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鋮
摘 要:“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系統工程,但是職業院校因其培養目標以及師生情況的特殊性,在“課程思政”過程中陷入了課程建設不夠成熟、師生覺悟不夠高的困境。為了走出這些困境,職業院校要做到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開發課程思政建設特色教材,才能較好實現課程的育人作用和教育者的育人責任。
關鍵詞: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困境;對策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教育是提升群體素養、促進人的全方位發展的重要渠道,是民族振興、個人進步的重要基礎。職業院校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這里的“高質量”不僅指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是職業教育關鍵的組成部分,應貫穿職業學校教育始終。
“課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現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關高校的探索,它不等同于“思政課程”,其目的是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貌合神離的“兩張皮”現象。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將“立德樹人”作為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課程思政”將德育作為課程教學的使命和責任,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內容。“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育”實質上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方面,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課程思政”要求尋求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并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努力探索實現各門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對接和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非思政課的平臺上,通過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優化教學方法,可以促進職業院校人才技能培養培養與立德樹人相得益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困境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始終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知識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是相互滲透的,既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機械地進行分解和分工,也不能把育人窄化,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育德或德育。職業院校在傳授專業知識和高質量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關心國家命運和社會大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就目前現狀來看,職業院校和教師在實現“課程思政”過程中面臨不少困境。
(一)職業院校課程建設不夠成熟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還處在改革的探索階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路徑還不夠成熟,表現最為明顯的便是學校課程體系不完善、協同育人的“大思政”體系尚未建構。例如,沒有構建有效的學科思政融合策略體系,沒有明確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沒有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情況進行有效的考核等。每門課只有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程教學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順利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合力。
(二)職業院校師生覺悟還需提高
職業院校以培養專業化技能型人才為辦學目的,課程專業化的取向使相對一部分師生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度和接納程度不高。學生整體政治素質不理想,進校以后也秉承“學好專業課,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宗旨,普遍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找到好工作就萬事大吉了;非思政教師也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對思政教學缺乏科學的認知和理解,對思政教育方面所涉及到的信息和理論知識缺乏必要的掌握,自然很難在專業課程中有針對性地打造“課程思政”,形成較為完備的“課程思政”系統更是奢談,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滯緩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和推進。
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對策
職業院校要想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努力實現“課程思政”,必須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原則,整體提高師生思想覺悟和政治修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原理,并且緊密結合自身實際。以下嘗試提出幾種途徑。
(一)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不是各門課程和思政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和無縫對接,它需要各門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一起發揮化學反應,而不是單純的物理疊加。職業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千萬不要為了完成任務而在每門課程之后簡單拼接思想政治理論,形成思政教育和本身課堂教學明顯的“兩張皮”。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機聯系、需要視角提升的時候,用起來才更有效。
根據不同學科的性質特點,職業院校要指導任課教師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點,深入挖掘所任教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修訂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明確每一門課的教育功能,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明確每節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各門課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得以發揮作用。
以不同類型課程為例。例如,自然科學類課程的教學中要把培育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注重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貫穿滲透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增強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意識,明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的歷史擔當;人文社科藝術類課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注重把愛國主義、民族情懷貫穿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育類課程要主動與德育相融合,改革傳統刻板的體育教學模式,杜絕老師做姿勢、學生齊模范的機械化授課方式,引導學生養成每天強身健體的運動習慣,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還可以鼓勵和倡導團結合作的運動精神,發展健全人格,弘揚體育精神。
(二)加強“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培養。無論是對教師的思想引導還是行為規范,職業院校都要兩手抓緊不放松。既要積極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發揮教師表率和示范作用,引導教師確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又要形成知識傳授和價值塑成的有機統一,增強廣大教師課程育人的行動自覺。
在教學能力上,職業院校要把教師隊伍整體納入思政培訓體系,將“課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師上崗培訓和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體系,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在原先教學目標只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與價值目標的基礎上,明確每次課程的思政目標。非思政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目的在于真正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不斷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正視非思政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障礙,并尋求解決之道;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鼓勵教學團隊全面開展課程思政集體備課活動,發揮團隊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示范帶頭和指導作用,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團隊的引領作用,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與非思政專業教師集體備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的示范帶頭和指導作用,力爭做到課程門門講思政,教師處處講育人。
(三)開發“課程思政”建設特色教材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載體與基礎,各學科要深入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等育人的本質問題,把教材建設好、修訂好。職業院校要鼓勵和組織任課教師,依據各門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推出富含課程思政內容的相關教材。
教材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和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要增強教材的時代性,要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在貼近現實、貼近學生、通俗易懂上下功夫。把思政課教材轉化為所有授課教師的教案和課件,運用于其他課程教材之中。在編寫教材時,要依據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要求,符合立德樹人方向,體現中國精神,引領價值追求,使每門課程的教學在育人方向上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觀的認同、政治思想的堅定、道德修養的提升。
四、結語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著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決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職業院校應敢于擔當、善于擔當、樂于擔當這一重大歷史使命,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直面“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積極應對,主動作為,完成好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2]虞麗娟.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
[3]徐家林.加強思政教育不能僅靠“一節課”[N].解放日報,2016-1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