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婷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全面實施的背景下,音樂與舞蹈選秀模塊已經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開展起來。然而,相比于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音樂與舞蹈模塊存在著兩種藝術語言的糅合。這種現象不僅使得學科本身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復雜性,而且對于兩種藝術語言在教學中的比重的拿捏與把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任教人員本身,已經不能局限在任何一種單一的藝術形式和專業之中。
關鍵詞:舞蹈? ?教育? ?高中? ?新課標? 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8-0127-02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由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頒布實施。這也就是目前教育界所俗稱的“新課程標準”。該“標準”將原本用于指導全國中學藝術教學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教學大綱(初審稿)》內容與要求進行了拓展和提升。將原本單一的高中“音樂鑒賞”拓展成為了現有的六大模塊,其中音樂鑒賞作為必修模塊繼續執行,而在音樂鑒賞之外新創了: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而本文要論述的“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便是肇始于此。
音樂與舞蹈模塊的創設可以說是高中音樂教學的一大突破。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該模塊的主要教學:“積極參與舞蹈的學習、排練、演出等活動;學習舞蹈的基本動作及動作組合,并在音樂聲中練習和熟練;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根據舞蹈的節奏和情緒選配適合的音樂,或通過肢體動作表現舞蹈音樂的節奏特點和情緒情感;能根據指定或自選的音樂即興舞蹈;學習優秀的舞蹈或舞劇片段,能夠生動地進行表演;能夠根據音樂,設計與之相應的舞蹈動作及隊形;結合欣賞和排練,了解舞蹈的起源、發展、體裁及相關文化知識。能夠鑒賞和評價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現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種及其音樂的特色及風格。”[1]
音樂與舞蹈之間的密切關系在學界早已不言而喻。“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這句流行于學界的名言形象的揭示了音樂與舞蹈關系。但是,這種緊密的關系,往往更多地體現在藝術批評、鑒賞及學術研究方面,真正讓“音樂”與“舞蹈”作為并重的學科,融合性的出現,并付諸教學實踐是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設立了高中音樂與舞蹈選修模塊后,才得以正式確立。
目前流行于業界的觀點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音樂與舞蹈”模塊是以舞蹈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具有“通識”性質的高中選修課程。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高中音樂的教學時面對最廣大的學生群體,旨在通過以音樂為核心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審美和實踐能力;更外圍一些的要求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等等。
“音樂與舞蹈”這一選修模塊,當然也繼承了“新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而這一基本的理念決定了,在音樂與舞蹈這一模塊的教學中,音樂與舞蹈的一體性,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性。其實,舞蹈與音樂“獨立而又依存”的特性是自古有之。“也有一些舞蹈藝術家,其為了強調舞蹈的獨立性,也創作了一些不用音樂進行伴奏的舞蹈作品,可是, 從另一層面上講,雖然在舞蹈的過程中,沒有音樂的伴奏,但是其每一個步伐中,都有相應的節奏動作,無形中,為我們創造了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2]也就是說,“音樂與舞蹈”模塊在事實上構建起了一門橫跨“聲音語言”與“肢體語言”兩種藝術語匯的學科。相比于高等院校以音樂或者以舞蹈為單一核心的專業教育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說,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工作更具有挑戰性。
首先,要尋找一種平衡兩種藝術語言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可以聽到學生對于舞蹈發出這樣的議論:“所謂舞蹈就是‘跟著音樂跳就好了”。這種對于舞蹈的感性認識,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學生對于舞蹈已經具有了一些淺層感知,比如音樂與舞蹈有聯系、舞蹈是一種肢體藝術。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它的基本藝術語匯是“聲音”;舞蹈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它的的基本藝術語匯是“肢體動作”。事實上音樂、舞蹈各有各的“藝術語法”,也各有各的藝術批評方式。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的“跟著音樂做動作”作為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這實際上不僅是忽略了音樂、舞蹈各自的藝術審美特性,而且也容易得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音樂是舞蹈的陪襯”或者“跟著音樂‘動就是舞蹈”等等。然而,如果因為強調音樂和舞蹈的藝術技能培養和理論學習,盲目的引入高校科班的教育模式,在高中階段也顯得不現實。因此,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的任教者,需要摸索出一套能在教學中平衡兩種藝術門類的方式,不能因為偏重舞蹈技能的培養而割裂了音樂與舞蹈的聯系。
其次,如何使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互補?當涉足高中階段音樂與舞蹈教學模塊的教學時不難發現,真正能在音樂與舞蹈兩方面都有良好基礎或者稟賦的學生其實是鳳毛麟角。對于走文化高考路線的學生而言,學理性較強的內容,他們的感知會更為敏銳;而對于專攻舞蹈的藝術特長生而言,他們更注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在理論學習方面相對薄弱。與此同時,因為學校的不同,教學條件會有所差異,而“音樂與舞蹈”的選修模塊,對于教學設備、產地、師資等教育資源的要求相對較高,它不僅需要以往用于鑒賞教學的教室、影像資料、多媒體設備、具有專業文藝美學理論素養的教師;它還要求配有可供舞蹈實踐的訓練場地和有專業舞蹈技能的教練人員。由于學生自身的稟賦和現有教育資源的條件等因素,如何在“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就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又一大挑戰。
再者,如何充分認識到學生群體的二元性,強化教學效果。音樂與舞蹈選修模塊的課程,從主觀的課程設定上,是面對最廣大的學生的通識性藝術課程。但是,目前高中學生群體,存在有藝術專業和非藝術專業兩種發展方向,這就在通識性的藝術課堂中客觀的形成了二元化的學生群體。一方面,是主攻文化課的普通學生;另一方面,是主攻藝術方面的特長生。而音樂與舞蹈作為藝術課程門類,基于現在“大班級”的教學條件,由一個教師,同時教導如此多的學生,難以面面俱到。而此時,學生群體的二元性就有了對于教學過程的補充意義。因為藝術特長生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其在舞蹈的基本功和技巧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積淀。在日常的舞蹈基本功訓練或者動作教授的過程中,藝術特長生可以協助教師“放大”教學力量。一方面,特長生本身通過更高的要求使得自身的形體以及舞蹈技巧得到訓練;另一方面,作為“同齡人”,他們對于其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有更好的調動作用。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們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最后,如何讓學生實現從“會看跳舞”到“會跳舞”的跨越。音樂與舞蹈模塊中,舞蹈鑒賞的比例占到了相當的部分,而且“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音樂與舞蹈”選修模塊的內容要“結合欣賞和排練,了解舞蹈的起源、發展、體裁及相關文化知識。能夠鑒賞和評價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現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種及其音樂的特色及風格。并了解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1]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從邏輯上非常的順理成章,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的跨度非常大。基于原有的音樂鑒賞,所通用的一些藝術批評方法的學習,舞蹈鑒賞的教學會相對容易,但是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自信自如的參與到舞蹈動作的學習、舞蹈的編排、創作等實踐活動,就有相當的難度。一方面,從教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必須過硬;另一方面,由于舞蹈本身的現場化的藝術特點,要求教師必須要能在教學過程中成功的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避免課堂的冷場和僵局。
“新課程標準”從2004年頒布至今,進過階梯式、實驗性的推進已經有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其中,音樂與舞蹈選修模塊的教學,為高中音樂課堂該向何處去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但是,真正要走好這樣一條教學之路并非易事。不僅僅因為它顛覆了以往高中音樂課堂純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更因為它要求打破學科及藝術門類的界限,為學生提供更為整體、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為達到這樣一個目標,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摸索出一條音樂與舞蹈交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余肇丹.淺析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滲透[J].大眾文藝,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