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惠
摘要:普羅科菲耶夫《C大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具有獨特的音樂思維,新穎而又別具一格的旋律、和聲、節奏和配器,在大提琴作品中享有重要地位。在演奏上發現不能只顧演奏者本身,要顧及整體,把握旋律走向,不然音樂會顯得細碎。在演奏方式上也時而變化,從旋律聲部到伴奏聲部;從拉奏到撥奏的轉換;從單聲部線條到多聲部和聲;從實音到人工泛音,音樂形象變得輕巧、靈動,給聽眾不一樣的色彩。旋律分割作為第二樂章的一大特點,在最初的呈示部中便有顯現,它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作品的音色布局,它這同時也是普羅科菲耶夫表現詼諧風格的獨特處理手法。在聽覺上,旋律的進行和旋律分割有緊密聯系,縱向的和聲才是作曲家最后想要的聲音。
關鍵詞:普羅科菲耶夫? ?詼諧曲? ?旋律分割? ?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22-02
根據音樂的需要,作曲家在創作旋律時把旋律拆分開,分到不同聲部,一般在室內樂、管弦樂里面較為常見。在這首奏鳴曲里,普羅科菲耶夫使用了旋律分割,把本應該一個聲部可以完成的旋律分成了多個聲部,打破了以往常規旋律,旋律不再是線狀旋律,大提琴不再只是旋律聲部,旋律在大提琴和鋼琴中任意穿梭。旋律成為面狀旋律,在某個局部進行強調,并有著細膩的變化,如果在演奏中只顧及單線條旋律,則很難找到樂曲本身的旋律,使聽眾感受不到樂曲所表達的意境。
一、聲部交接與旋律分割
第二樂章開始速度為Moderato(中板),旋律聲部由鋼琴交接到大提琴,呈示部主題為樂段結構,由F大調開始,終止于屬調C大調。由鋼琴演奏四個小節的旋律,隨后旋律聲部轉至大提琴,呈示部主題節奏鮮明有力富有律動性,主要使用逆分性與等分性的組合,同時音樂具有室內樂特征,合唱性的織體使它更加呈現出輕松活潑的情緒。織體層次隨著力度變化而變化,使主題的織體呈梭狀,因此在大提琴模仿鋼琴音響所演奏的后兩個小節更需注意聲部與力度的銜接。第二樂章正是有了作曲家的寬廣的音程與色彩性的變化音的轉折與相交替,美妙的轉調,絢爛的熱情、浪漫主義的色彩,使音樂更加生動、活潑。
二、演奏分析
(一)主旋律的演奏分析
第二樂章的主旋律是建立在四拍子的舞曲節奏上,并且每次都有不同的音響效果、和聲感覺。旋律在這個樂章中出現了三次之多。大提琴時而旋律聲部,時而伴奏聲部,在演奏上結合了拉奏和撥奏。在主題樂句第一次出現后,旋律不斷延伸,在樂段開始時,鋼琴旋律連續出現了兩遍,同時也體現了樂句在全曲中的重要地位。鋼琴演奏這句旋律時,主線條是在鋼琴的低音聲部,接著就出現了大提琴的和弦撥奏,從而引出大提琴聲部,樂段開始部分力度還較弱,大提琴聲部所承擔的旋律是伴奏聲部過渡到與旋律平行的五度旋律音。在第二次出現時,大提琴開始承擔主旋律線條,鋼琴聲部的旋律部分減少,減少部分由大提琴代替,同時,大提琴用了和聲演奏,豐富了和聲效果,當然旋律在大提琴里也被分割開,時而在高聲部時而在低聲部中,與前面不同的是,原本由八分音符的下行音階變成了十六分音符的下行音階,加深了聽覺效果,強調了這句旋律,使這句旋律更加滑稽、幽默。在演奏技法上,作曲家選擇用連續跳音演奏,使詼諧曲一陣歡樂與嬉戲。在旋律第三次出現時,基本和第二次相同,但由于這次的出現是樂曲對第一個樂段的再現,所以力度上比前面的強。特別要說的是樂曲結束,最后猶如舞劇排演似的,詼諧曲中引人發笑的、無憂無慮地作舞蹈步伐的主角又高興地疾馳而過。這里用了新的音樂寫法——人工泛音,也是全曲的點睛之作,在音色上與前面的不同,使旋律顯得更加輕巧,同時這里的聲部交接和旋律分割漸漸消失,對比剛開始樂句,從旋律的完全分割到鋼琴旋律隱藏于主旋律之中。
在演奏方面,主旋律的開始由鋼琴奏出,大提琴聲部要和鋼琴一同帶入情緒,鋼琴旋律結束后,大提琴的撥奏與前面的旋律要很好地銜接起來,力度要和前面旋律相吻合,重音的撥奏要特別強調出來,右手撥弦要快速有力,使琴弦均勻的震動。接著后面的單音撥奏與鋼琴的旋律平行出現,這里要和鋼琴的力度均等,音色貼近鋼琴,使兩種樂器聽起來像一種樂器發出的聲音,撥弦要干凈有力,并隨著鋼琴旋律的強弱而變化力度。在大提琴的角色與鋼琴互換處理,需要在開始時大提琴要給鋼琴一個呼吸,使鋼琴可以與大提琴一同進入,在旋律轉到鋼琴聲部時,大提琴則要弱下來,這也要求在演奏時要十分清楚旋律走向,可以提前預判出下一個因的重要性。這里大提琴聲部用了雙聲部和聲,豐富了和聲織體,給演奏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拉奏兩根弦時要發出一樣的音質,右手要找到適合兩根琴弦的位置,均勻的拉出兩根弦,由于這是一首諧謔曲,譜面上用了跳音,演奏時弓子要短促,貼著琴弦,每個跳音都帶一個音頭,使聲音清脆、干凈。在最后,旋律運用了人工泛音來結束第二樂章,這里的音色與前面有所不同。在演奏時要注意人工泛音的演奏,首先要找到上面的根音音準,然后再找到上面四度的音高,并不按實,這樣即可把泛音拉準確。通過演奏能夠發現第二樂章呈現的是鋼琴聲部與大提琴聲部兩者由分離逐漸走向融合的過程。
(二)聲部交接與旋律分割的演奏分析
從樂譜本身來看,旋律不在大提琴,大提琴只是被當作打擊樂偶爾在中間出現一下,實際樂曲的旋律走向是分散開的,使得旋律聲部不固定,也是第二樂章聲部交接與旋律分割的特征樂段。
大提琴選擇了插空的方式進入,跟鋼琴低音聲部相同的節奏型,并且大提琴用了和弦的撥奏和拉奏交替,加重了低音的和聲。在拉奏時,第一個由原來的八分音符變為兩個十六分音符,強調了第一個音。整個旋律先是由鋼琴高聲部的弱起拍開始,在長音延續的時候,旋律向大提琴和鋼琴低音聲部同時蔓延,然后又回到鋼琴的高音聲部,這里的整體氣息要隨著鋼琴的變化而變化。這段旋律的力度要注意和聲部的銜接,隨著音樂的起伏做漸強漸弱,撥弦要快速有力,拉弦要快速、清楚,弓子貼緊弦,在中下弓用盡量短的弓子拉,要有音頭。
(三)抒情旋律的演奏分析
在第二樂章,旋律中間轉為3/4拍,速度為Andante dolce(優美的的行板),旋律猶如一個優美的“愛情場面”,我們從這里可以了解到晚期普羅科菲耶夫的表現手法:寬廣的音程與色彩性的變化音轉折相交替,美妙的轉調,絢爛的熱情和浪漫主義的色彩。這里的旋律主要在大提琴聲部,鋼琴的右手聲部則在旋律聲部的相同音區弱奏進行對位,使鋼琴旋律隱藏于大提琴旋律之中,在大提琴長音時,聲部自然從容的過度到鋼琴聲部,為音響效果增添朦朧之感。三聲中部主題為單一句法結構,旋律連貫氣息悠長而寬廣,并且富于抒情性與歌唱性,整體情緒與氣息都與呈示部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普羅科菲耶夫以八度大跳音型作為這兩個主題的結尾,不僅使兩個主題有了在情緒上更直觀的對比,也使它們在內部形成了聯系。
這個樂段在演奏時出來要注意旋律分割,還要注意第一樂章提到的抒情音色的控制,樂段開始由鋼琴奏出的四個八分音符作為鋪墊,大提琴進入時要與前面的鋼琴音色相貼近,不要有痕跡,使旋律演奏出來更加優美。由于旋律是弱起,所以要選擇在中弓開始,弓速不要快,一弓里的第一個音的弓子盡量少用,給后面大的發展空間。鋼琴的旋律與大提琴旋律是相互錯開的,大提琴除了演奏自己聲部還要空出一個耳朵來聽鋼琴聲部旋律,與鋼琴在相同地方呼吸,使音樂連貫。
三、結語
通過對旋律分割的解析,使演奏時旋律整體性更強烈。旋律以面狀旋律為特點,鋼琴、大提琴部分不只是各自演奏自己的聲部,聲部更加多變,一條主旋律線被拆分開,分到鋼琴、大提琴旋律里,出現了“旋律分割”的形式,同時“旋律分割”也與室內樂多聲部旋律特點聯系在一起。在演奏中,解決“旋律分割”這個問題,在和鋼琴配合演奏時,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從而達到和諧統一的音樂形象,使音樂更加生動。
參考文獻:
[1]吳秀云.大提琴技法的演變與訓練[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徐月初.普羅科菲耶夫[M].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廣西分會,1981.
[3]程巖.試論大提琴左右手與發音的關系[J].樂府新聲,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