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珺
摘要:云南省少數民族音樂種類十分豐富,并且具有十分獨特的民族特色。視唱練耳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技能訓練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高等院校音樂藝術專業一門必修課程。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對學生視唱練耳教學有很好的幫助作用。如果能將云南省少數民族音樂運用視唱練耳教學中,對保護和研究云南少數民族音樂都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云南? 少數民族單薄? 視唱練耳? 音樂? 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08-02
云南省少數民族眾多,音樂種類也十分豐富,不僅有休閑娛樂性和勞作性的少數民族音樂,還有宗教性與婚嫁性、宗教性等等諸多種類。而且,不同的民族其的演唱技法與特色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民族音樂以“獨唱、獨奏”為主,有的則擅長“重唱、重奏”,還有的以 “奏唱、舞蹈”而聞名??傊?,不同民族音樂文化,都是本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勞作方式、生活情趣愛好等文化的結晶,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隨著改變開放不斷深入,云南文化與藝術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1]
一、視唱練耳教學現狀分析
視唱練耳教學是指音樂教學中技能訓練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高等院校音樂藝術專業一門必修課程,可以說視唱練耳能力的高低,對音樂學習的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響,是其音樂藝術造詣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重視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與學習。我國視唱練耳教學工作經過眾多音樂藝術家不懈努力與總結,現已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其由最初的西方音樂藝術教育的引進,逐漸發展為中國傳統的音樂藝術與西方音樂藝術相結合,在汲取西方音樂藝術精華基礎上,融入更多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使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得到繼承與發揚。但是,在視聽練耳教學中,發現關于我國于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還十分缺乏。云南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其中25個是少數民族,這中間有15個為云南所特有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具有豐富的音樂藝術,但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等方面影響,其音樂藝術的發掘與利用仍顯滯后,有的甚至存在消亡的風險。[2]
二、云南少數民族音樂與視唱練耳學科的聯系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每個少數民族都有非常豐富、獨特的音樂藝術。在高等院校音樂藝術專業視唱練耳學科教學中,采用的多是西方的大小調調式、中古調式、西方民族調式的內容,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方面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且多為大家所熟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音樂,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占比更小。但是,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十分豐富,唱法也十分獨特,具有非常豐富的藝術價值,如果運用于視唱練耳教學中,也會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以云南哈尼族民俗的無伴奏合唱《長街宴》為例,他們雖然是傳統美聲唱法發聲方法,但又與民族唱法和現代美聲唱法有較大的區別,與17世紀西方“巴洛克音樂”演唱技法與風格十分相似,音樂界將這種演唱技法稱之為“音樂活化石”。更讓人驚嘆的是,合唱融入了苗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歌詞也是用苗文填寫而成,使合唱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性與獨特性。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音樂,跳躍性和強烈節奏是主要藝術特點,其采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為了突出曲子的起伏,在速度和力度變化都非常明顯,氣息較長,樂句長度不一,無論器樂或是聲樂,音樂旋律都極具華麗復雜。云南還有很多與《長街宴》相仿的優秀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如果音樂人不積極去挖掘、學習、傳承,這些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就會面臨消亡。同時,這些優秀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對視唱練耳學習十分有益。將這些少數民族音樂加以收集和整理,用于高等藝術院校視聽練耳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藝術技能,還可以保護和傳承云南獨具特色的數民族的音樂藝術。[3]
三、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
在視唱練耳學習中,現在的視唱知識與云南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有著本質的差別,因此,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運用時,應避免完全按照傳統視唱練耳學習進行公式化訓練,需要結合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特色,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一般情況,可以采用視聽音響,對少數民族音樂風格及特點進行熟悉,經過若干次聆聽后,教師應針對少數民族音樂獨有的藝術風格進行講解,辨識民族音樂音調以及節奏,幫助學生識別獨特的音樂元素,提高學生民族音樂詞匯,理解不同民族音樂元素的差別及特點,提高學生學習針對性,然后再由學生對此民歌進行一次次的模仿。
(一)節奏節拍的應用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云南少數民族音樂都具有強烈節奏,也代表其民族強烈生命力。有些少數民族音樂,人物的情緒也是通過音樂獨立展現出來的。因此,在視聽練耳教學中,必須對歌曲旋律有準確的認識,然后再強化對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理解和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通過將原有的節奏打亂,培養學生的音樂聽力與樂感。也可以讓學生先唱四分音符,在聽到老師切換的指令后換全音符切分音符等,在訓練過程中,還可以用手跟著曲子節奏拍打。從中可以發現其節奏和節拍并不像西方音樂有規律,自由度比較高。另一方面,音樂人在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挖掘和整理時,為保證民歌自身獨有音樂旋律和特色,又要保證樂譜規范化,往往會采用變拍子來記譜的方法,而變拍子記譜方法可以很好提高視唱練耳的教學效率。在學習視唱練耳節奏板塊,當學生對統一節拍熟練掌握以后,可以開展變拍子節奏的學習,這也是視聽練耳很好的教學方法。[4]
(二)調式調性的應用
在云南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中,不同民族音樂在五聲、七聲調式上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以云南哈尼族音樂為例,采用五聲調式的民歌居多。在調性方面,則大多采用羽調式,主要是為了突出羽音與宮音之間所構成的小三度音程。在開展視唱練耳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樂理知識講解,在對民族五聲調式板塊進行講解時,將有關哈尼族民歌視唱譜例呈現給學生,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相關理論知識時,對民族音樂有更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加深學習印象。對視唱練耳這門學科而言,民族調式調性視唱作為與大小調性視唱完全不同的兩種調式調性體系都有同樣學習意義。而二者又有所不同,民族調性的視唱相對而言,結構較為簡單、均衡、朗朗上口,節奏較為平緩,旋律比較流暢,比較適合學生視唱練耳初級階段學習。而大小調式的視唱則更適合進階階段學習。在視聽練耳教學時,也可以將民族調性的視唱與大小調式的視唱穿插進行,相輔相成,也可以使學生更好的學習中西兩種調式調性的知識。[5]
(三)裝飾音的運用
在西方音樂作品和中國近現代音樂作品中,裝飾音對作品豐富性都有重要作用。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元素中,裝飾音作用更加突出,也是少數民族音樂極具魅力部分。但在過去的視聽練耳教學時,往往會忽視裝飾音的重要作用。演唱時往往一帶而過,有的同學認為裝飾音只是其他音符的輔助,不去認真演唱它。在云南少數民族音樂中,裝飾音和其他音符同樣獨具藝術特征,其演唱方式也有很大差別。以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打獵歌》《悄悄話》《砍柴歌》等為例,其裝飾音有的占它所裝飾的音符一半或者四分之一音符,有的則是起點綴作用,強調民族曲調的韻律和味道,一帶而過即可。視聽練耳教學中,教師應對裝飾音進行有針對性練習,讓學生認識裝飾音重要性。通過云南少數民族民歌視唱,是很好的裝飾音的學習方法。[6]
四、結語
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音樂教材十分匱乏,導致其音樂知識結構與認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給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發掘與整理,發現其音樂元素對高校視聽練耳教學的幫助作用,也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延續與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瑜君.關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分析[J].藝術評鑒,2018,(15):102-103.
[2]史建華,董巾源.試論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J].音樂時空,2016,(05):142-143.
[3]張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開發應用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06):227-230.
[4]劉方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分析[J].北方音樂,2017,(18):160.
[5]高世佳.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談哈尼族民族音樂[J].北方音樂,2017,(07):147-150.
[6]黃橙紫.淺談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5):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