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要:在物質生活開始日益得到滿足的現代社會,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生活,鋼琴作為音樂種類之一,人們通過對鋼琴作品的欣賞,不但能很好的陶冶情操,還能放松心情,進而達到緩解壓力目的。布格繆勒作為西方著名鋼琴家,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再會》應該是布格繆勒眾多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以提升人們對鋼琴的欣賞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音樂愛好者的學習,通過分析該首作品,可以了解結構特色,掌握背后情感內涵,從而更好地完成演奏。
關鍵詞:布格繆勒? ?《再會》? ?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024-02
鋼琴常常被人們稱為西洋樂器之王,作為一種舶來品,鋼琴起源于西方國家,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不僅西方涌現眾多優秀的鋼琴家,而且我國也出現很多杰出鋼琴家,把傳統文化與鋼琴這種樣式相結合,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但從西方音樂史來看,古典與浪漫主義是較為重要的兩個時期,這一階段出現很多享譽世界的鋼琴家,而布格繆勒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鋼琴作品不僅有古典主義的高貴典雅,又包含浪漫主義時期的氣息,在嚴謹中還透漏著抒情,因此深受人們喜愛。本文旨在通過對他眾多鋼琴作品之一《再會》的分析,讓人們可以對布格繆勒有深層了解,掌握其藝術風格以及相關特征,從而能夠全面欣賞布勒繆勒的一系列鋼琴作品,提升審美能力。
一、布格繆勒概述
布格繆勒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主要從事樂隊作曲以及指揮相關工作,母親是一名鋼琴教師,從小深受家庭音樂環境影響,對音樂學習充滿興趣,在鋼琴方面展現出杰出才能。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他曾經有一些大型且輝煌的作品,但當時沒有受到人們賞識,使得布格繆勒風格開始發生轉變,逐漸向小巧且精致的方向發展,在音樂小品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如大家熟知的《再會》。他一生創作過眾多練習曲,盡管稱為練習曲,但藝術成就較高,這些作品都有很強的風格,既充滿音樂性,又包含一定趣味性,無論對于音樂初學者,還是專業人員來說,演奏或者學習這些作品都有很強的興趣。在青年時期,布格繆勒來到巴黎,同時巴黎沙龍音樂也給他帶來很大影響,他的音樂風格真正發生變化,并且受到大眾歡迎。[1]與此同時,這些練習曲大多數都短小精煉,沒有復雜的篇幅,并且旋律較為優美,展現了鋼琴音樂特色。布格繆勒在創作時,不僅注重技術層面的訓練,還重視對音樂情感的表達,由于他教授的對象主要是小孩子,所以,他的鋼琴作品具有明顯的趣味性,增強小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把一些鋼琴技巧融入其中,并冠以較為動聽的標題,不但手法簡潔,而且形象生動。
二、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藝術特征
(一)結構特色
在《再會》這首作品中,從鋼琴節奏形式來看,布格繆勒運用了較為常見的四四拍,一方面體現了鋼琴曲各個句子間的關系,便于聽眾聆聽,另一方面運用演奏技巧可以充分展現這首作品內在情感,為接下來的演奏營造良好氛圍、提供充足條件。從結構上看,《再會》屬于三部曲式,可以把其分為三部分,即A—B—A,其中A是引子部分,主要是和聲小調,而B則是自然大調。[2]在演奏時,會從和聲小調開始,逐漸調性發生轉變,向自然大調發展,最后又回到和聲小調。在這首曲子中,A部分是主旋律,音樂家對其演奏時,需要右手進行三連音的伴奏,這樣聽眾在欣賞時,會給人一種無盡的想象,把聽眾帶入到鋼琴作品中,使其情感受到影響,產生共鳴。而B部分恰恰與之相反,需要演奏者左手進行三連音伴奏,并且在相互轉換中,給人一種既嚴謹又具有優美性的感覺。
(二)情感內涵
《再會》包含的情感較為豐富,主要可以分為:其一,相聚時的激動。如今處于工業社會下,使人們生活愈加緊張與繁忙,人們開始渴望得到放松,而音樂具有良好的解壓與放松功能,可以幫助聽眾從工作環境中解脫出來,心情得以舒緩與放松,因此,重視對《再會》作品的研究是有一定價值的。在《再會》A部分,即引子部分時,聽眾最先會感受到音樂家的快樂與激動,伴隨演奏逐漸深入,在第六小節之后,聽眾再去聆聽時,情感會發生變化,由開始的快樂激動逐漸向緊張轉變,感受到即將見到老友的那種既激動又緊張的心情。由于A部分的演奏主要是需要演奏者用右手完成,同時通過三連音的方式,整個演奏過程不能間斷,在心理層面,會給聽眾營造出緊張的情緒,在展現作者心中那種惴惴不安的同時,可以讓聽眾產生相同感覺,把聽眾吸引到作品情境中。另外,左手部分通常是單音,這與右手部分進行首音呼應,還能讓聽眾欣賞時更加舒服。在第九小節時,會出現一段小高潮,讓作者情感可以得到完全展現,還能增強鋼琴作品的情感以及藝術魅力。此外,還會運用高音演奏,這樣既能使重點音節得到突出,還能有機融入情感,讓整首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其二,離別時的留念。鋼琴作品《再會》B部分主要表現為離別場景,也就是從第18小節進入,這時調性開始轉變,同時三連音也逐漸變為單音。從作品表演效果來看,通過這種轉換一方面加強了彈奏的表現力,使作品極具感染力,另一方面也使作品藝術魅力得到有效提升,人們在欣賞這首鋼琴曲子時,可以受到人文內涵方面的熏陶,同時也把離別時那種留念之情展現出來。所以,在對其彈奏時,需要演奏者更加自然,保持一種松弛狀態,這樣既能勾起聽眾的回憶,還能引入到離別情境中,感受到作者不舍之情。
其三,分別時的思念。在整首曲子的尾聲部分,也就是從第34小節開始一直到全曲結束,在對這部分進行賞析時,可以發現作者運用兩個“sf”,[3]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作者由開始分別時的不舍,逐漸情緒開始高漲。同時運用右手分解和弦,形象的展現出那種相見的盡頭,即離別。而“p”是從第38小節開始出現的,在這首曲子的后半部分,需要演奏者左右手進行相互交替,這樣才能完成樂章結尾部分的演奏,對于演奏者來說,這種反復交替既展現出作者對相會的留戀,有著無限回味之情,而且表達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三)演奏藝術
其一,節奏把控。在上面也提到,《再會》是A—B—A三段式結構,所以,在演奏時,需要通過三連音方式才能完成整個鋼琴演奏,[4]但A、B部分有所不同,A部分主要強調運用右手,而B部分則相反,需要左手完成三連音彈奏,這種方式一方面打破了原有鋼琴節奏的均衡感,另一方面也使樂曲空間得到拓寬,在為聽眾提供欣賞空間的同時,避免節奏拖沓,影響作品情感表達。一般情況下,在演奏三連音時,應該讓演奏者保持較為放松的狀態,同時手型應該保持圓弧形,這樣既能避免手腕發生變化,影響演奏效果,還能保證音色較為順暢圓潤,提升舒適度。人們可能更習慣于右手,所以,在對B部分進行演奏時,為了使作品情感得到有效表達,需要演奏者進行專門學習,掌握左手三連音等一些彈奏方式,這樣既能確保演奏可以順利進行,還能突出這部分的情感,從而處理好作品的節奏。
其二,弱奏處理。對于彈奏者來說,與強奏相比,弱奏需要其花費一定心思,對其細致處理。在對弱奏進行處理時,需要演奏者對其反復練習,提高熟練性,這樣在后部分的演奏中可以很好的抒發情感,達到優化處理效果。在處理弱奏時,仿佛與人輕語一般,整個節奏開始放緩,但弱并不等于沒有聲音,相反,在演奏時,應該讓聽眾聽到這種弱奏處理,使聽眾情緒也開始放緩。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演奏者保持相對較高的注意力,并且投入自己的想象與情感,讓聽眾可以進入作者構建的想象空間中,體會到作品情感,這樣既能強化欣賞者對于作品的感受力,還能培養他們藝術素養。[5]另外,在引子部分,通常都是運用弱起小節的方式,這樣可以對曲子進行逐漸深化,讓聽眾可以慢慢進入到作品的具體情境中,還能為接下來的強音做鋪墊,形成明顯的聽覺沖擊,增強聽眾欣賞的興趣。
三、結語
布格繆勒當屬杰出的音樂家,他的鋼琴作品既生動有趣,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仍值得人們對其細細研究與欣賞,而《再會》不但很好的體現了布格繆勒獨特的風格,而且在藝術特征方面也有一定價值,無論人們對其學習還是欣賞,都能從中獲益。
參考文獻:
[1]饒丹妮.淺析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藝術特征[J].黃河之聲,2018,(23):56+59.
[2]蘇靜波.淺談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9,(18):102-103.
[3]吳宗奎.布格繆勒《鋼琴進階練習25首》的藝術特色與教學價值探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3):130-132.
[4]張帆.布格繆勒《鋼琴進階25曲》彈奏技法淺析[J].北方音樂,2015,(19):40+42.
[5]孫敬.布格繆勒《鋼琴進階25首》作品教學價值研究意義[J].北方音樂,2018,(1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