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美
摘 要:抑郁癥逐漸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礙,輔導員作為關注抑郁癥學生的重要角色,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為學生筑起安全防線。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應從學生家庭基本信息、日常談心談話、學生骨干反饋、利用家訪和培訓等形式多方面進行篩查。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抑郁癥學生的有效防治策略,如加強宣傳、趁早發現、及時干預、自我調節等,防患于未然,從源頭上、過程中轉危為安,讓學生成長于自助自強。
關鍵詞:輔導員;抑郁癥;防治
一、引言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郁癥,目前為止中國泛抑郁人數逾9500萬。從1997-2015年、包括32694的關于中國大學生群體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郁發病率在23.8%[1]。綜合數據可知,抑郁癥逐漸成為阻礙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罪魁禍首,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理所應當履職盡職、為學生筑起心理防線,為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二、什么是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殺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2]。其核心癥狀主要表現為經常情緒低落、興趣缺失、睡眠不良、食欲不振、自我評價過低以及整個人持續性精神狀態不佳。嚴重者在認知方面常產生自殺念頭、在行為方面表現遲緩等。大學生正處在心理發育尚未成熟階段,面對學業壓力大、人才競爭性強的大環境,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患有抑郁癥。抑郁癥正在侵襲著高校,日漸成為大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
三、輔導員發現抑郁癥學生的路徑
(一)從學生家庭基本信息篩查
家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父、母情感表達、家庭沖突和家庭月收入可能是大學生產生抑郁情緒的最重要影響因素[3]。基于此,輔導員可從新生入學時所填寫的家庭基本信息入手,從中篩查出特殊學生,特別是孤兒、父母離異、單親家庭、建檔立卡戶、低保戶、家庭經濟困難、有家族精神病史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和疼愛,再加上父母中如果有一方患有抑郁癥或有抑郁情緒傾向的,孩子患有抑郁癥的可能性極大。掌握這些特殊學生信息后,輔導員可采取多接觸、多觀察、多走近的方式,仔細排查學生是否存在抑郁傾向或患有抑郁癥。
(二)在日常談心談話中捕捉信息
談心談話是輔導員的常規工作和必備技能,也是衡量輔導員心理育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被理解、被關心、被疼愛的需要,特別對于剛入校的新生,能夠得到老師的理解和認可是最好的鼓勵。談心談話是輔導員發現患有抑郁癥學生的重要窗口,輔導員雖然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專家,但卻是與學生經常打交道的貼心人和知心人,在聊天中取得學生的理解和信任,逐漸走進學生的心里,讓學生打心眼里覺得輔導員是可靠的、可信的、可敬的,從而愿意敞開心扉,將自身特殊情況告知輔導員。有時候,輔導員要做的就是耐心傾聽,在學生情緒處于低處的時候,給予他們支撐向上的力量,幫助他們找到內心平衡的支點。
(三)通過班委舍長和同學及時反饋
除了輔導員之外,學生干部的角色也很重要,起著上情下達、左右銜接的紐帶作用。利用好班委和舍長,建立輔導員、班長、舍長三級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及時發現抑郁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干部與班里同學相處時間較多,對每個學生情況都有基本了解,這對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地開展無疑具有獨到優勢。班長、舍長和舍友平時能夠實時觀察并掌握特殊學生的言行舉止和思想動態,一旦發現異常,第一時間告知輔導員,從而采取及時干預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只有舍長實時了解、學生骨干及時反饋和輔導員密切關注,方能為抑郁癥學生豎起更安全、更結實的屏障,降低不愉快事件發生的概率。
(四)利用家訪、培訓等方式深入了解
借助暑期精準家訪形式,輔導員走進學生家庭,打開學生的心門。在家訪過程中直觀了解學生家庭實際情況,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有效掌握學生在家日常表現,有的放矢解決學生現實困難,鼓勵學生增強信心、磨煉學生心志。隨著家訪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架起一座心橋,拉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達成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有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完善家校心理育人機制。除此之外,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外出參加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會的形式,圍繞如何發現抑郁癥學生、如何甄別和評估風險因素以及如何進行重點干預等方面高效展開,不斷提高輔導員對抑郁癥學生的快速識別和應對能力。
四、輔導員針對抑郁癥學生的防治策略
(一)加強宣傳,保護于源頭
以課堂思政為主渠道,以公寓為陣地,以校園環境環境育人為根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全面落實輔導員心理育人進課堂、進公寓和進班級工作。輔導員每周召開舍長例會,構筑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道防線。依托學生黨支部、團總支、樂學睿思、易班等學生組織舉辦多項校園文化活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全方位發揮心理育人功能,讓抑郁癥學生走出心里陰霾,構建和諧、健康校園。另外,輔導員通過公眾號平臺設置“你說我聽”欄目、意見征集箱、心靈回音壁等形式聽取學生心聲和情感困擾,從思想源頭上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實際難題。通過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際、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完善抑郁癥學生建檔、分析、疏導、跟蹤等環節,把心理育人工作做細做實,培養學生陽光心態。
(二)趁早發現,防患于未然
通過開展大學生心理普查工作,輔導員對一級和二級心理問題學生進行約談排查,并做好三級心理問題學生的密切關注,完善重點學生約談記錄檔案袋,做到一生一檔。充分發揮宿舍舍長—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三級防控機制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角度觀察并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和思想動態,及時發現,盡早干預,爭取把抑郁癥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變心理危機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契機。輔導員對班委和舍長進行專門培訓,在強調班級心理委員和舍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同時,告知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和角色定位,并鼓勵學生骨干們能夠不斷豐富理論知識,以飽滿的熱情和愛心助力班級同學身心健康。
(三)及時干預,拯救于危機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存在問題建立重點學生成長檔案,建立健全輔導員面對危機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提高應急工作的質量。針對每班每月(1-12月)所收集上來的心理晴雨表,時刻關注班級內可能產生抑郁傾向的學生狀態及整個班級的“晴雨”狀況;針對出現疑似抑郁癥學生填寫心理危機預警登記表;針對已經確診抑郁癥的學生建立24小時跟隨機制,記錄抑郁癥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情緒變化過程,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帶領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抑郁癥學生等逐漸釋放學習和工作壓力,克服負面情緒的影響。在參與團體活動中師生熱情高漲、快速融入到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逐漸打成一片,讓一天的疲勞與不愉快煙消云散。團體輔導活動是拉進師生距離、舒緩壓力、拯救學生心理危機的良好形式。
(四)鼓勵調節,成長于自助
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讓人心煩意亂,這時候應鼓勵學生及時自我調整、疏導情緒、排解壓力。學生對自己有比較全面的深刻認識,知道自身存在哪些問題,從哪方面入手處理比較好。讓學生通過自我反思、與知心朋友或者老師聊天、利用網絡心理測試等方式來深化對自我的客觀認識與評價,進而分散注意力穩定情緒,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并能從自身出發解決問題,盡早走出抑郁情緒的困擾。科學研究證明,學會調控自身情緒狀態、廣泛參加社會實踐、經常適量運動等方式有利于防治抑郁癥。大學生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堅持鍛煉身體,合理宣泄抑郁情緒,關愛自己,遠離抑郁。
五、結語
輔導員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思想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到位,有針對性地解決抑郁癥學生的心理問題;生活方面把關愛真正送到特殊學生心里,讓“抑郁癥”不再成為一把懸梁之劍,讓溫暖幻化于學生內心,讓大學生保持心靈本真的美好,善良待人,回饋社會;心理育人方面更要落實落細,積極傳播正能量,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逐漸引導學生扣好精彩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時,要不斷加強自身隊伍專業化建設,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提高心理育人水平,進而強力打造高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騰訊網.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白皮書[EB/OL].(2019-12-17)[2020-01-17].https://new.qq.com/omn/20191217/20191217A02P0900.html.
[2]劉云美,鄧宇.大學生抑郁癥的成因、干預及預防探究[J].昭通學院學報,2019(2):112.
[3]饒燕婷,張紅霞,李曉銘.家庭環境與大學生抑郁和疏離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