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運
一、教材分析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的圖片等素材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時事熱點。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例,它是八(上)第四單元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的第二框題,是全書內容的落腳點。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勞動成就今天”,展示了各行各業勞動者在不同崗位上工作的照片;第二部分是“實干創造未來”,列舉了諸多具有時代氣息的案例。
二、學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較強,但注意力不太集中。如果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真材實料,就很容易讓課堂變得“假大空”,影響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針對初中生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把精彩的寓言、新聞和社會故事等引入課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教師選擇的案例要力求真實,并鼓勵學生深度思考,堅持知、情、意、信、行相統一進行品德教育,提高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學過程
1.觀看視頻。(展示一線勞動者奮斗片段)
師:大家能不能給這段視頻起個標題?
生:奮斗、綠色中國。
生:偉大的勞動者。
師:大家提到了這幾個關鍵詞:奮斗、勞動、實干。正是因為這些勞動者的實干,我們才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偉大成就。 教學反思:教師將視頻作為課堂導入,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直接引出本課的主題——勞動和實干,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
2.展示常州同濟橋改造前后的樣貌對比圖和身邊的故事案例。
師:對比同濟橋改造前后的圖片,你發現同濟橋見證了哪些變化?
生:交通工具發生了變化,以前是自行車大軍行駛在橋上,后來是各種各樣的汽車在橋上疾馳。
生:人們的衣著發生了變化,以前是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中山裝,現在的衣服顏色鮮艷、款式多樣。
生:橋旁邊的建筑物有變化,以前是低矮平房居多,現在是高樓大廈林立。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一座同濟橋見證了常州人生活的巨變。在同濟橋下的花木市場,還有一位主人公,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展示文字材料)
王先生是同濟橋下花木市場的個體戶老板。20世紀90年代他從國棉廠下崗,家里的條件很困難。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橋下開了這間花木小店。整條路上屬他的生意最好。“大家覺得我老實憨厚,從不以次充好,也不會賣得太貴。”王先生說。十幾年的時間里,從一間小店擴至三個店面,年收入幾十萬。如今,店面要拆了,王先生很舍不得,他說這三間店面見證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師:你如何理解王先生所說的“最美好的時光”?
生:他辛勤勞動,艱苦奮斗。
師:他致富的秘訣是什么?
生:誠信,不以次充好。
師:勞動的時光、奮斗的時光就是最美好的時光。勞動成就幸福生活。
教學反思:在課堂中,教師引入的現實故事要真實而不能虛假,且要與課堂內容結合,還要有現實針對性。課例中的同濟橋是常州改革開放以來建起的第一座立交橋,它的改造彰顯了時代的發展和變遷。而王先生的故事也是千萬奮斗者故事的一個縮影。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故事情境中,更能感受到“勞動成就幸福生活”的深刻意義。
3.播放視頻:港珠澳大橋背后的故事。
師:“幾十米差距的縮小,這已經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精神”,你覺得是哪些精神?
生:堅持不懈、愛國之心。
生:自強、自立、自信、無私奉獻。
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師:正是這樣一些精神,鑄造了港珠澳大橋。
師:有同學認為,港珠澳總設計師林鳴作出的貢獻比其他人更大,你怎么看?
生:林總設計師的貢獻自然是很大的,但是這樣一項超級工程的建設離不開默默付出的普通勞動者們,他們的貢獻也非常大。
教學反思:道德與法治中的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和時事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將社會上發生的時事案例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提升課堂的時代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是一個鮮活的時事熱點,教師通過挖掘其建成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每個勞動者的實干。
4.讓學生講自己的故事。
師:我們的身邊也不乏平凡勞動者的故事,父母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請分享“我與父母工作的一天”活動體驗。
(4名學生分別分享了自己父母辛勤而又平凡的一天工作,感嘆父母工作的艱辛、勞動的偉大。)
師:學校近期開展了科技節系列活動,其中有一個活動是建造承重紙橋。這座由30張A4紙造成的橋,200多斤的小伙站上去都沒問題。不知有沒有參與過設計的同學?設計過程中有何奧秘嗎?
生:我參與過設計。在設計橋墩的時候,我們采用的是空心橋墩設計。因為橋墩實際承力的部分只有邊緣,用實心橋墩浪費紙張,且效果不明顯。
師:小小的紙橋活動讓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極大的迸發。習總書記也勉勵我們青少年學生要從小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保持持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努力掌握創新方法,不斷提高創新本領,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教師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并讓學生寫上青春誓言,張貼于校園宣傳欄。)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三座橋。同濟橋代表著勞動,是幸福之橋;港珠澳大橋代表著實干,是強大之橋;紙橋代表著創新,是智慧之橋。讓我們共同架起心中的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教學反思:教師在運用故事情境教學法時,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經歷的故事,這樣就增加了課堂的開放性色彩,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也會更深。
四、教學點評
“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有故事感的課堂也是具有生命力和人文性的。一位優秀的教師,懂得與學生一起演奏“交響樂”,而不是“獨奏”。本課內容的主題詞是勞動、實干、民族偉大復興等,教師如果不下一番功夫,就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但該教師巧妙地將傳統美德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小處著手,不拔高,不夸大,得到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