗細、塊面的大小以及扭曲程度的差別方面,偏南和偏北的區域都有明顯的變化。靠北的明顯受北方青銅藝術和儒學影響表現出深沉古樸之感;靠南的則受到楚藝術影響表達出來的是一種飄逸與空動。除了漢畫像石、畫像磚,在漢墓帛畫與壁畫、漢代雕刻、漢闕、漢墓的地下墓室和地上祠堂建筑漢畫的藝術形式中,同樣可以發現上述情況,在這里就不再贅述。可見漢畫藝術的主流是從楚藝術中發展而來,并且兩者互兼互融,使原始時期的藝術經驗完美保存了下來,并帶到了新的社會體制中,最終形成了全新的藝術語言,構成了新的漢畫藝術形式,對此后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代表了中華民族本土藝術風貌的美術史上的里程碑。我們可以整理出這樣一個脈絡:巖畫藝術-彩陶藝術-楚藝術-漢畫藝術-中國本土藝術形式。其形成一種神韻飛動、古樸雄奇、天人地和諧共生的東方主題。
同時,漢畫也是沒有受到其他文化侵擾的本土文化藝術結晶,并為以后的人文思想和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使得中外的文化交流受阻,互不干擾。直到后期佛教藝術的傳入,打破了這種本土藝術的形式,比如敦煌的石窟藝術,融入西域的藝術風格,因而也受到了一些希臘藝術的影響,又有印度佛教藝術的影子,加上對自身本土藝術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本土藝術、西域藝術、印度藝術、西方藝術相結合的一種整體藝術表現形式。至此以后,在漢畫的本土藝術形式基礎上,各朝各代都或多或少地吸取融合世界各個地區的藝術形式與思想,并且在不斷地演化,手工藝與繪畫逐步分化,形成多樣化的風格,也形成了后本土時代的藝術新形式,但原始純粹的本土藝術形式已然停留在了漢畫時期。
三、尋求中國本土藝術形式的意義
如果我們從橫向上對中西方的脈絡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西方早期的藝術發展過程中,由古埃及制定的一種觀念化、概念化、程式化的法則改變了西方巖畫和彩陶對動物原始的親切感,并給予了古希臘藝術影響。希臘化時期藝術慢慢走向自由的重新覺醒,一舉沖破了古埃及藝術的束縛,走上了形成了和諧典雅、單純壯美的西方風格。就如溫克爾曼所說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這種風格奠定了西方的藝術精神。反觀中國,卻是受周禮孔教的束縛形成青銅器上一張張猙獰的饕餮形象,改變了原始時期對萬物生命的親近,被中原邊緣化的楚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卻保存了原始的質樸,并悄無聲息地返回去影響著中原,交匯共存,最后形成了一種粗雄豪邁、深樸古拙的主流藝術風格,奠定了中國本土藝術形式。可見漢畫已經成為我國藝術與西方藝術道路的重要分水嶺時期,有著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中西方藝術脈絡在這個時候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西方走入了追求科學表現真實世界的道路,中國走向追求神形合一的寫意道路。直到20世紀,沉寂的東方傳統藝術精神仿佛又開始影響著西方直至現代藝術的形成。漢畫所代表的本土藝術形式與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藝術,在新時期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們必將尋根求源,找到本土根本,在重新認識藝術本質和建立新的藝術風格上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662.
[2]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07.
[3]楊絮飛,李國新,楊蕰菁.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1.
[4]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若干問題[J].考古學報,1965(1):51-82.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70.
作者單位: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