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宇
【摘 要】突發性公共事件因其利益牽扯大、影響覆蓋廣,受到社會普遍關注,也是網絡新聞報道的熱門題材,網絡媒體對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及時、如實、全面的報道是社會責任的體現。本文首先從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內涵談起,而后對網絡新聞媒體參與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意義進行分析,最后探討了網絡新聞媒體進行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相關策略,以期提升網絡新聞媒體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能力,充分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突發性公共事件 ? 網絡新聞 ? 互聯網
互聯網拓寬了新聞報道途徑,提升了媒體新聞報道效率,滿足了公眾新聞資訊需求,網絡新聞媒體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具有重要作用。突發性公共事件一經爆發便引發社會集中關注,網絡媒體需要及時跟進,客觀、公正地進行新聞報道,并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積極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一、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內涵
突發性公共事件一般在較短時間內突然劇烈爆發,往往影響大、波及廣,讓公眾應對不及;突發性公共事件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危機,它的爆發雖然時間短,但潛伏時間長,是各種矛盾因子長期積累和刺激作用下的產物。
二、網絡新聞媒體參與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意義
1.及時公開權威信息,有利于社會安定。因為絕大多數突發性公共事件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所以當突發事件爆發后,公眾有強烈的信息獲得愿望,會積極主動地從多種渠道搜集有關信息,但是因互聯網的開放性、自主性和信息渠道的多樣性,公眾所獲得的信息難以確保真實有效,部分不實報道會掩蓋事實真相,影響公眾主觀判斷,甚至被別有用心者加以利用,由此便會引發公共恐慌,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使眾多矛盾加劇,影響社會安定。網絡新聞媒體作為公共資訊服務的主體,應以正確價值導向和思想觀念為指導,依法依規發布客觀、全面、權威的公共信息,及時制止謠言和澄清是非,穩定民心,并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處置突發性公共事件。
2.客觀報道公共事件,有利于凈化媒體風氣。新聞媒體肩負著引領社會輿論方向、配合職能部門進行社會公共服務并加強輿論監督的重要職責。網絡新聞媒體工作者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從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本質報道出發,以“四力”為指引,深入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第一現場,本著做人的良心、做事的責任感,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件,避免片面追求公眾關注度、賺取流量點擊率而弄虛作假等惡劣行為,規范自身職業行為,帶動更多的網絡媒體工作者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3.依法披露信息,有利于提升公信力。對于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媒體機構應在獲得相關授權后才能進行信息披露,雖然難免會影響信息披露的時效性,但能確保所披露的信息真實可靠。網絡新聞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報道也必須是經過科學驗證和相關審核的新聞事實,且報道單位必須對自身行為擔負法律及社會責任。依法披露突發性公共事件信息,對于民眾把握事件真實動態、作出正確判斷意義重大,同時也能極大提升媒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社會公信力。
三、網絡新聞媒體進行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策略
網絡新聞媒體是新聞資訊的重組者,是公眾與事件真相的連接人和發布者,也是政府實施“應急反應” 的一個主要載體,對社會輿論的走向和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解決有極大的影響。一個負責任的網絡新聞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主動擔當起社會責任。筆者以重慶公交車事件、四川宜賓地震等突發性公共事件為例,研究分析網絡新聞媒體開展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相關策略,具體如下:
1.及時發聲,搶占信息制高點。新聞的最大特點是“新”,公眾在特殊時期都希望能獲得準確、及時的信息,這就要求廣大媒體機構在瞬息萬變的突發性公共事件進展中,緊跟事件動態變化,及時獲得第一手信息,回應群眾關切。
根據以往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應對經驗可知,公眾對事件關注的焦點在于客觀事實和問題解決,比如事件真相、救援進展、爆發原因、責任追究、應對措施等,網絡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在關鍵時刻不能滯后和失語,應主動承擔起對危機的預警、解釋及輿論引導職責,以緩和民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促進事件有序解決。2019年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與珙縣分別發生地震,災害爆發后,在抗震救災火速啟動的同時,各媒體機構也迅速集結,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震后僅20分鐘,網絡報道量就已過千,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四川發布、澎湃新聞、新華社等媒體利用網絡平臺的高效傳播優勢,采取線上線下實時報道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發布地震相關信息,并且連續對地震震級、震源深度、人員傷亡情況、官方救援、傷員安置情況、災民救助情況、余震預測等內容進行全面追蹤報道,及時搶占信息的制高點,播報最真、最新、最權威的公共資訊,推動事件的有序解決。
2.尊重事實,引導公眾認知。突發性公共事件具有突然性特征,絕大多數公眾不明事實真相,其主觀判斷很容易被一些網絡平臺及個別人的猜想、謠言等左右,從而盲目跟從或產生諸多過激行為,嚴重危害社會安定。
新聞媒體作為引領公共輿論方向的主體,必須以高度端正的思想觀念、高度自律的職業精神、還原事實本來面貌的原則,進行客觀報道。2019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發生后,引發各方在網上的猜測和質疑,一些媒體機構在未經官方確認和認真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將表象當成事故原因進行報道,導致不明事理的網民對事故中女司機進行攻擊、討伐,而隨著一些信息的披露,輿論又將矛頭轉向公交司機和車內乘客。從事態變化來看,一些自媒體和網絡意見領袖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對網絡新聞媒體來說是巨大警示。其一,要以官方發布信息為唯一標準,在重大突發事件上,網絡新聞媒體發布者要切記轉載與發布的信息必須以政府部門信息發布或權威媒體的相關報道為主,拒絕轉載與發布未經證實的任何信息。其二,要把握報道尺度,改變傳播策略,網絡新聞媒體要樹立社會責任感,嚴格自律,保持理性和良好心態,設置有針對性的議題,來引導公眾認知。
3.堅持媒體理性,促進社會和諧。信息時代,網絡新聞媒體已成為公共輿論引導的新主體,它既是輿情來源的主要途徑, 又是公眾情緒的釋放口,所以處于“風口浪尖”的網絡新聞媒體必須堅持媒體理性,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肩負相應社會責任。
其一,要堅持正面報道,弘揚社會正氣。網絡媒體應積極地向公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要努力挖掘優秀文化,加強對典型人物的宣揚,引導民眾積極向上,促進社會和諧。
其二,要創新報道形式,增強媒體的公共影響力。可以通過微博、騰訊視頻、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火山等APP以及各種自媒體對民眾最關心的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全方位追蹤報道。
其三,要尊重民意,順應民眾心聲。網絡新聞媒體要積極對接公眾呼聲,同步跟進有關社會民生的信息報道,以滿足基層民眾的實際需求,提升網絡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地位。
其四,要顧全大局,保障公共利益。網絡新聞媒體應擔負起傳播公共資訊、服務社會民生的重大責任,堅持以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既當好政府服務群眾的“耳朵”和“眼睛”,維護大局,又當好群眾利益訴求的“嘴巴”,體現公眾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有效處置事關社會穩定和民生利益,網絡媒體作為重要的社會媒介,在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中有著巨大作用,堅持正確的價值觀,采取適當的報道策略,既是網絡新聞媒體的生存之道,也是一種社會責任。而要擔負起責任,在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中,就必須做到及時、權威、理性。網絡媒體及時傳播信息,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匯集社情民意,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才能彰顯強大的傳播力和廣泛的影響力。面對新的形勢與任務,網絡媒體要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強烈的政治意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積極做好正面宣傳,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有利的輿論支持,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
(作者單位:安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吉晨曉.突發性事件的網絡新聞專題報道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9):73;[2]金建楚.“突發公共事件” 網絡新聞報道分析[J].青年記者,2011(3):26;[3]蔣明明.淺析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媒體報道的方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7(3):83-84;[4]劉暢.淺析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媒體的社會責任[J].傳媒研究,2014(6):270;[5]紀大偉.關于廣播媒體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啟示與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7(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