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明陽
摘 要資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要轉變工作理念,完善評價機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發展能力。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實效性
2017年,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資助育人工作其中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三全育人”的具體體現。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質就是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物質幫助的同時進行道德浸潤、能力提升、精神激勵等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品德認知和社會主義制度認可,升華誠信品質和感恩社會的心理情感,增強自信、自強、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傳承團結、互助、友愛和勤儉節約美德,加強自主創業和社會實踐能力。因此,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本文選取了天津體育學院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272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天津體育學院資助育人工作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學工部學生資助工作負責人以及相關輔導員進行交流訪談。根據調研結果,對新時期如何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提出意見和建議。
1 資助工作基本情況
天津體育學院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講規矩、重規則、守規范,修訂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程序落實資助政策,不斷強化工作舉措,努力破解工作難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感恩教育”。2019年,共有1924人獲得國家助學金,1690人獲得校級獎學金,1421人獲得困難補助,608人獲得研究生學業獎學金,231人獲得本科國家勵志獎學金,98人獲得征兵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25人獲得國家獎學金,12人獲得天津市本科人民政府獎學金,獎助金額累計1353.15萬元。
2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資助育人環節缺少評價監督機制
對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其受資助后缺乏對其家庭經濟狀況的進一步確認和受助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這可能因不及時的反饋,導致“失衡”或者“不匹配”的現象[1]。在調查過程中,有35.66%的學生認為,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過程中,學校應嚴格落實政策,深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對學生的個人申請和實際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認真審核。有的學生誠信缺失,為了獲取無償資助或高額資助,提供虛假材料或是夸大家庭困難程度。有的學生在受到資助后并沒有合理使用助學金,而是進行高消費,購買高檔電子產品、高檔化妝品,或是用在消遣娛樂上,并沒有發揮獎助學金的真正作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降低了真正需要資助學生的資助標準。有67.28%的學生表示,學校在資助后續的管理工作中應開展誠信教育,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減少“裝貧困、爭貧困”的現象。同時由輔導員、班導師、班干部和學生代表組成的評議小組可能會因對學生的真實情況了解有限,在評議過程中會以個人主觀判斷或日常關系為評價依據,從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前期的認定不精準,又缺乏后期的監督反饋,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從而影響育人功能。
2.2 勤工助學崗位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勤工助學,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家庭負擔,而且還可以拓展知識、培育能力,積累經驗,為以后就業打好基礎。調查結果顯示,50.18%的學生認為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不足,不能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求。當前,由于學校資源和專業設置情況的限制,學校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多為打掃衛生、整理材料等體力勞動型崗位,43.54%的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崗位與專業相關性低,技術含量不高,34.69%的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崗位單一,綜合能力提升有限。這樣的崗位雖然能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定的報酬,增加經濟上的補助,但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作用不大。69.74%的受訪學生表示經濟資助和能力培養兩者兼顧,能夠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方式才是較為合理的資助方式。除了物質幫助外,有66.18%的學生選擇還需要實踐鍛煉方面的幫助,排在需要其他方面幫助的第一位。
2.3 忽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幫扶
由于家庭、社會、教育和個人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存在心理障礙的比例相對較高,心理貧困或是精神貧困問題相對嚴重,情況相對復雜[2]。調查結果顯示,36.16%的學生認為學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以物質幫助為主,心理關懷不夠的問題。當面對壓力的時候,33.46%的學生選擇憋在心里自我調節,只有5.51%的學生會選擇找老師談心請求幫助,這些數據表明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不會選擇適當的方式來處理所面對的壓力和遇到的困難,絕大部分學生也并不信賴老師。這反映出在資助育人工作中以物質資助為主,忽視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關懷。心理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嚴重影響他們今后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質量[3]。
2.4 部分資助工作人員育人理念片面
部分資助工作人員對資助育人工作的認識存在片面性,沒有認識到“育人”是“資助”的最終目標,而不是僅僅對學生進行資助,忽視在資助工作進行思政教育。目前,二級學院的資助工作均由輔導員兼任,且很少有相關的學科背景,對于國家資助政策不能深入理解,僅僅按照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任務要求完成資助工作,很難有創新意識,缺少對育人工作的思考。
3 提升高校資助工作育人實效性的對策
3.1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評價機制
為了更好地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環節進行反饋和完善,及時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可以構建“高校、家庭、社會、學生”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從思想、學習和生活三個維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表現情況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進行評價反饋。
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的消費情況建立數據庫,跟蹤管理,定期采集分析,利用數據的變化情況來確定學生經濟狀況,進行精準資助。中國礦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就對學生一卡通消費數據進行分析,根據學生消費具體情況,直接向消費遠低于全校水平的家庭經濟困難生的一卡通中發放用餐補貼,學生無須申請,在資助的同時也保護了學生的尊嚴。
開展走訪慰問困難學生家庭活動。利用寒暑假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家訪,既能給學生帶去慰問,又可以實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客觀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確保資助信息真實性,如有問題可以對學校的認定結果及時進行修正[4]。同時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愛,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
3.2 多措并舉提升學生發展能力
在調查中,當學生被問到除了物質幫助,還需要學校在哪些方面進行幫助時,排在前三位的答案分別是實踐鍛煉、專業技能和人際交往。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非常重視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就業能力的提升,基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應給予其相應的培訓和教育,提升育人效果。
在現有勤工助學崗位的基礎上,發掘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變勞動型崗位為知識型、技能型的崗位。鼓勵學生多參與到一些教學科研崗位上,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水平。
探索成立受助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管理和領導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就業指導課、創業基礎課為抓手,著力強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就業創業的知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設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際交流和社會實踐專項基金,用于學生出國(出境)交流交換學習和開展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走出去”,了解世情、國情,用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加深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認同和支持,增強“四個自信”。
3.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關懷
提升資助育人工作實效,還要堅持人文關懷與物質資助并重,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重視心理疏導,開展多種形式的咨詢,幫學生緩解心理壓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沙龍、專家輔導和團隊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和情緒調節能力,保持健康心態。
建立黨員干部、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結對幫扶制度,通過日常談心談話,學業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生活、學習困難。邀請具有鮮活的奮斗經歷的校友進行勵志講座,選樹自強典型,傳遞自立自強、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倡導感恩、自信、有愛、有夢、誠信等積極健康生活態度,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3.4 轉變資助育人工作的理念
加強隊伍建設,健全資助工作人員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策理論水平、業務素質和依法辦事能力,使工作人員確立“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理念,認識到資助與育人的關系。將學生資助工作納入學校學生工作考核體系當中,完善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確保資助育人工作高效率開展、高質量完成。
參考文獻
[1]陶功勝,程玉梅.資助育人實效性多方評價機制構建探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9,37(02):101-104.
[2]黃軍利,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資助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0):70-72.
[3]吳丹,韓鋮,張理航.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02):87-91.
[4]楊曉慧.關于新時期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6(09):22-25.