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霞
摘 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積累與沉淀的產物,對國家文化的自信便是該國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是對該文化能夠世世代代傳承延續的堅定信念,是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想前提,也是實現中國人民共同目標的首要驅動力。本文具體圍繞3個基本維度探討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三個維度;路徑
一、引言
文化擁有海納百川的特性,我國56個民族各自的獨特文化匯集融合才成為如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也正是文化自信才讓各民族的文化基本歸于統一[1-3]。華夏文明以來,文化經歷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卻始終屹立不倒,足可見其絕對的旺盛力。
二、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想前提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我國文化特征加以改良后得到的符合新時代成發展道路的全新目標,既然源于文化,那么文化自信可以促使人們自發地認同該目標并主動為之努力。儒家和道家思想自古深入人心,“圣人無我”的崇高境界、“水能載舟”的為政原則、“浩然之氣”的為人品質等,無一不彰顯著中華兒女的人生哲理、人文情懷和至高信念。而今黨提出弘揚長征精神,到孔繁森精神,再到抗洪精神等,也都是近代中國在革命道路上長期奮斗后所得的珍貴文化。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這些文化內涵的總結和反映,其早日實現離不開上述精神的支持,同時也是對該精神進一步的詮釋與創新。
(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驅動力
民族的強大是指政府、市場、文化等各方面的興旺。前兩者能以數據形式直接呈現,而后者雖難以直觀地體現,但卻作為內驅力時刻影響著國民的行為,從而促成整個社會的前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戲曲等可謂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文化象征,曾多次在人心渙散之際力挽狂瀾。直至西方列強侵略時期,“新文化運動”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過程,在中國的封建文化和現代文化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然而,個別歐洲國家由于當下的強勢,其文化受到了許多國人的熱烈推崇,崇洋媚外的風氣一時間風靡全國,那些自鳴得意自稱“海歸派”、盲目吹捧洋貨的行為都源自喪失了文化自信,致使中國遭受了不少嘲諷和鄙視,為此要先堅定文化自信以確保中國文化的長盛不衰,如此實現偉大復興之夢方能指日可待[4-5]。
(三)抵抗西方文化沖擊的利器
如今,身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掌握著絕對領導權,政治、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杰出成就帶動著文明的強盛,其文化自信也隨之水漲船高。深受文化自信熏陶的美國人發現其帶來的優勢,便借助廣告、報刊、雜志、影視、推廣活動等渠道讓美國文化產品以全球規模出現在國外民眾的細枝末節中,以此讓其認同美國文化,從而實施對他國的“文化壟斷”,達到文化殖民控制的目的。本國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代表著憂國憂民、尊老愛幼等美好習俗的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被人們逐漸淡忘,反倒是融入了大量商業色彩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外來節日被大肆慶祝,長此以往中國自古傳承的優良習俗將會銷聲匿跡,這也意味著中華民族瀕臨消亡。當然,也有少數國民察覺到中國文化的險境,通過打砸洋貨的方式試圖喚醒同胞,但其過分激進的態度也使得社會沖突更加尖銳化。因此,科學審視本土文化,肯定長處承認不足,理性判斷外國文化,取長補短標新立異才是對待民族文化的正確做法。
三、堅定文化自信的3個維度
(一)堅持“向后看”與“向前看”的歷史統一
歷史鑄就現在,現在決定未來。沒有過去文化的鋪墊又何來現在先進的文明,不論是輝煌的還是屈辱的歷史有其值得被記住的價值。“向后看”要對我國歷史所獲得的文化成果感到自豪。現代人雖然對儒、道、雜、陰陽等各學派提出的理論僅略知一二,但其思想卻化作尊師重道、戒奢以儉、投桃報李等良好風俗,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每代人,人們都應該對這樣高尚的文化報以敬重,從莊子、孟子、墨子到王安石、主父偃、黃宗羲,再到曾國藩、陳獨秀、魯迅,這么多優秀前輩歷經坎坷才譜寫出別具一格的華夏文明,又如何能懷疑自己祖輩用汗水血淚辛苦筑成的文化底蘊呢?在抗日戰爭中,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劉胡蘭等英雄人物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精忠報國、堅貞不渝的寶貴品質,也正是這些擁有強烈文化自信的烈士才讓新中國順利誕生。可見一國歷史的發展與文化的推動息息相關,所以了解這段歷史便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途徑之一。
不過過度沉迷過去和現在的文化造詣還不夠,還應合理規劃今后文化的行進路線,讓國民對其前景翹首以盼也是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制訂任何計劃都要立足于社會現狀,毫無可行性的方針是虛無縹緲的,只會導致群眾心理不安定。此時“向前看”意味著對中國發展規律和進步空間的清楚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占據主流,強調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概念,與我國歷史和現實情況比較相符,也因其更濃郁的民族氣息而備受國民的青睞,既然文化主要出自且作用于民間,就應當以符合民眾心意為宗旨制定策略才能被廣為接受,進而升華為文化自信。
(二)堅持“向上看”與“向下看”的實踐統一
不但各族人民對本國文化的解釋千差萬別,就連同族子弟的文化也會因為地域、氣候、個人經歷等出現多元性,所以堅定文化自信還要考慮不同個體的特別需求,而不能一概而論。“向上看”是文化合理性及先進性的保障,主張從少數先進個體入手將其推廣至群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提出至今依舊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詳細內容在保持真理性的同時能夠根據現實狀況進行變更,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急需更深遠的推進,從而讓文化也得到相應的改變。首先,政府應加大在各區域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宣傳力度,激起社會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的熱情,并嘉獎獲得最新成果的人才。其次,與各大院校、研究所等通力合作,總結歸納現有的理論結果及研究材料,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準備。再次,著重關注具有引領作用的黨員干部,號召其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將其投入實際運用,借此向廣大人民展示其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的效用。最后,拓寬傳播手段,調動各家媒體、各個學校乃至社區居委會對民眾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工作。尤其要主動迎合大眾經常使用手機的習慣,依靠信息技術擴大散播范圍,重點宣揚理論在處理實際問題中的優勢,在網絡上創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交流平臺,嚴密把控網絡的言語導向。
“向下看”一方面表達了對我國各民族獨特性的重視。個別人的文化自信對國家的幫助并不大,有些文化藝術氣息過濃,不利于百姓的接納和學習,因而文化應盡可能滿足各級國民的需要,既要有較為高雅的古典音樂,又要有頗受大眾喜愛的流行歌曲,既要有少數民族的孔雀舞,又要有休閑娛樂的廣場舞,群眾必將因為文化豐富的存在形式而對其產生自信。“向下看”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逐步消除及改進保守、迂腐、外來的文化。例如,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歧視女性、官官相護的腐敗現象還是層出不窮,出于對物質的極致追求讓人們變得驕奢淫逸、唯利是從,都與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背道而馳,只有當這些雜質被徹底清除和優化,我國文化才能以純粹的姿態激發人們的文化自信。
(三)堅持“向內看”與“向外看”的世界統一
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現代,看待任何問題都要以世界的角度出發。“向內看”是要引發國民對中華民族光輝歲月的自信,挖掘和引起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以分析我國在文化建設的卓越貢獻以及現存缺陷為起點,憑借彌補現存缺陷提升文化自信,將卓越貢獻發揚光大來堅定文化自信。人們要意識到本國文化既然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堅毅地存活至今必然有其出色之處,時間同時也是民族文化歷久彌新的見證者,這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關鍵來源。此外,怎樣平衡承繼與創新的關系也是保證文化自信持久度的癥結所在。
“向外看”即懷著互相欣賞和借鑒的心態與世界列國人民討論文化,在與世界列國的對比中凸現本國文化的優點,發現其中的缺點。文化自信并非狂妄自負、自我滿足、故步自封,而是即使步入世界,也能客觀公正地評判雙方文化的優缺點,畢竟只有集思廣益才能讓本土文化走向更好的未來,更何況兼容并包也是我國傳統習俗之一,譬如漢唐的玄奘西行、絲綢之路就使其成為了當時的最強王朝,所以我國如今也在利用“一帶一路”踐行“走出去”政策,而支撐這種大膽嘗試的便是堅定的文化自信。
四、結語
文化自信并非盲目崇拜,而要客觀評價、抑揚兼具、取長補短,方能保我中國文明根深蒂固。
參考文獻:
[1]程秋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生成維度與路徑選擇[J].文化學刊,2019,100(2):148-150.
[2]鄧海英.價值·現狀·路徑:中國文化自信的多維度分析[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7(3):65.
[3]孫任媛.實現文化自信的路徑探討[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127.
[4]李江波,姚亞平,黎瀅.文化自信: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222.
[5]茍穎萍,白冰.文化自信:中國為什么能?[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