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美娟
特殊學校的體育教學具有各種特殊性,因為特殊教育面對的是各種障礙的學生,比如聾生、盲生、智障學生等等。特殊教育體育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應基于特教生以多元化的良性刺激。對于智障生而言,體育教學同樣面臨培智的責任與使命。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與人的身體有著交互作用的功能,因此,智障生的體育學練對智障生的大腦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優化體育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一個人的左腦控制右側肢體,而右腦控制著左側肢體。比如某位智障生左側大腦出現問題,直接的表現是數理邏輯思維薄弱,間接的表現是右側肢體生活、學習、活動等不協調。具身體驗,就是要充分發揮、發掘智障生的身體功能,達到對智障生的智力按摩、梳理等的作用。
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要讓這些內容更加貼合學生的經驗生活,從而讓體育教學為智障學生所接受、接納。比如教學《比誰反應快》一課,目的在于提升智障學生的反應力。許多智障生,就連排隊、看齊等基本動作都沒有掌握。在深度剖析、研究這些智障學生之后,會發現這些智障生的形象感知能力還是行的,但是抽象感知有待提升。為此,筆者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給學生以形象刺激,比如事先在場地上劃標志線,在智障生站好的位置畫好腳印、編制號碼,運用圖片進行游戲活動。如看到某些圖片就立正,看到另一些圖片就稍息、向后轉等等。這樣的一些活動,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知,從而給智障生的大腦以良性刺激。
優化體育教學內容,能有效地輔導智障學生。作為教師,要對智障生的體育學習以有效的支持,促進智障生的學習發展。教學中,教師要研究智障生的短板、弱項、障礙之處,要從智障生的身體視角去研究他們的智障之處,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從而讓體育教學能真正促進智障生的發展。
二、 貼合智障學生的學習實際
相對于一般的、正常的學生,智障生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要相差很多。某些智障生,能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還有些智障生,連自理能力都不具備。在教學中,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對智障生的大腦形成全面的、深度的刺激。
比如教學《雙腳或單腳跳繩》一課時,在學生學練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幾個智障生的雙腳不能齊步跳繩,有幾個智障生不能雙腳輪流跳繩,還有幾個智障生不能單腳跳繩,等等。顯然,智力障礙限制了智障生的體育運動。針對智障生存在的各種運動障礙,筆者采用“小步子教學法”,首先制定了跳繩的專門練習。根據智障生的實際情況,讓部分智障生用一副跳繩的手柄練習徒手搖繩動作;部分智障生用有手柄的半段繩練習搖繩的節奏。通過這樣的學練,引領智障生跳繩動作、節奏、方向等的歸正。對于部分難以接受、難以改進的智障學生,筆者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學會空搖繩,完成以肩為軸兩臂向前的體側繞環動作,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步地、有節奏地增加環繞個數。對智障生的學練逐步提出要求,從掄繩是否圓到搖繩是否有節奏,再到繩子落地后是否有響聲,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逐步提升智障生的跳繩水平,從而改善智障生的大腦。
優化體育教學方式,要貼合智障生的運動實際。對智障生進行體育輔導,教學方法不在于有多么復雜、華麗,而在于是否富有成效。
三、優化體育教學過程
以往的體育教學,往往注重智障生的體育學練結果,而較少關注智障生的體育學練過程。優化智障生體育學練過程,就要從智障生的學習興趣、愛好等出發,優化智障生的體育學練情緒,讓智障生能快樂地融入體育學練之中。
比如教學《障礙跑》一課時,為了調動智障生的運動潛力,筆者播放了《運動員進行曲》或者《跑操進行曲》,優化智障生的運動情緒,調動智障生跑的激情。當音樂聲響起時,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跑的沖動、跑的欲望。為此,筆者還引入了寓言故事《龜兔賽跑》,如果某一個智障生在越過障礙時犯規,就做一回“兔子”,停下來睡覺,等醒后30秒再投入戰斗。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關注智障生的運動表現,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處理。要多評價學生、激勵學生,通過發掘智障生的潛能、補償智障生的缺陷,從而讓智障生產生一種運動的成就感、獲得感。
優化體育教學過程,要貼合智障生的學習實際。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效用。因此,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全方位對智障生進行學練指導、輔導,讓智障生達成學習目標,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與適應社會的行為。(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